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香,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位于武夷山东部的古村落下梅村,曾是一座清代古茶市。据《崇安县文史资料》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其时武夷茶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因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走进其间,一座由茶叶、竹筏、浪花及半个地球仪状的基座组成的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引人注目。
据当地人介绍,该雕塑是为了打造万里茶道起点城市标志而设计,反映了武夷山作为万里茶道水运起点的繁忙景象。
万里茶道兴起于17世纪初,是继?丝绸之路?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武夷山因为盛产茶叶成为万里茶道的起点。
以该雕塑的落成为契机,尘封许久的万里茶道陆续在人们消失的记忆中找回,一幅复兴万里茶道盛景图正在福建徐徐展开?
保护为先,筑发展之基
万里茶道纵贯南北,途经中国境内九省区,留下了丰富的遗址、遗存。
作为万里茶道起点城市所在地,福建全力参与全国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工作。第一时间组织专业文物专家力量,摸排梳理出6个大项58个万里茶道文物点,经研究和遴选后,推荐上报6个大项39个点作为万里茶道福建段的申遗点。
2014年11月15日,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武夷山)中蒙俄市长峰会开幕式在武夷山下梅村举行。以峰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福建在武夷山成立了万里茶道文化研究院,并争取到万里茶道国际联盟城市秘书处落户武夷山,使其成为联络沿线城市、加强信息沟通、深化联动协作的常设机构,为进一步开展万里茶道人文历史研究创造条件。
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乘势而上,同年12月,万里茶道申遗推进会在武夷山成功举办。福建与万里茶道沿线省区的文物部门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讨论,为申遗进一步凝聚共识、交流互鉴,构筑起保护利用新格局。
万里茶道因茶而兴,承载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沿线更是留下了多样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在当代兼具经济与人文价值。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福建自觉将责任担在肩上,充分挖掘万里茶道的历史内涵和价值,将茶文化融入新时代的发展。
开通?丝路、茶路?中欧旅游专列,开设?茶路?沿线国际旅游精品线路,进行?印象大红袍?大型山水实景表演,举办茶博园茶旅体验活动,构建集航空、铁路、公路为一体的旅游交通网?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为龙头,福建大力推进万里茶道文旅项目策划与推介,全面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山水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茶旅结合向全面茶文旅融合转变。
以茶为媒,搭友谊之桥
万里茶道全程1.3万公里,开展以茶叶为主要商品的国际贸易,带动了沿线各国200多个城市的发展,更承载着因茶而起、因茶而兴、因茶而融的深厚情谊,促进了亚欧大陆城市之间的人文互通、商旅合作、经贸往来。
在福建,有山的地方就有茶。近年来,福建以茶文化为纽带,加快推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2016年以来,福建已组织开展?闽茶海丝行?经贸活动7次,举办闽茶专场推介会16场,参加国际茶展6个,签订经贸合同33亿元,设立闽茶文化推广中心12个。去年,全省茶叶出口额达5.1亿美元,居全国首位。
如今,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福茶?更是香飘全球?
旅居海外的闽籍侨胞约1600万人,分布在188个国家和地区。福建发挥丰富侨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福茶?文化走向世界。
今年5月,由省侨联发起的?福茶驿站?正式授牌启动,以?福茶?为纽带,打造开展茶文化国际交流的公益性平台,成为?以侨为桥?的实践之一。截至目前,福建已授牌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安哥拉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个侨社团和文化类场所作为首批?福茶驿站?,与国内17家茶企签约作为合作单位。同时,福建充分发挥在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设立的9家福建文化海外驿站和9家福建海外旅游合作推广中心优势,大力开展?一杯茶、一座楼、一条路?国际营销,讲好福建的?茶故事?。
6月29日,2022年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茶文化论坛在?中国白茶之乡?宁德 福鼎市 举行。论坛上,中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朱立业、英国福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李光喜等8人,受聘为?福?文化及?福茶?海外宣传员,接力讲好福建茶文化的国际故事,增进福建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
近年来,?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世界 妈祖 文化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多届,?福建声音?不断增强。福建还致力于搭建茶文化展示窗口、经贸合作平台和文化交流桥梁,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
互联互通,壮开放之势
一片叶子,跨越千山万水,让中国茶融入了草原的奶,也融入了俄罗斯人的日常饮料之中。万里茶道成为象征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条文化纽带。
长期以来,茶叶出口在福建农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拓展名优茶的种植和生产的同时,福建积极拓展国际销售市场,现主要出口至中国香港及马来西亚、缅甸、日本、越南、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2010?2020年,福建省茶叶出口货值年均增长率高达20.4%,出口货值占全国茶叶出口的比重由8.5%提升至20.5%,茶叶出口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一片叶子的?出海?之旅,映衬出的是福建扩大开放的恢宏气象。
2021年1月21日10时19分,首班武夷山?国际货运班列?在武夷山陆地港鸣笛发车,从武夷山出发经新疆霍尔果斯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等中亚港口;同年6月5日,载有闽北茶叶及相关货物的首列?大红袍号?列车顺利开行,谱写了万里茶道的新篇章。武夷山中欧班列现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推动当地外向型经济大步向前。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新时代赋予福建的光荣使命。
2018年12月,福建率先开行?丝路海运?,旨在打造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航运物流生态圈。3年多来,?丝路海运?联盟成员单位已增加到200多家,86条?丝路海运?命名航线相继开行,联通27个国家99个港口的航线网络初步构建。今年初,福建启动建设?丝路海运?信息化平台,力争通过汇聚?关-港-航-贸?等多维度数据资源,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解决方案。在?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实施背景下,万里茶道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置顶:点击上方蓝字“观点”,欢迎关注并置顶,即可快速获取房地产新鲜深度资讯。
观点地产网3月22日,阿里巴巴集团置业部在杭州总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召开了一场主题为“新·开始”的全球智慧建筑大会。
现场布置地科技感十足,参会者不仅是通过人脸识别自助签到,还可以通过数据大屏实时查看人行轨迹、人员分布、环境空气质量。阿里巴巴显作为一家以技术驱动的大数据公司的气质显露无疑,这也与活动的主题十分契合。
借助于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已不再满足于居住办公这些最基本的功能,而是开启了从智能向智慧的转变。近几年,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中国迅速蔓延,据统计,至少有380余个城市号称自己在做“智慧城市”,未来将会有更多。
在电商行业里,阿里是不容置疑的领军企业,但在地产行业里,这位电商巨头给自己的定位依然一只“菜鸟”。另一方面,从1999年到现在,阿里在技术方面有很多的沉淀,这或许正是其踏入智慧建筑领域的底气。
“我们是菜鸟,但不安分”
“如何让行业因为我们而不同?如何用大数据让建筑更智慧,让创业更简单?”阿里巴巴创始人、合伙人戴珊从阿里置业十年匠心沉淀出发,为大会拉开了序幕。
2016年,阿里巴巴开始推出了共享办公,理念是即插即用,用了才付费,不用就可以走。这依赖于阿里在自己运营十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能力,赋予共享办公更多的自动化、智慧的办公能力。
同年,阿里在深圳前海推出了第一个建筑,也使用了积累的一些能力及数据。一点点慢慢的尝试,印证着阿里逐渐进入这个行业的脚步。
对此,阿里巴巴创始人、合伙人戴珊表示:“我们一定会做的是赋予建筑和所有的合作伙伴去赋予建筑智慧的思考力,我们希望成为智慧建筑的操作系统,我们和很多合作伙伴去建造智慧建筑的底层能力,这就是我们的选择。”
“我们是菜鸟”,这是戴珊为阿里巴巴在智慧建筑行业里做出的定位。但同时,她也承认了阿里巴巴的“不安分”。
“因为我们这帮人对于自己的那种不安分,希望能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收获与成长。希望我们的参与,能让这个行业,能让所有的伙伴走向世界的舞台,我们要做的是智慧建筑的阿里巴巴Intelligent。”
那么,建筑菜鸟要如何实现智慧建筑的Intelligent?阿里巴巴集团集团副总裁王建勋给出了回答。
“在DT时代之下,阿里巴巴智慧建筑愿景是建设开放的数据服务平台,大量中小企业能加入这开放体系,用智慧的动力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放眼当下的建筑业,大多被冰冷单调的外衣所包裹,永远处于离线状态,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数据时代。就像早期的手机,仅能满足通话对讲等简单功能。然而,当智能手机普及后,通话功能使用率大幅度缩减,类似资讯、社交、娱乐等多元化功能层出不穷,并逐步实现了软硬件的一体化。
与之相似的,阿里巴巴要做的智慧建筑是一个水平的开放平台,是一套可定制的服务平台,可进化。王建勋认为,每一栋智慧建筑都有自己的数字化模型,而且是在不断地往前演进,“因为我们不断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积累各种各样的数据”。
对此,王建勋演示了一个场景:“当某个同行进入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的时候,如果我们是一个完整的智慧建筑,那当我们到深圳的办公楼里的时候,建筑已经认识你,因为整个平台是开放的,并不是一些企业去控制所有。”
智慧建筑是开放的,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中小创业者都有能力在上面定制它自己的服务,为更多的人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不会做一个房地产商”
对于智慧建筑的定义,阿里巴巴给了业界很大的畅想空间,但无论是创始人戴珊,还是副总裁王建勋都在强调:阿里巴巴不会做一个房地产商。
王建勋表示:“房地产这个行业很热门,这个行业也有很多的空间,无论是从资本的炒作,还是从概念的提升,都会有很多的空间,但我在这里很清楚地告诉大家,阿里巴巴我们不会做‘房地产+智慧’。”
在他看来,建筑本身就应该是智慧的,就应该往那个方向去走,而不是加一个智慧的概念,这样就好像是说可以有新的东西。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只是基于现在有云计算、大数据以及阿里巴巴有自己这样一个经济体的使命下去做的事情。
“智慧建筑没那么远,同时它也是遥远的,因为有很多东西并不具备。但如果真要发生,中国无疑是最合适的地方。”阿里巴巴集团资深总监汪涛如是说。
当中国的老百姓可以拿手机付钱去买一个茶叶蛋的时候,大家是否知道其他国家的老百姓还是用现金和支票去付水电费?每年的“双11”,无数用户半夜里爬起来坐在电脑前面买东西的景象,也印证了国人对互联网的信任。
因此,汪涛认为,中国人是最适应做一个接入互联网建筑的,因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生活在互联网上的国家。
也许,在传统的房地产行业面前,18岁的阿里巴巴还是一个新人。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以今天为起点,我们或许可以对阿里巴巴的智慧建筑保有一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