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竞赛最厉害的人韦东奕。
韦东奕(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韦东奕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是学校里的名人,同学们都知道他数学成绩非常好。老师们也注意到了他,其中就有老师向已经带了多届数学竞赛班的张永华推荐了他。
2008年,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2009年,参加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2010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就读。2014年,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硕博连读。2018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2021年10月,获2021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
人物评价:
韦东奕为数学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拥有非常强的数学分析和计算能力,已在国际著名数学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是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
竞赛时有一道难题,国家队的教练花了3个小时才做出来,而韦东奕只花了两个小时。韦东奕14岁读初二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数学天分。他固然是一个有着敏锐数学思维、极具天分的学生,同时也付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其他参加奥数学习的学生相比,他对数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韦东奕专注于数学世界,为人纯真,生活简朴。
2021年6月2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为青年数学人才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支持,韦东奕在校就读和工作期间均得到了师长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不受打扰地学习和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工作成果。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同时强调,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一起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今天,马化腾、马云、任正非等中国科技业的****,开始频繁在各种场合强调他们对数学的看中,和对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大力投入的意愿。“数学有用”重回舞台中央,但与建国初“数学有用”的内涵已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数学在舆论中最大的“看点”,已不再是柳智宇们的天才事迹,而是阿里、华为等工业界巨头对数学的殷勤不断。
近几年,马化腾、马云、任正非等中国科技业的****,开始频繁在各种场合强调他们对数学的看中,和对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大力投入的意愿。急切渴求数学之力的主体,从政府转移到了商界。
对中国科技巨头来说,模仿他人经验已不再能带来后续增长,要想不下牌桌,必须掌握底层硬技术实力。他们开始求助于数学。商业力量的介入,为当下的“数学有用”带来了新特质——合理分工,尊重产学研转化规律。
比起让华罗庚这样的数学家被迫转型的“数学有用”,中国科技产业更呼唤一种理论与应用,学界与工业界各扬所长,相互交流的新型“数学有用”,这才能真正撬动数学有力。在这个过程中,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才供给。
偏偏数学研究又是个非常不经济的就业方向:
相比数学能力者可以跨界涉足的金融与计算机领域,以数学研究为生的收入低了几个量级。
近几年,国内几个主要数学研究机构的博士后薪资情况如下: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年薪18万-24万人民币(税前)。(2018年)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年薪16-24万人民币(税前)。(2018年)?
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纯数学博士后:年薪30万人民币。(2017年)
上海数学中心理论、应用数学以及统计方向博士后:年薪15万人民币。(2017年)
而如果他们投身BAT技术岗位,可能获得数倍于此的年薪。
在优待数学人才方面,商业力量正八仙过海地发挥着力量:腾讯要拿钱资助。2018年底,马化腾宣布腾讯基金会将投入10亿元发起 “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科学家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华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数学中心,机构跟着人才走。华为并不非常在意这些科学家是否在国内,是否是中国人。
阿里的举动有最强的公益和公众色彩:搞大赛。去年9月,阿里举办了首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比赛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从来自全球11个国家的3.8万名参赛者中筛选了51名获奖者,金、银、铜奖分别有2万、1万和5000美元的高额奖金,且获奖者能参加为期一周的大师班,与数学家直接交流。
各公司支持数学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性,充分尊重高端人才的主动性,通过提供资金或交流机会,给可能的创造留足空间;这和往昔“政治挂帅”、任务导向的做法已截然不同。
也许,数学文化真正进入良性状态的时候,是全民和百业能够以一种更加从容的心态,将目光投向这门学科发展本身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