1、外国投行,比如高盛、美林,在中国没有承销保荐牌照,所以国内市场他们是没法计入的。因此国内上市的大型IPO,都是国内的顶级券商垄断,比如中金、中银、中信等;
2、在香港等上市的大型IPO,都是全球配售的。海外IPO最重要的是承销能力,也就是股票你卖得出去。国外投行都是在全球经营的,在各地都有分支,无论是销售能力还是定价能力都很强;
3、大型IPO的企业一般资金实力强,挑选券商自然很严格。言必称国际顶级投行、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这也是人之常情嘛,反正不差钱;
4、全球投行市场是高度垄断的,主承销的就是那么10来家大家耳熟能详的顶级投行,各国的本土投行都是些小鱼小虾,顶多分销一些股票而已,你看看招股书后面常常的分销商列表就知道了;
5、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太晚,90年代才开始,券商都比较弱小,跟国际投行没法比。而且现在行政性的把国际投行挡在外面,他们没法进来竞争。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券商啥时候能成长到主承销超大IPO项目,拭目以待吧。
前阿里CEO卫哲:人生走过的每一步,我觉得都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购买。具体方法如下:
一、开通美股账户直接购买首先要选择一家有资质的券商,之后按照流程填写资料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驾照或护照等扫描件,最快2-3天就能搞定。在向账户打入至少500美元后,整个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根据阿里最新招股书,IPO发行价区间为66美元至68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最低也要约400元每股。? 据业内人士介绍,美股最小成交单位与A股一样,为100股,也就是说,如果国内投资者要买阿里巴巴的股票,最小投资额也需66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万元。
二、投资基金定制的阿里巴巴相关产品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国内基金公司定制的海外产品参与阿里IPO投资。此类产品一般通过换汇结算业务将境内人民币兑换为美元并转入境外美元账户,再转入专项基金参与阿里巴巴IPO的配售。
三、走“熟人关系”路线购买据悉,阿里巴巴将拿出6%的股票用于“亲友股计划”,大约12亿美元左右。公司在上市前将一部分股票的认购权以IPO价格指定给公司员工及其亲朋好友,被视为一种拓展股东基础以及奖励内部人员的手段。如今阿里巴巴远走美国更把国内市场弊端暴露无遗。而优质本土上市资源的流失,已然成为中国股市难以言说的“痛”。目前阿里巴巴单股价格较高,而美国股市单日交易不限制10%涨停或者跌停。阿里巴巴这样强势的公司,上市后股票也难免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波动。 所以,一旦出现股价连跌,散户可能无法承受。若真想投资阿里巴巴,国内股民必须做好承受准备。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集团)是以曾担任英语教师的马云为首的18人于1999年在浙江杭州创立。阿里巴巴集团经营多项业务,另外也从关联公司的业务和服务中取得经营商业生态系统上的支援。业务和关联公司的业务包括:淘宝网、天猫、聚划算、全球速卖通、阿里巴巴国际交易市场、1688、阿里妈妈、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
2003年5月,马云投资一亿元人民币建立个人网上贸易市场平台——淘宝网。2004年10月,阿里巴巴投资成立支付宝公司,面向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推出基于中介的安全交易服务。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BABA”。2017年11月11日全天,2017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GMV)达到1682亿元人民币。
11月20日,阿里巴巴与欧尚零售、润泰集团宣布达成新零售战略合作。2018年2月1日,阿里巴巴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2月5日,阿里巴巴出资46.8亿元收购万达集团持有的万达**7.66%的股份。4月,阿里巴巴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全资收购。4月20日,阿里巴巴宣布全资收购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5月3日,阿里巴巴宣布全资收购北京先声互联科技有限公司。5月10日,百度香港持有的饿了么股权转让给阿里巴巴,总金额为4.88亿美元。
参考资料:
或许你在很多地方看到过卫哲的演讲,卫哲的观点,卫哲写过的书,可是你未必了解卫哲这个人。
从最年轻的证券公司副总到四大合伙人,从家居巨头企业总裁到阿里CEO。十几年里,卫哲走完了普通人一辈子都未必能够走完的旅程。
年少得志和大器晚成似乎是反义词,但同时用来形容卫哲这等人物,却无违和感。
在他任职的每一个企业里面他都创造出了辉煌,在他担任阿里CEO时为马云募来两个重要的“将帅”, 一个是张勇,一个是井贤栋。
如今他们一个是阿里的CEO,一个是蚂蚁金服的董事长。
01
死磕细节
24岁成国内证券 届 最年轻副总
1992年卫哲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书,因为看了一部**《华尔街》,对投资银行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时中国还没有投行,沪深股市成立还不到两年。
卫哲因为一次翻译任务,争取到了去万国证券实习的机会,结果当时万国证券的创始人管金生点名要见见他。这一见,卫哲成了管金生的秘书。
管金生对于下属非常严厉,一般的秘书连一年都做不到。结果卫哲不仅干满了一年,还干成了副总经理。
他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把小事当大事干,不放过任何细节。
比如,一开始卫哲只是负责翻译、剪报。结果这么小的事情他也干出了名堂——他会暗中观察哪一类是老板看过的,然后重点剪裁。
到后来,管金生不看他的剪报就吃不下饭。
还有比如打印资料,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卫哲也把它做到了极致。他会根据领导的习惯和偏好来调整字体和大小,让对方看着舒服。
他还按照自己理解的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而不是像一般秘书那样直接堆在一起。
时间一长,管金生对卫哲刮目相看,索性让他替自己写报告和演讲稿。
卫哲一开始写不好,经常被要求返工,但他一遍一遍修改,最终获得了认可。于是,卫哲很快就被提拔为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成为当时国内证券界最年轻的副总。
那一年他24岁,简直是志得意满。
02
转行财务
29岁成四大合伙人
然而世事真的无常,就在卫哲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1995年2月震惊业界的327国债事件爆发,管金生豪赌做空失败,进了监狱,公司也濒临破产。
老板被抓后,卫哲白天被人追债,晚上找别人讨债,几天几夜都睡不了觉。最后,他得出了一个教训: 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铤而走险,一定要学会财务管理。
于是,卫哲决定跳槽来到全世界最好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
卫哲来的时候普华的人很犯难,因为给他个高职位吧,他对财务还不算太懂;但给他个低职位吧,人家毕竟曾经是副总,一度管着二十多人,还有秘书和司机。
结果卫哲自己上来就提出:“给我一个尽量低的职位,就当财务顾问吧。”于是一夜之间卫哲从副总变成了“小兵”。不过他说自己还占了便宜, 不但能“免费上MBA”,而且还是带薪的,“有30个老师可以教我”。
结果后来在普华,卫哲一年内破格晋升两次,很快就变成了经理,后来还获得了去英国工作的机会。
最终卫哲越战越勇,很快当上收购及兼并部的高级经理,还成为了普华永道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这一年他29岁。
03
多提任务
32岁出任百安居总裁
做到这个程度,卫哲又不满足了。他发现自己虽然对财务懂了,但对执行力关注不够,同时也缺一些管理大团队的经验。
于是他毅然离开普华,加盟了做建材零售的百安居。他从自己最擅长的财务经理干起,然后每一年都向老板提出“多给我点任务”,结果最后, 整个百安居有12个部门,卫哲一人就分管了9个。
于是当CEO职位出现空缺时,公司上下除了卫哲,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人选了,老板只好让他来代理CEO。而这一代理,卫哲就再也没下来。
2002年,32岁的卫哲出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成为了公司的灵魂人物。
从1999年到2002年,百安居三年只开了5家店, 卫哲上任后,短短四年开了46家,员工也从几百人增加到13000人。
并且通过并购主要对手欧倍德在中国的业务,卫哲把百安居的营业额提高到了50亿。而在他接手前,这个数字是:3亿。
04
马云感召
36岁入伙阿里
2001年,哈佛大学组织了一场中国企业家演讲活动,卫哲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马云。当时阿里才成立两年,但是马云已经宣布: 要把阿里做成全球最大的贸易网站。
结果很巧,在返程航班上,两人坐到了一起。一交谈发现对方都是金庸迷,还喜欢下围棋。结果他们感情迅速升温。
而此后几年,马云一直想要拉卫哲入伙。他知道这种既有国际视野,又懂中国国情的人才实在是太难得了。
卫哲一开始对阿里并不感兴趣,结果马云就不断开展攻势。
这下卫哲意识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时代来了。2006年11月,卫哲正式加盟阿里巴巴,出任公司总裁兼CEO。
卫哲的到来给阿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不仅在2007年把阿里成功带上市,还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把阿里塑造成了一个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大公司。
在卫哲担任CEO期间, 阿里的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13.6亿增长到2010年的55亿,利润则从2.2亿增长到14.7亿。
24岁成为证券公司副总,29岁成为普华永道 历史 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32岁担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36岁执掌阿里巴巴。
可以说 卫哲十几年走完了很多人一辈子都走不到的旅程。
马云后来在给卫哲写的书作序的时候还说:卫哲改变了我对职业经理人的看法。哪怕后来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马云还反复说, 自己“真的非常喜欢卫哲”。
后来卫哲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基金嘉御基金之后,马云还是第一个投资人。
05
不断追求自我
不在乎从低做起
卫哲的故事令我们颇为震惊和感动,为的是他那种遵循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成长规律,不在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在乎从低做起的精神。
卫哲真正追求的短暂眼前利益,而是不断成长的自我。
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辞职跳槽成为常态,理由千奇百怪,钱少事多离家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胜任不了手上的工作,似乎都很合理,都不外乎外部环境的不理想,而卫哲似乎都是追寻自己的内心与他人无关,与环境无关。
外部的环境和条件不重要吗?很重要,尤其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永远害怕环境的不友善,生活的贫困。
但细细琢磨,有多少是自己想象?又有多少是现实?
一个真正关注当下,愿意从低做起,只为不断成长的人会贫困潦倒吗?还是一个只在乎短期利益,希望钱多事少离家的人,更容易陷入贫困?
或许只有放下自己时时刻刻的焦虑和贪婪,投入地做一件事,你也会发现真的很轻松,真的很简单。
因为你可以在变化在找到不变的真理,看透行业的底层逻辑,你会知道你已经把你可以做的做好,然后耐心地等待运气的到来。
你不再紧张那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不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