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疆历史上“和亲”对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推动边疆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和亲”政策是中央王朝联络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但它客观上对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推动边疆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历史上新疆“和亲”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汉族公主嫁给新疆境内少数民族首领,如汉朝将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作妻子;隋朝将华容公主嫁给高昌王魏伯雅;唐朝先后将宁国公主(唐肃宗女)、太和公主(唐宪宗女)、咸安公主(唐德宗女)、小宁国公主(荣王李琬女)等嫁给了回纥英武威远可汗、武义成功可汗、崇德可汗、英武可汗等作妻子。
二是少数民族首领将女儿嫁给汉族国王作妻子,如突厥王曾将女儿嫁给高昌王为妻。
2、回纥的杰出人物婆闰对唐朝统一的巩固和发展所作的贡献。
回纥是 *** 尔族的远祖,是唐朝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
婆闰的父亲吐迷度是第一位归附唐朝的回纥可汗,唐朝拜其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
648年吐迷度侄子乌纥杀死吐迷度,企图叛唐被平定。
唐朝任命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
婆闰的功绩在于两次出征西域,助唐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
阿史那贺鲁原为唐朝瑶池都督,651年公开叛唐,建牙千泉(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自称沙钵罗可汗,企图夺取唐州、庭州。
652年(唐高宗永)唐派兵征讨,婆闰率5000回纥骑兵配合,唐取得初步胜利。
657年婆闰参加了另一次征讨阿史那贺鲁的战争,奉命穷追阿史那贺鲁至邪罗斯川(今吉尔吉斯斯坦塔拉斯河)。
历时数年的平定叛乱结束后,唐朝的统一得到巩固和发展,婆闰因功封为右卫大将军。
3、元朝著名 *** 尔族政治家廉希宪在创建中国史学的积极作用。
廉希宪是 *** 尔族,他姓廉是因为他的父亲布鲁海牙曾做过廉访使的官。
在元宪宗蒙哥汗在位时,廉希宪在忽必烈的手下任职。
元宪宗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继承汗位发生内争。
这次内争不仅是他们个人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应当统一于哪一种政治势力的问题。
廉希宪拥护忽必烈继承汗位,建议“早承大统”,并说“安危逆顺,间不容发”。
因廉希宪赞助忽必烈继位有功,受重用被任命为京兆宣抚使。
在任期间,注意抑制宗王贵族特权,有利于民生。
廉希宪不仅是元朝有名的政治家,而且是当时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 尔学者,曾参加了元英宗、仁宗、实录及辽、金、宋三朝历史的编撰工作,为创建中国史学作出了贡献。
4、元代新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历史上新疆各少数民族中的学者使用汉文从事著作或翻译有很多人,出现了一些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农学家,他们的著作是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 *** 尔族)出生世代官宦的家庭,其祖父是元代开国功臣,父亲官至江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贯云石才华是多方面的,他既是骁勇的武将,又是多才的文人;既是散曲学家,又是书法家。
他的主要成就还是所创作的散曲。
元代杨朝英选编的《阳春白雪》一书中收集贯云石的小令36首,《太平乐府》收集小令30首。
贯云石的名字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在元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元朝著名文学家马祖常, *** 尔族,静州天山(今托克逊人),他的祖上长期在内地做官。
他的著作主要有:《列后金鉴》、《千秋纪略》、《松厅事稿》、《石田集》等。
元朝杰出的 *** 尔族翻译家安藏,世居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有较深的汉语基础。
元朝初期,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安藏先后将汉文典籍《尚书无逸》、《贞观政要》、《申鉴》译成蒙文献给元世祖。
翻译的这些汉文古籍对于各个民族的相互交流是大有裨益的。
5、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功绩。
1720年,清朝康熙派兵征讨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分裂活动,额敏和卓乘机脱离准噶尔,投附清朝,驻扎吐鲁番一带,于1731年粉碎了策妄阿拉布坦的进攻。
1755年,乾隆发兵征讨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额敏和卓率兵300从征,随清兵打到伊犁。
1757年,发生了大小和卓布拉呢敦、霍集占兄弟分裂活动,清军将领雅尔哈善征剿,授额敏和卓为参赞大臣,玉素布为领队大臣,许多 *** 尔族上层人士安排在重要位置,平定了叛乱。
在晚年,额敏和卓两次到北京觐见乾隆皇帝。
他的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以实际行动反对策妄阿拉布坦、达瓦齐、阿睦尔撒纳、莽噶里克、布拉呢敦、霍集等各种势力的分裂活动,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额敏和卓的一生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一生。
额敏和卓在晚年时修塔立碑,是为了报答清王朝的恩遇,并表达了对 *** 教的虔诚。
苏公塔与清代新疆地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6、捍卫祖国统一的 *** 尔族英雄。
在新疆历史上, *** 尔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曾作出过具大的贡献,涌现出了许多忠心报国的仁人志士。
玉努斯出身于 *** 尔族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斗争中立下战功的额敏和卓。
1811年玉努斯承继郡王爵位,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总理当地民政事务。
面对和卓复辟势力对祖国统一的严重危害,一到任就查实沙朵斯、乌舒尔、爱玛尔、毛拉素皮四人与流亡在中亚浩罕国的萨木萨克的儿子相勾结谋反的罪证,奏报朝庭后法办。
为彻底消灭和卓复辟势力,玉努斯向浩罕国交涉引渡和卓后裔,浩罕国称和卓后裔张格尔进犯喀什噶尔已被堵截了回去,要挟清庭,引起清庭震怒。
伊犁将军松筠斥责他多事,加之沙朵斯余党称没有张格尔这个人,玉努斯反被污告,被清庭革职监禁。
1820年、1824年、1825年张格尔在浩罕封建主的支持下,一次次骚扰喀什噶尔,清庭才发现上当,玉努斯被清庭以已革伯克的身份赴喀什噶尔前线。
在那里他团结 *** 尔族人民,为瓦解张格尔叛乱势力做了大量工作。
不幸的是。
1826年秋张格尔伙同浩罕侵略军大举窜犯喀什噶尔,城陷后玉努斯为国捐躯。
7、平定张格尔叛乱中功绩卓著的伊萨克。
伊萨克, *** 尔族,祖交原是库车阿奇木伯克,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屡立战功,被乾隆列为统一新疆的50名功臣之一。
伊萨克承袭贝勒,接任阿克苏阿奇木伯克。
清朝统治新疆后,主要兵力驻扎在北疆少数地区。
张格尔发动叛乱,南疆西四城相继陷落,迅速向东四城的阿克苏推进,在清军未到之前,伊萨克组织 *** 尔群众清查内奸,筹备粮草军械,日夜操练防守,与阿克苏办事大臣一起组织军民隔河阻击。
在配合清军作战中,“获贼匪五六十名,迅出张格尔差来阿浑二名”。
随清军向南疆西四城进攻,在一系列战役中,伊萨克带领 *** 尔族军民筹运粮草、侦察敌情、充当向导,对平息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活捉张格尔的喀尔铁盖山战役中,更是战功显著。
8、 *** 尔族保家卫国的两位巾帼英雄迈哩巴纽和罗尔巴力。
1865年,浩罕国的阿古柏匪邦,在英国和沙俄的支持下,侵入新疆。
在其残暴统治南疆广大地区的12年里,当地的 *** 尔族人民同其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
迈哩巴纽和罗尔巴力就是这一时期涌现的两位 *** 尔族巾帼英雄。
迈哩巴纽是哈密王伯锡尔的妻子,被清朝 *** 封为福晋(贵妇)。
1873年曾被回、维农民起义军俘虏,后来落入了阿古柏匪邦的魔爪,被囚禁在库车境内。
阿古柏匪邦劫持迈哩巴纽福晋,“计在羁留以牵率其部耳”。
但是迈哩巴纽福晋大义凛然,没有被阿古柏匪邦的威胁利诱所屈服,并带话回来说:“世受皇上天恩,不敢作叛逆之事云云。”在迈哩巴纽福晋被劫持期间,清朝 *** 曾多次命令地方官员设法营救,福晋之子哈密王迈哈默特也曾设法营救。
后来迈哩巴纽福晋回到哈密。
因其子自幼瘫痪,福晋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在那个战乱的年月里,成功地主持了哈密地区的政务。
罗尔巴力是火家板儿(当地的一个小头目)的妻子,当时30多岁,家住哈密西面的芨芨台。
她为了反抗欺侮、保家卫国,勇敢地承担了巡逻和传递情报的重担。
《听园西域杂述诗》的作者萧雄曾写下一段赞扬罗尔巴力的话:“余过其地,曾见其雪衣单骑,往邻居沙勿体家会事。
其时贼焰初解,野多豺狼,男子尚怯惧,彼竟提短刀,飞鞚长歌,往返于十余里山隈沙碛之间,气众壮哉!”两位 *** 尔族妇女的英勇事迹,充分体现了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
9、为《十二木卡姆》的保存和流传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音乐家吐尔地阿洪。
《十二木卡姆》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深受 *** 尔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大套舞曲。
解放前夕,能够全部演唱《十二木卡姆》的只剩两三人,吐尔地阿洪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为了挽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解放之初,新中国百废待举,党就把挽救和整理《十二木卡姆》的工作摆进了议事日程。
自治区文化厅两度邀请吐尔地阿洪到乌鲁木齐市进行《十二木卡姆》的录音和整理工作。
其后,由北京音乐出版社与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两册《十二木卡姆》。
吐尔地阿洪在七十岁的高龄,以饱满的热情为这部巨著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0、为清朝统一新疆做出过积极贡献的 *** 尔族阿奇木伯克噶岱默特。
噶岱默特,新疆乌什人,准噶尔贵族统治新疆时,曾担任过拜城阿奇木伯克。
乾隆时期清朝 *** 统一新疆,他拥护统一,为清朝统一新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朝 *** 统一新疆之后,他在喀什噶尔担任了15年阿奇木伯克,任职期间,他不但重视兴修当地水利,这在当时的地方官中是不多见的,而且还做了几件有益的事情。
据《回疆通志.噶岱默特列传》记载:“乾隆二十七年,噶岱默特倡议:偕诸伯克输谷千石,贮城邑,赡贫户。
复助材建兵屋三百楹。”1771年,土尔扈特部落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压迫剥削,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到达新疆,受到了清朝 *** 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欢迎。
在他们从北疆移居喀喇沙尔珠勒都斯草原时,得到了南疆 *** 尔族人民群众的无私援助。
成千上万石的粮食由 *** 尔族农民用马、毛驴、骆驼等驮运到喀喇沙尔的珠勒都斯草原,接济生活陷入困境的蒙古族牧民。
噶岱默特所在的喀什噶尔也担负了这次运粮任务,噶岱默特“屡经呈请,所有装载粮谷之口袋,情愿帮与土尔扈特”,使土尔扈特蒙古族牧民得以在天山中建立家园。
11、近代 *** 尔族诗人和历史学家毛拉.毕拉勒。
毛拉.毕拉勒出生在伊宁市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
启蒙教育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后就读于当时伊宁市唯一的学府“伊犁经学院”。
1867年,他直接参与了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生的伊犁农民暴动,并于事后撰写了有关暴动情况的作品――长诗《中国土地上的圣战》。
该长诗详细反映了暴动过程中经历的事件,并且揭示暴动后期攫取领导权的上层人士同宗教头目的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1851年,他把27岁前写的大量“格则勒”集结成集,题为《格则勒雅诗》。
《格则勒雅诗》中多数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爱情作品也是对当时封建暴政压迫的声讨,后来许多作品成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长诗《长毛子玉素甫》作为一部讽刺作品,把 *** 尔文学中讽喻体裁的创作大大提高了一步;长诗《努孜古姆》,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在现实主义深度方面,都堪称是 *** 尔族文学中标新立异的上乘之作。
总之,毛拉.毕拉勒一生的创作活动,使 *** 尔族文学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卢战记》作为凯撒个人作战心得的结晶。从战记叙述时间结构上,分别记述了凯撒对厄尔维几人的战争,凯撒在高卢的外交活动,对日耳曼人的战争,列颠对比尔及人的战争,对文内几人的海战和对日耳曼人的报复,凯撒入侵不镇压高卢大叛乱和阿来西亚之战。
对厄尔维几人的战争。公元前58年凯撒同厄尔维几人之间爆发的第一次战争是阿拉河之战。阿拉河流经爱杜依和塞广尼居住地,注入罗唐纳斯河,因为水流并不湍急,所以厄尔维几人打算涉险过河。根据侦察人员的报告,厄尔维几人的部队四分之三已完全渡过,大约还有四分之一留在阿拉河这边,凯撒立刻率领罗马军团直扑尚未渡河的敌人,并消灭其中大部,其余的敌人都四散逃走,躲到最近的森林里去。首战胜利后,为了彻底歼灭厄尔维几人的主力,凯撒迅速渡过阿拉河,追击厄尔维几人。凯撒并不急于同敌人决战,而是采取尾随战术,伺机歼灭敌人。当厄尔维几人运动到别布拉克德城之后,凯撒发现了战机。别布拉克德城四面环山,凯撒利用山地地形,迅速抢占制高点,堵住敌人的出路,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的主力。经过激烈的厮杀之后,厄尔维几人在罗马人的打击之下死伤惨重,向一座小山逃去。凯撒布置罗马军队一面继续追击厄尔维几人,另一面抵抗厄尔维几人的盟军一一波依人和都林忌人。经过惨烈的战斗之后,最终罗马军队歼灭了厄尔维几人的主力。厄尔维几人不得不派人求降,“他们在路上遇到凯撒,投身在他脚下,含着眼泪低身下气地恳求讲和。”在交出人质和武器之后,凯撒接受了他们的投降。战胜之后凯撒并没有对厄尔维几人采取民族灭绝政策,而是采取了宽容的策略。凯撒命令厄尔维几人和他们的盟友都林忌人、拉多比契人都回到原来住地,并命令阿罗布洛及斯人向厄尔维几人提供粮食救济,稳定其残部。
凯撒在高卢的外交活动。厄尔维几之役后,全高卢的使者都赶来向凯撒道贺。他们认识到厄尔维几之役给高卢人带来好处,因为厄尔维几人迁移的目的在于向全高卢发动战争,建立霸权。因此,高卢各部在这场战争之后都约定在罗马领导下召开高卢大会。爱杜依人首领狄维契巴阿古斯在高卢大会上向凯撒报告了北高卢的危机一一阿里奥维司都斯率领的日耳曼人的入侵。全部高卢使者在凯撒面前痛哭流涕,哀求凯撒出兵。鉴于第一,爱杜依人是罗马的盟友,现在他们受到日耳曼人的奴役,这对罗马来说是一种耻辱。第二,如果放任日耳曼人大批地涌入高卢,会对罗马在高卢的利益产生威胁。第三,阿里奥维斯都斯那种自高自大、不可一世的态度也令凯撒难以忍受。所以,凯撒决定干预此事。于是凯撒派遣使者到阿里奥维司都斯那里进行斡旋,而阿里奥维司都斯却以高卢战胜者的名义,要求同罗马平分高卢的统治权。并誓言决不归还爱杜依人的人质,还威胁凯撒说,“凯撒只要愿意,尽可一试,领教一下战无不胜的日耳曼人一一武艺娴熟,十四年没在屋子里住过的日耳曼人,凭他们的勇敢,能干出点什么样的事业来。”
对日耳曼人的战争。外交斡旋失败后,凯撒决定迅速采取行动,率军进攻阿里奥维司都斯。凯撒首先抢占了阿里奥维司都斯正在进军的塞广尼人最大的市镇维松几阿。此时,凯撒军中却出现了对日耳曼人的恐惧情绪,凯撒通过劝说和鼓励稳住了军心,消除了罗马人对日耳曼的恐惧感,增强了士兵的信心。凯撒在战前再次提出商谈的请求,谈判未果,阿里奥维司都斯的骑兵却突然向凯撒发动袭击。凯撒认为会谈已经没有必要,严阵以待。但阿里奥维司都斯拒不出战,企图跟罗马军队打消耗战。凯撒果断采取了诱敌上钩的战术,除了每日在敌人营前叫阵之外,还在大本营外设置一个人数不多的小营。终于,阿里奥维司都斯出战。在双方决战中,凯撒采用两翼包抄的战术,击败顽敌,追击日耳曼人直至莱茵河为止。大部分日耳曼人无法渡河而被歼,少数人包括阿里奥维司都斯逃脱。通过这场战争,凯撒沉重地打击了日耳曼人在高卢的势力,维护了罗马人在高卢的优势,震慑了日耳曼人。“这场战事的消息传过莱茵河,已经到达河边的苏威皮人听到后,开始回家”。
对比尔及人的战争。赶走阿里奥维司都斯之后,高卢的局势看似稳定,而内在隐患依然存在。公元前57年,当凯撒的军队在内高卢的冬令营体整时,突然传来消息:整个比尔及人结成联盟,反对罗马。主要原因是他们害怕罗马会征讨他们。凯撒一方面迅速进兵,直抵比尔及人边境,并迅速地与惧怕罗马的比尔及近邻雷米人建立联盟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求爱杜依人(罗马的盟友)设法吸引和分散比尔及联军的力量,他用计谋让爱杜依人把军队开进稗洛瓦契人的领地,迫使稗洛瓦契人同爱杜依人开战。这样,既加强了自身力量,又分散了敌人的力量。凯撒率军在阿克松奈河北侧与比尔及人展开了第一次会战,罗马人初战告捷,稗洛瓦契人投降罗马。三天之后凯撒军队在萨比斯河边同以纳尔维人为首的高卢联军遭遇。凯撒的先头部队刚刚渡过河就遭到了比尔及人的袭击。敌人同时对罗马的辐重部队发起攻击,使得凯撒军队仓促应战,右翼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在危机之中,凯撒亲自指挥右翼第十二军团作战,“他从后军的一个兵士手中抢过了一面盾一一因为他自己来的时候没有带一一就向阵线的第一列赶去,一面叫着百夫长们的姓名,鼓励着其他兵士,吩咐他们把连队标志移到前面去,连队与连队之间拉开,以便更自由地运用剑。他的到来,给士兵们带来了希望,他们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各人都想在统帅的亲眼目睹之下,表现出自己即使身历险境时还晓勇善战到何等程度。”在凯撒的身先士卒的鼓舞下,罗马军队奋力杀敌,终于全歼了纳尔维部。在萨比斯河之战后,凯撒又攻占了阿杜亚都契人要塞,整个比尔及联军的主力被完全消灭,外高卢北部的反抗被彻底镇压下去。
对文内几人的海战和对日耳曼人的报复。公元前56年,外高卢西北部濒临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的文内几人发动了叛乱。凯撒对文内几人的战争史罗马在高卢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战。由于天然的原因,文内几人的战船由橡木造成,结实坚固,船头和船尾都比较高,锚用铁链拴牢,船帆是用毛皮或薄革制成,可以抵御咫风的冲击。面对文内几人的海上优势,凯撒发明了钩刀战术。罗马人在一根长竿上绑缚锐利的钩刀,先用钩刀钩住敌船桂上的绳索,然后用力划动船只与敌舰分离,敌船上的绳索就会被割断,船帆也必定落下来,这样罗马军队的格斗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文内几人找不出更好的对付方法,只能匆匆逃跑。罗马人趁势追击,彻底打败文内几人的海上力量。公元前55年,由于受到日耳曼苏威皮人多年以来的侵扰,日耳曼人中的鸟西彼得族和登克德里族大批渡过了莱茵河,抢占高卢门奈比人的领上,威胁到高卢边疆的安全。凯撒用他自己想出来的建造方法在莱茵河上架桥,罗马军队第一次渡过莱茵河,向日耳曼诸部落展示罗马人的军事实力。公元前53年,外高卢发生了反抗罗马统治的叛乱,凯撒镇压了此次叛乱,由于日耳曼人曾派军队帮助叛军,凯撒决定出征日耳曼,于是凯撒第二次渡过莱茵河,由于苏威皮人躲到森林里企图伏击罗马人,凯撒恐因粮草缺乏、孤军深入而遭失败,遂领兵撤回高卢。
凯撒入侵不列颠。公元前55年,凯撒在巡行日耳曼之后,认为高卢和日耳曼的边界问题得到暂时的缓解,于是决定入侵不列颠,进一步扩大罗马的疆界。凯撒军队在登陆作战中遭到不列颠战车阵的顽强阻击,在付出了一定牺牲的情况下,罗马军队终于成功登陆,由于凯撒运送给养的十八艘大船受到风暴袭击而被冲毁淹没,凯撒在击溃不列颠人之后撤回高卢。公元前54年,在安排好高卢的事情及做好一切准备之后,凯撒第二次入侵不列颠,意外的情况再次出现:风暴将罗马人的舰只全部撞坏,给罗马人造成极大的损失。凯撒急令停止追击敌人,修理船只,准备后援。不列颠人吸取了上一次作战失败的教训,首先利用步兵吸引罗马的骑兵队,然后排出战车阵冲击罗马的步兵军团,同时还排出散兵来骚扰罗马人。不列颠人的这种迅速集结而后又迅速撤离的战法,让罗马人吃尽了苦头。就这样,由于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消耗战,凯撒第二次远征不列颠再次无功而返。总之,凯撒两次入侵不列颠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高卢大叛乱和阿来西亚之战。公元前53年,高卢再次发生小规模叛乱,凯撒在镇压叛乱后,严惩了森农内斯人和卡尔弩德斯人,并处决了阿克果。这一事件激起了高卢人普遍的不满。进而导致高卢大起义的爆发。公元前52年,当凯撒在意大利处理政务时,高卢人趁机发难,掀起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抗运动。这场起义的发起人是卡尔弩德斯人,他们首先攻克钦那布姆城,把那里的罗马公民全部杀死,进而引起高卢各部纷纷响应。在阿浮尔尼人的贵族维钦及托列克斯的煽动与游说下,森农内斯人、巴里西人、庇克东内斯人、卡杜尔契人、都农耐斯人、奥来尔契人、雷穆维契斯人、安得斯人以及所有其他毗邻大洋的各族,都聚集到他的旗下,组成联军,掀起了反对罗马的最大规模的战争。凯撒接报之后,经再三考虑决定马上出兵平叛。战争初期,凯撒接连获得胜利。维钦及托列克斯在遭到几次失败之后,采取坚壁清野的作战方法,跟罗马军队打消耗战。凯撒在后勤补给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穷追猛打,攻占阿凡历古姆,进行粮草补给和体整。补给之后,凯撒率领六个军团进攻及尔哥维亚镇,由于爱杜依人的反叛,罗马军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凯撒与副将拉频弩斯合兵一处,对维钦及托列克斯进行最后的打击。此后,绝大多数的高卢部落在毕布拉克德召开高卢大会,一致同意由维钦及托列克斯担任统帅,继续抵抗罗马。而此时高卢联军已是强弩之末,在同罗马军团的会战中被击败,退守到孟杜皮人的城市阿来西亚。阿来西亚之战是整部《高卢战记》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章节,也是全书的高潮。初战双方骑兵冲杀,凯撒果断派出日耳曼骑兵,击败高卢骑兵,维钦及托列克斯战败后,闭门不出。凯撒在城外构筑防御工事,严密封锁阿来西亚。高卢各邦在得知维钦及托列克斯在阿来西亚被围后,组建了一支联军,共八千骑兵和二十五万步兵,驰援阿来西亚。高卢人企图通过内外夹击,消灭凯撒的军队。罗马人面临被两面夹击的困境。凯撒临危不乱,他把全部军队分别布置在工事的两面,进行前后两面防守,然后命令骑兵出战。凯撒再次使用日耳曼骑兵,击溃了高卢人,罗马军队逐渐形势好转,开始追赶撤退下去的外围敌军,使敌人无法重新集中,从阿来西亚城中出来的人重又退回城中。此后凯撒再次击退了外围高卢援军的进攻。高卢人两次被打退,损失惨重,于是他们寻找到罗马军队防御工事的一个薄弱之处,发动绝地偷袭。此役战线太长,双方陷入胶着,关键时刻,凯撒身先士卒,投入战斗。士兵们在凯撒勇敢精神的鼓舞下,奋力拼杀,彻底击溃高卢人。维钦及托列克斯看到外援基本被歼,败局已无法挽回,只好向罗马人投降。这场艰苦的围困战最终以罗马人的胜利告终。至此,高卢战事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