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中的科技元素有如下:
1、全息影像技术:
在“Cloud ME”阿里云聚全息舱里,身处北京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跨越了1300公里的距离,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云端“相见”。
纵使身处不同时空,巴赫依然能够向张勇赠送了北京冬奥火炬“飞扬”,并向中国观众“云拜年”。
2、人工智能技术:
“冬冬”是一位由人工智能实时驱动的拟真人级别超写实数字人,性格飒爽,风趣幽默,热爱冰雪运动,能够用生动自然的语言与观众交流。
其实,“数字人”并不是个新奇的概念,早在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诞生之初,虚拟偶像就成了广受追捧的现象级二次元“数字人”。
3、云转播技术:
北京2022年冬奥会通过阿里云向全球转播,带来超过6000小时精彩内容。这将是1964年奥运会开始卫星电视转播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
冬奥转播的“全面上云”,将会是奥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实时远程制作。通过由阿里云支持的“奥林匹克转播云”,许多设备可以迁移上云,不必再运输,技术与编辑人员也可远程工作,即使无人前往现场,也能完成全球的奥运转播。
随着5G云网端各类技术的全面进步,关注冬奥赛事的观众还可以享受到“子弹时间”、AR/VR、高清视频、短视频等多种观看体验。
4、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通过几十部高清摄像头拍摄、传输上云、云端人工智能+3D合成的技术,只需几十秒钟的时间,观众可以对速滑、冰壶等众多高速瞬间动作进行360度自由观看,真正“身临其境”。
5、气象预报技术:
与夏季奥运会不同,冬奥会更加依赖气象条件。对此,北京冬奥会赛事开展对预报时间精细度的高要求。温哥华、索契、平昌冬奥会期间,气象预报的空间尺度只做到了“公里级”,北京冬奥会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目前,这一科技冬奥项目已经纳入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预报示范项目。
马克龙说的是“ Plus vite, plus haut, plus fort - Ensemble”。
对应汉语是“更快,更高,更强 —— 更团结“。
这是在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表决通过,同意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再加入“更团结”。
英语为:“"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
线上观赛
公众观赛活动指在户外召集观众,观看比赛直播。
2021年6月20日,据日本广播放送协会(NHK)报道,东京都政府决定,在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取消所有公众观赛活动。东京都政府称,之所以改变公众观赛方针,是因为政府正要求市民和企业配合执行防疫政策,而东京奥运会期间的公众观赛活动将导致人流聚集。
2021年7月22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东京举行的发布会现场表示,今年奥运会将首次采用中国科技公司阿里云的技术支撑全球转播,这是奥运迈入数字时代的重要一步。对这届特殊的奥运会来说,技术至关重要,今年将是数字化水平最高的一届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