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敬业湖的求是亭要拆了?这个消息在天大学子中掀起不小的波澜,为此天大官方微博置顶了一条消息,解释说这次拆除是出于安全考虑,并将于原址重建。
名为“天大后勤”的微信公众号也发文解释了拆除求是亭的缘由,原文如下:
各位老师、同学:
敬业湖的求是亭去年就已维修立项,希望将卫津路校区的中轴线上的东门、喷泉、广场、北洋亭、实事求是亭都维修一遍。其它项目都实施了,只有求是亭被鉴定为危险建筑物,要拆除重建。
30年风吹雨打,求是亭基础、梁柱等构件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经专业机构检测,存在安全隐患。为排除隐患,学校决定在原址重建,并恢复原貌。原匾额将暂时收藏到档案馆。
“求亭落日”不但不会消失,还继续会荡漾在敬业湖上。
敬业湖中的这处小亭,1984年学校修建北洋广场时,同时修建。因高悬90周年校庆时陕西校友会捐赠的“实事求是”匾额,故名“求是亭”,也常常被天大人亲切地称为“湖心亭”。此亭在中国古典亭子基础上简化而成,采用水泥灰瓦,粗壮质朴,与周围十分协调。几代学子在亭中伴朝阳晨读,傍晚信步其间,观秋水共长天一色,赏落霞与孤鹜齐飞,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这座小亭承载着许许多多天大学子的美好回忆,而对它的设计者来说,就更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愫。
设计者说:每一次改变都是创新的机会
19日清晨,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一个人去敬业湖“溜达”了一圈,看看他在32年前设计的“湖中小亭”——求是亭的复建情况。“我没想到小亭子的复建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很多年过去了,小亭子的基础、梁柱等构件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存在安全隐患。现在要在原址依照原貌再建一个,形式不变,质量会更好”。
很多人会注意到,除了“求是亭”,敬业湖北畔屹立的这组建筑,从五、六、七、八、九教学楼到图书馆北馆,都是机制水泥瓦壁顶,过火砖墙身的“传统范儿”。“这都是上世纪50、60年代,我的老师,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天大建筑教育创始人徐中先生带领我们一批年轻的师生们自己设计的”,彭一刚回忆。在当时倡导民族传统的设计潮流中,他们把民族形式作为设计基点,同时加入更多的时代气息。“琉璃瓦大屋顶过分华丽,我们没有用,而是在民间形式、天津建筑地方特色和50年代的文化氛围中寻找灵感”。在保持庄重的民族古典艺术品质的同时,天大的这种传统建筑显得更加平和、清雅,从而最能彰显出天大人的个性和品位。
求是亭也是如此。“亭”是典型的中国建筑,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亭”本是雕梁画栋的,代表着秀美。“我设计时没用一块琉璃瓦,而是用小青瓦替代,传统红木头柱子换成了粗壮的水泥方柱子,上翘的‘飞檐’变为‘平檐’,也没有用椽子彩画”。因为彭一刚觉得,传统的北方园林风格与整体校园环境不搭调,另外当时资金有限,也盖不起。“没有必要完全模仿古建筑做仿古建筑,设计时要考虑与历史背景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小亭子构造简单,主体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屋顶还是做了一点儿曲线,这是从传统建筑上吸取来的。小亭子的瓦片甚至是从一幢教学楼检修时拆下来的旧瓦”。就是这样一座“质朴”的小亭子却更与周边建筑和湖岸景色融为一体,倍感亲切,也无怪乎天大师生、校友这么“偏爱”它了。
求是亭复建设计师吴非:少许做一些改变也是创新
“每一次改变都是创新的机会”,彭一刚认为。50余年前设计老校区建筑群是这样,32年前设计求是亭是这样,求是亭复建也是这样。如今,求是亭复建的任务落在了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一位年轻的设计师吴非身上。
“我是天大建筑学院毕业生,母亲是学校教师,从小在校园里长大。”吴非说。小时候他常去求是亭玩,雨季湖水上涨时还在亭子里蹚过水。“对小亭子我是有感情的,也知道小亭子寄托了很多人的回忆,像一个天大象征、文化符号。把她复建好,是我的责任”。吴非接到的任务是,复建的求是亭,在材料、色彩、比例、尺度都要与以前一模一样。这也是有一些压力的。由于时间久远和当时条件的限制,求是亭的原始设计图已经找不到了。今年4月份,学校师生们重新对求是亭的细部和整体进行了测绘,以详细的测绘数据来做施工图。吴非把新的设计、施工图拿给了彭一刚院士看。“确实是完全根据老亭子的数据来做的。2个多月后,当小亭子重新和大家见面时,如果不仔细研究,也许分辨不出是新建的还是老房子”,彭院士说,“如果在施工材料和水平上做一些提升,效果应该比以前的还好”。
修复古建筑有一个原则叫做“修旧如旧”,“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故意仿照旧的东西,少许做一些改变但是改变不大,也是创新”,彭一刚认为。
1.清代学者朱柏庐在其所著《治家格言》中有副对联言之谆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济南大明湖有一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3.青岛崂山钓鱼台有副奇特的数字联;
一蓑一笠一髯翁,
一丈长杆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
一人独钓一海秋;
4.湖北隆中三顾堂悬的一副楹联是: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5.四川眉山县三苏祠有一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6.大学士纪晓岚巧对乾隆帝: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至,内多一个春秋.
7.清朝郑板桥有一联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清人顾复初有一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数字联又相当巧妙的运用了数学:
(一)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这副对联是由清代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要纪晓岚对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个数.即上述下联.
上联的算式:2×60+3×7=141,
下联的算式:2×70+1=141.
(二)
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上联为数学家华罗庚1953年随中国科学院出国考察途中所作.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余人,途中闲暇,为增添旅行乐趣,华罗庚便出上联“三强韩赵魏”求对.片刻,人皆摇头,无以对出.他只好自对下联“九章勾股弦”.此联全用“双联”修辞格.”“三强”一指钱三强,二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大强国;“九章”,既指赵九章,又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该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发现的勾股定理.全联数字相对,平仄相应,古今相连,总分结合.
(三)
四川一座乡村中学,一对数学教师结合夫妇,在元旦结婚之日,工会赠一副贺联云:
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
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
(四)
某地一对新人,男的当会计,女的做医生,完婚之日,有人赠贺联一副:
会计合数检验误差重合数;
医生开方已知病根再开方.
嵌入“合数”、“开方”等数学名词,天衣无缝.
(五)
某市一对数学教师,几经波折,终于结为秦晋之好,同事撰一联相贺,联云:
爱情如几何曲线;
幸福似小数循环.
“几何曲线”形象地表述了这对数学教师爱情历经坎坷曲折;“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此祝贺新人的美满幸福,天长地久,实在是神来之笔.
还有一个延续400多年的数字联,以数字对联,生动有趣,令人记忆犹新.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几位饱学之士同游九江.顺流而下,江风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这时.邻船一名船夫慕名来到罗洪光的船上,说有一个上联,请大人续对.
罗洪光根本没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联?上联无趣,我对之也无味.待船夫写出上联,罗洪光却傻了眼,迟迟无法下笔,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上联不仅说出了实事,而且把从一到十的这十个数目字按顺序嵌进去,成了“绝对”.
从那以后,400年没人能对出来.直到1959年夏,一个偶然事件的启发,才被一个叫李戎翎的人对上.
原来,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贵木材,只两天便运到了.据说,1943年也有人找这种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功夫,这一对比,使李戎翎想到那个“绝对”,于是他续出了下联: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