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河阶,是中国陆相下侏罗统上部的一个阶,由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侏罗系工作组于 1999 年12 月在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预备会期间提出,阶名源自新疆下侏罗统岩石地层单位 “三工河组”。
三工河阶大致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下侏罗统的普林斯巴赫阶 (Pliensbachian) 至图阿尔阶 (Toar-cian) 。
经课题组 (姜宝玉等) 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是: 重新选定了三工河阶的层型剖面,积累并丰富了三工河阶的多门类古生物资料,初步明确了三工河阶底界的定义。
(一) 三工河阶候选层型剖面地理位置
三工河阶命名时,指定的层型剖面是新疆阜康县三工河剖面。经课题组调研后认为,命名时指定的三工河剖面,地层出露不好,研究程度不高,不宜作为三工河阶的候选层型剖面。他们另行选定郝家沟剖面作为三工河阶的候选层型剖面,该剖面过去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地层出露完整,含各门类化石丰富,与下伏、上覆地层界线清楚,交通便利。该剖面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东风乡煤矿附近的郝家沟,其地理坐标为北纬 43°39'15″,东经 87°12'20″ (图96) 。
(二) 三工河阶候选层型剖面描述
上覆地层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
底部为灰白色、浅灰色块状中粒砂岩,夹菱铁矿透镜体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图96 三工河阶候选层型剖面地理位置图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下伏地层 下侏罗统八道湾组
黄绿色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黑色炭质泥岩及煤线,顶部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含古植物碎片。
(三) 三工河阶内已发现的古生物组合
经课题组 (姜宝玉等) 研究及前人工作积累,目前在三工河阶内已发现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虫、古植物、大孢子及孢粉等化石。丰富了生物组合内容,为三工河阶的定位提供了较好证据。
1. 双壳类
目前,三工河阶内已发现如下双壳类的重要属种: Kija (= Acyrena Lebedev,1958; Pseudocardinia Martinson,1959; Jiangxiella Liu,1976; Apseudocardinia Liu and Zhu,1978; Hunanella Xiong and Wang,1980; Yananoconcha Yu and Zhang,1980; Hamiconcha Huang,Wei and Chen,1981; Fengjiachonia Wu,1981) kweichouensis, K. (= Y. ) ovalis, Ferganoconcha sibirica, Margaritifera istfarensis, Margaritifera sp. ,Cuneopsis sp. ,Unio zhungarica,U. manasiensis 等。这一组合与下伏八道湾阶上部的双壳类组合相比,明显的区别是,八道湾阶的 Waagenoperna 在本组合中已消失,而 Kija 的丰富则明显开始增大。其他属种均是从八道湾阶延续上来的。
2. 叶肢介
目前在三工河阶内发现的叶肢介分异度不高,丰度中等。主要属种是: Palaeolimnadia grandis,P. chuanbeiensis,P. baitianbaensis, P. exiensis, Euestheria taniiformis, E. cf. taniiformis, E. shandanensis等。这一组合与下伏八道湾阶的叶肢介组合相似,同属于 Palaeolimnadia baitianbaensis 动物群,反映了其继承性,同属于早侏罗世的产物。
3. 古植物
三工河阶内古植物较为丰富,分异度和丰度均较下伏八道湾阶有所提高,其组合中以蕨类、楔叶类和银杏类为主。主要属种有: Neocalamites hoerensis,Neocalamites sp. ,Equisetites lateralis,Phlebopteris affinis,Ph. polypodioides,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 simplex,C. bella,C. murrayana,Ginkgo digita-ta,Czekanowskia setacea,Pityophyllum longifolium 等。
4. 孢粉
经分析研究,在三工河阶内含有一孢粉 Cycadopites-Kluk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这一孢粉组合的总体面貌与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富县组、内蒙古下侏罗统武当沟组,以及辽西地区下侏罗统北票组的孢粉组合大体相似。繁盛于中侏罗世的 Cyathidites (拟桫椤孢) 在本阶的下部即已出现,向上其含量逐渐增高,最高时可达总量的 47%,已十分接近其在中侏罗世时的含量。这从侧面说明,三工河阶的时限应属早侏罗世的中晚期。
5. 大孢子
经分析研究,三工河阶内的大孢子也相当丰富,其分异度和丰度均较高,目前已发现如下重要属种: Aneuletes cucuma,Trileites turbanaeformis,T. murrayi,T. pullus,Echitriletes hispidus,Pacillitriletes phyllicus,Bacutriletes harrisis,Minerisporites richardsoni,Erlansonisporites sparassis 等。其组合亦反映出早侏罗世的面貌。
6. 昆虫
在三工河阶内昆虫也较为繁盛,出现较多属种,主要有: “Chaoborites”furtivus,Dzeregia scalprifor-mis,Lobites granulatus,Aboilus orthoneurnus,Jurosyne arthodea,Jurosyne convexa,Rhipidoblattina xing-iangica 等。
此外,在三工河阶内还发现少量腹足类 Viviparus sp. 和介形虫 Darwinula spp. 等门类化石。
上述各门类化石的发现,目前仅能作为解决三工河阶时代归属的证据,尚不能划分建立阶内的生物组合序列。
(四) 三工河阶底界的定义
目前研究尚未达到以所发现的某种生物化石的首现定义三工河阶底界的程度。经课题组 (姜宝玉等) 研究提出,暂以岩石地层的自然界面———三工河组底部的黄绿色块状具大型交错层理的粗砂岩与下伏八道湾组顶部的黄绿色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黑色炭质泥岩和煤线之间的界面作为三工河阶的底界。生物上以双壳类 Waagenoperna? 的消失,Kija 的开始繁盛,以及孢粉 Deltoidospora-Cycadopites subgranulatus-Classopollis-Piceites-Kluk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的出现,作为识别三工河阶的标志。
(五) 三工河阶的区域对比
经初步分析对比,与三工河阶大致同期的国内岩石地层单位有: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三工河组,塔里木盆地的阳霞组,喀什地区的康苏组; 甘肃靖远、窑街、享堂地区的大西沟组上部; 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小煤沟组上部; 鄂尔多斯盆地的富县组; 大兴安岭东北部地区的查依河组上部; 大兴安岭南部地区的红旗组上部; 北京西山地区的窑坡组; 辽西地区的北票组; 西藏色哇地区的曲色组上部,安多地区的尖山组上部,阿里地区的普色拉组上部,羊卓雍错地区的日当组上部; 四川西北部地区的白田坝组上部,四川中部地区的自流井组上部; 湖北西部地区的桐竹园组上部; 云南兰坪、思茅地区的漾江组上部、禄丰地区的下禄丰组上部; 湖南东部的高家田组; 十万大山地区的百姓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