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旅行,首先,架子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是一定要山地车的话,旅行车架子更加合适!如果一定是山地车的话,车架后腿要求弹性好,所以不推荐太硬的车架XTC,TFS之类的纯XC架子就不要用了。
第二,最好是3*8,24级以上的变速,什么勇士300之内的车型,捷安特ATX660之内的就不要选择了。不然速比变化过大,踩踏的时候上一档太累,下一档太慢,非常耗体力。当然,有钱的话,比较推荐SRAM的2*10速系列的变速器,基本上在小盘可以通吃所有的旅行道路。
第三,坐包很重要,不舒服的坐包不仅不好发力,而且还会蛋痛。非常影响骑行乐趣!
第四,轮组轮胎很重要,轮组跟轮胎是车上唯一的直接跟地面接触的部件。长途旅行,非常的不建议用1.95以上的轮胎,阻力太大。建议用专门的旅行胎。轮组的刚性要求一般,但是条幅一定要好,不然路上断了条幅,自己是不可能修好的!
其他的系统,有钱就陪好的,没钱就用差点的。问题不大!
这样的话,一路帅选,ATX740-ATX790及ATX8系列以上,duke 300-duke700以及挑战者200级别以上,喜德盛,MS3及以上,MX2.0及以上。或者干脆根据我给的条件自己组装!DIY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山地车gx套件和slx套件哪个好?
实际上自行车踩踏机构就是杠杆。
中轴和曲柄的链接通常是固定销,有四方键和花键之分。高端的产品也使用一体锻造设计。
曲柄是动力输入力臂A,中轴是支点b,压盘是动力输出力臂C。
动能通过链条转移至后轮;
后轮塔轮是动力输入力臂,花鼓是支点,后轮是动力输出力臂。
首先,定义很笼统;第二,两种变速套件的上市时间、结构特点、市场定位、适用车型或骑行风格都不一样,因此很难比较哪个好。 具体一点的:GX是速连(SRAM)的,有11速和12速两种,11速最大特点是飞轮为11片,10-42T,12速最大特点是飞轮为12片,10-50T(比前者增加了一个50T超大片);然而,这两者之间的通用性不很高,主要是速连自己的中轴结构繁多(GX 12速已经改为DUB中轴了)。12速原本设计是针对专业赛事(像UCI山地车世界杯等)搞的,然后逐级简化降低价格以取代GX 11速。对于非专业比赛、不用连续或多次爬大陡坡的玩家,GX 11速就足够用(我用GX 12速快一年,林道型软尾车在山坡上玩的,最大飞轮50T一次没用过;牙盘32T,攻陡坡最多用到第11片的42T飞轮,此时齿比已接近0.8了、一般齿比在1以下都够爬大坡用的,如果0.9还不够,那么50T的大飞轮你一样爬不上去——因为其中涉及到变速操作的影响)。。。SLX是禧玛诺(SHIMANO)的“专业中端”系列套件,目前市面上有10速(SLX M670)、11速(SLX M7000)、12速(SLX M7100)三种。SLX面对的是越野、林道型玩家(定位与速连的GX很接近)。SLX和专业高端级XT一样的带有“禧玛诺风格”,比如指拨 后拨的模具细节更精致,拨动操作偏向温柔(本人对于GX的“脆”和XT的“柔”都比较欣赏,总之手感都很不错),但后拨张力弹簧偏软(因此在10速、11速的后拨上都有“锁死”开关,在越野前手动打开,以避免链条的剧烈跳动现象),相比之下速连GX(含更低的NX)的结构设计较好,张力强,不用锁死开关。。。SLX 10速的飞轮是10片,11-36T,对于压马路、游骑、没有陡坡的越野都够用。SLX 11速的飞轮是11片,分11-40T、11-42T、11-46T三种(最大片分别是40T、42T、46T)。SLX M7000我也最多用11-42T的,而最大片42T也基本没用过(牙盘是34T时,其第10个片,37T已经足够爬常见陡坡了)。。。SLX M7100用过别人的但我不打算用,因为GX 12速已经觉得多余了。现在压马路的硬尾已经被我改回老的10速 XT M780了(毕竟飞轮小一圈能减重近100克),如果不是速连XD塔基的限制,林道软尾的套件我也想改回SLX M7000去 。。最后说两点:“人机学”,禧玛诺比速连,整体上还是强,在12速套件上依然有体腺。比如说,禧玛诺的主力MT800中轴,完全兼容自家的10速、11速、12速三代牙盘!同理,很老的BB52中轴(7年来市场上装车量最多的一款基础性),也兼容全新的自家12速套件里的牙盘。GX被我吐槽的是,换变速线,竟然要先拆下指拨,在拆开指拨才能换!很麻烦而且一手油。后拨的走线也繁琐,要穿来穿去,固定螺丝也有点复杂(压线片的凹槽不好压到线芯上面去),不像禧玛诺的,指拨上一个螺丝拧下,就直接拔、穿线,后拨也是很顺的穿线、压线锁死。此外,速连的新式DUB中轴安装也比禧玛诺的繁琐,因为左侧设了个“锁紧环”,有时牙盘看似敲进去到位了,但中轴是旷的,需要微调“锁紧环”,不像禧玛诺的敲进去到位后直接一个扣盖+两个螺丝固定锁死就完全ok。所以新手和不想折腾的,建议禧玛诺。。不过GX的变速套件和链条的配合,比禧玛诺的要顺滑,链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