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熊在知乎和后台都收到大量留学生的提问:
“毕业时间尴尬,我还算应届生吗?”
“现在国内的各行业现状如何?”
“学了个冷门专业,国内市场怎么样“
”专业竞争很强,回国求职该怎么准备?”
“企业和岗位成千上万,留学生要怎么选择呢?”
……
毕业焦虑,同样盘踞在他们身上,再加上媒体偶尔蹦出诸如「震惊!海归硕士回国就业,工资竟比不上国内本科生!」、「哑口无言!留学一年300000,回国后就业一个月3000!」之类的标题。一个不小心,便是容易在焦虑中走丢。
但是,这终究是少数,是个例。倘若都如此,便不算什么新闻,也不会人愿意这样花钱买罪受。
那虽说没有这般不堪,但是几年没在国内,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才市场需求日新月异,芮然能够从亲人朋友口中了解一些,但始终没有切身体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归又该如何来应对国内校招呢?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同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较上一年增长11.19%,达到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到22.74万,同比增长14.90%。
2017年度,我国留学生出国学习、回国服务规模双增长,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契合度不断提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留学生归国热潮的出现,一是很多远洋学子割舍不下对故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了国内各方面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人才空缺较大。
然而待他们踏上祖国土地后才发现,还有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等着自己,到最后,校招季结束了,不但没有想象中的「Offer雨」,而且有人错过好些大厂网申,连面试的机会也拿不到,更心寒的是,到入职后,发现底薪也并没有比国内大学生高到哪儿去。
如今的归国留学生,已不如从前那般自带光环。国际化视野、优秀的综合素质与语言能力虽可以加分,但是在职场上,更多的是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忽视了这一点,那么在校期间的方向可能就会出现偏差,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作为后盾,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上也会面临重重困难。
同时,国内就业形势年年在变化,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如果没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只靠自己一厢情愿,最后也很难如愿以偿。而且就很多专业来看,与国内学生相比,专业技能的优势也不明显,更有一些国外的专业在国内并没有对口的就业岗位。因此对海归来讲,在强化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要提前准备好PLAN B,并且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各行业的情况。
最好的情况是,在留学第一天起,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事。提前有个大方向,列出达到这个方向需要做哪些准备,打下哪些基础。单凭道听途说而不亲身体会,也许会错过一些惊喜。
阿熊建议大家还是不要沉浸在「留学到底值不值」的思考中,把心思放到「如何让留学变得有价值」之上。既然当年都已经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就一步一步继续走下去吧。
职业规划真的很重要
和很多HR聊起时留学生时,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很多留学生过于理想主义。
其实这也并不能怪学生。不同国家国情不一样,对工作的看法不一样,时间久了,受到的影响虽不能说根深蒂固,但是也的确不太容易很快适应到另外一个状态。
而且在留学期间,大部分人与职场的交集甚少,至少在本科期间是如此,在当地找到一份较为匹配的实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留学生简历在个人经历中,多是一些社团经历,或是中国城的某些兼职,稍微好一点的也不过跟着导师的项目走了一阵子。
其实在校期间,如果对自己职业规划不明确,也不用太刻意地去为了丰富经历而去花费时间经历,适当的体验是可以,但是太过于深入,容易舍本逐末。尽可能地利用好大学的资源,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当然,如果有把握可以在找到一份不错的实习,并且能够收获Return Offer,也不失为上乘之选。
当然,趁着假期回国,去大厂实习一两个月,不管是打杂还是Unpaid Internship,也最好抓住机会,「名企效应」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大厂实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难在「我觉得很困难」的心态上。
记住一点:优秀的人不管放在哪都会是优秀的。梳理一下自己的优劣势,结合国内的就业环境、自己的专业,规划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举个栗子:
专业自带光芒,像科技、互联网、医疗、能源等,这种到哪都不会愁找不到工作的,只要做好一件事: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万金油」专业,如市场、广告、经管,在国内的就业竞争可能就会相对激烈些,如果确定了要走本专业的路,那也就意味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专业偏门,或是在国内暂时不受待见,也不要慌张,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不然也不会开设这个专业,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多的投入到「发现和挖掘国内这种需求」之上。
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后,面对每一个选择的时候,便容易很多,哪个能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上帮助更多,就选哪个。
别忘乎所以,注意时间节点
说起时间,就不得不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应届生」的概念。很多归国求职的留学生都会被这个问题难倒,不知道自己该以怎样的身份走进庞大的人才招聘市场。
其实,「应届生」指的是在当年6、7月份拿毕业证的国内大学毕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也存在部分两年半制研究生每年的3月份前后拿毕业证)。也就是说,在归国留学生中并没有「应届生」的说法。
而国家为了鼓励海归回国就业创业,同时也考虑到国外不同的毕业时间,把回国办理就业报道手续的期限放宽到了两年,所以完全不需要担心回国只能社会招聘,办理好就业报到手续后一样可以享受校招待遇。也就是说毕业后这两年内前往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就业报到和落户手续等,这样在材料和相关规定上,你就等同于当年毕业的国内应届毕业生(tips:在目前,实际中有很多公司不承认,所以最好找好工作)。
那这时候可能就会有小伙伴问了,「可是我毕业回国后已经错过同年校招的时间了该怎么办呢?」
别急,阿熊还有招。
企业补录:在每年12月到次年1月的这段时间里,很多企业会开始第一批补招,也有一些专门针对海归保留的岗位会在这个时候开放;
社招招聘:到了毕业同年3-5月份的春招时期,除了正常的校招外,海归们也可以多多关注社招的岗位招聘。
海归专场招聘会:回国后,可选择有针对性地多跑跑所在城市的各个大学的招聘会和针对海归的专场招聘会。
如果很不幸,上面的时间段你都错过了,暂时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不妨有目的地尝试GAP一年,利用多一年时间充实自己,为日后寻找自己心仪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等到毕业同年9-12月份的秋招,也就是下一届的应届生秋招,再狩猎一波。
当然了,这一年并不意味着坐在家里打机消磨时间,可以先去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找一些相关的实习机会,或者考取一些必要的资格证,以丰富自己的简历内容,在毕业同年的3月份就可以边做实习边参加春招和社招,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签约,没有机会就继续做实习或找新的实习,因为这个时间段找实习比求职容易,说不定还会有转正机会。到了9月份就提前入手准备秋招,拼4个月。大概在11月-12月间确定工作Offer。
GAP一年相对而言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这意味着你的求职战线将会拖长,需要很强的耐心和抗压能力,但还是要相信自己能够收获雨后彩虹。
别在信息盲区
除了职业规划和时间计划,信息的获取在应聘过程当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么校招信息的获取都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是招聘信息的获取渠道。虽然打开手机,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搜到海量信息,但是竞价广告和SEO太多,那些真正是自己需要的内容,很容易被忽视掉。
阿熊在这里建议大家多去关注一些定期整合发布校招信息的公众号,比如阿熊的熊猫校招实习(ID;pandaoffer),定期为大家搜索全国各地优质靠谱的校招实习资讯。(这个广告有点硬,大家将就一下)
除了这类公众号以外,你也可以关注自己心仪公司的招聘平台或是招聘网站。很多企业会有针对留学生的专场招聘,阿熊简单地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普华永道海外学子招聘计划
大疆创新海外留学生校园招聘
网易游戏国际人才招聘
德勤海外留学生校园招聘
京东国际管培生
腾讯海外校园招聘
……
图:腾讯2017海外校招
图:京东2017国际管培生校招
在获取校招信息的过程当中,一是要注意信息是否是真实有效的。主要可以通过信息发布的平台、公司官网信息等核实,或是看看简历投递邮箱是否是公司邮箱(如腾讯@tencent、阿里@alibaba-inc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你去鉴别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二是根据企业的招聘流程,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简历成功通过筛选,不出意外HR就会通知你面试啦。如果是电话通知,这个时候一定要多问一问面试的相关信息:
人在海外,是否可以申请电话面试或者视频面试?
一定要回国面试的话,是否包来回机票?
是否可以调整面试时间?
……
若只是收到需现场面试的邮件,而自己还未回国,可通过官网联系电话、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号留言、联系该公司的师兄师姐等途径,找到HR反映情况。
除外,还有一些企业会在海外高校召开校园招聘宣讲会,在宣讲会的过程当中就会收集大家的简历,甚至还可以当场面试,不过具体需要看企业发布的信息了。
另外,还有一个大家很容易直接忽略的问题。在国内,很多岗位的就业是一定要有相应资格证,有无这些证件已经渐渐成为部分用人单位是否会约你面试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一些银行、证券公司的岗位都需要相关从业资格证。
很多同学会觉得,在国外考证周期会比较长,往往自己毕业了,证件都还没拿到手,所以干脆选择了忽略。再加上常年留学海外,不了解国内资格证考试的相关信息,等到了回国求职后才发现,没有这些证真的是寸步难行。
前面的时间安排中也提到了,很多留学生归国后往往会选择GAP一年,在找实习经历丰富自己简历的同时,也会安排出时间去考取必要的资格证。
当然,对于这种海归缺少资格证的普遍情况,部分证券公司也会提供一定的“宽限期”。在肯定了应聘者的能力并给予了面试通过的结果之后,这些公司会给予Offer并对其进行入职培训,此时海归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宽限期”去考取相关的资格证。
最后几点建议
留学生专场校招是很好的机会,相对来说竞争会少很多,如果遇上,尽量不要错过,毕竟这就是为你准备的。
校招和社招的差别,只是工作经历上面的差别,如果可以证明自己「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不管是校招或是社招,都没什么关系。
毕业后,继续留在海外工作三五年,可以将「海归」的优势更大化,当然这会面对更多的阻力,需要更强的个人能力,不过付出和收获始终是成正比。
发扬作为留学生的优势,但也不要过于迷信其中,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同时,不同行业差异很大,所谓隔行如隔山是有一定道理的,找准合适的行业后再往里扎。
最后,不管是海归或是一个普通三本,拥有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你求职过程中最大的谈资。
引导语:显而易见的,员工越多,管理越难。脑壳多了,发型自然就多,林子大了,鸟儿也自然多。员工上万,甚至两万、十几万时,企业管理者,如何看待员工内部恋爱、结婚呢?如何解决员工的婚恋问题呢?
1、华为:奋斗文化衍生办公室恋情?
华为公布的201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CSR报告),华为员工总数已超过146,000人,在中国的员工占79%,海外员工本地化比例72%。
另外,华为员工30岁以下占51%,50岁以上占1%,其余为30岁至49岁。男性员工占80%,女性占20%。
坊间传闻:华为奋斗文化里面的衍生品就是办公室恋情。至少没有对办公室恋情的明文规定。
华为的奋斗文化里,员工被称为奋斗者,奋斗者一般是?自愿?加班的人,工作时间一般是早上8点到晚上9点,某些岗位加班时间更晚,除此以外,周末加班也是非常普遍的行为。据华为内部人士说,准点下班的人,很容易被主管认为工作量不饱和,因为绩效和奖金分红强相关,因此员工一般都被迫自愿加班,以期获得较好的绩效。
此外,华为员工很大一部分被派往不同的城市或国家工作,长期出差国内城市乃至国外,一个项目短期3个月,长期的话可能几年。
这样的工作时间,自然与同事相处时间最长。
不过估计华为即使是办公室恋情,也是共同加班打拼型的。
2、阿里和百度:夫妻不能有直接业务往来
据悉,国内员工超2万的互联网公司里,阿里集团23000人(含支付宝)、腾讯24000人(含腾讯电商)、京东近30000人,百度今年初18000人员工,到现在应该接近2万员工。这些公司男女比例大都为7:3~6:4。
马云卸任CEO,说?明天开始生活将是我的工作?,这是财务自由者在阿里日上的告白。阿里日的保留节目,包括阿里集体婚礼,从2006年开始,第一届有14对新人,而今年有688对,其中双职员工81对。
我们可以看出,阿里对于员工内部恋爱、结婚是支持的态度。恋爱与婚姻必须是自由的`,当然前提是:夫妻不能在同一部门,不是上下级或交叉部门。
阿里这种政策的由来背后,还有其特殊历史:阿里偏安杭州,杭州原来并非科技人才集中地,要引进人才(当然大多是技术男),必须考虑其个人生活问题?所以,需要这样相对积极政策。
我们所知道的,许多朋友去阿里工作,他/她的爱人也同时在阿里安排了相应合适的工作。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则是,阿里最早创业团队大都是朋友、夫妻,这家公司起初便有?人情味?。譬如,马云与其夫人张瑛,孙彤宇及其彭蕾,他们都是创业元老,十八罗汉一员。当然,马云与张瑛,也作出表率,马云还在阿里,而张瑛则很早淡出,甚至大多数阿里员工都忘了她是什么时候便不在阿里工作了。
百度的政策也是相对宽松,同样是员工之间恋爱自由,但结婚需要报备。据我们了解,只要不是同一部门,不是上下级,不是交叉部门,便可以。
这家公司同样是夫妻档创业,李彦宏极其夫人。
3、腾讯:夫妻不能同在一个事业群
腾讯的政策也很有意思。恋爱与婚姻自由,不过,夫妻不能同在一个事业群。
因为总部在广东,也因为老板马化腾是潮汕人,每年春节后开工,腾讯都有刷Pony和部门领导,拿开工利是的习惯。从员工刷Pony,以及给予退休元老曾李青、陈一丹以?终身荣誉顾问?这些故事来看,腾讯也是属于?人情练达?的公司。
当然,另一方面,腾讯的管理制度又十分严谨、科学。腾讯很早引进职业经理人,譬如说总裁刘炽平,2006年进入后,他为腾讯构建起高效的管理架构直到去年的调整。
目前腾讯24000员工,恋爱自由,结婚也自由,但是结婚后会有些规定,在一个事业群是不行,夫妻一方必须调离到其他事业群里或者离职。
此外,腾讯还有一铁律:公司不能有任何直系亲属(譬如兄弟、父子)。也就是说,来公司后夫妻可以容忍,但原来就有亲属关系的,绝对不许进来。原因很简单,腾讯创业是5名同学,他们都是生意人,不希望公司里面有裙带关系,不希望变成为家族企业、家属公司。最重要的是,因为5个创始人,能够彼此制衡。
与其他公司一样,为了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腾讯也实行着严格的《亲属回避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为:
1)重要敏感人群(例如重要管理干部、财务等等)不能有直系亲属同在集团工作;
2)普通同事如有直系亲属在腾讯,双方不得在集团的同一业务系统工作。
今年是腾讯14周年,而公司 VP级管理层平均服务年限是11年的,也就是说,高层稳定性非常强,注重内部提拔。
事实上,因为企-鹅员工普遍比较年轻,平均年龄大约在27岁左右,对于婚恋等需求较大。腾讯也很关注员工的个人情况,有很多渠道和平台来帮助员工找对象。比如,有单身俱乐部,还有行政部推送的和其他单位的单身联谊会。
管理还是?人情练达?与科学制度的结合。当然,公司管理制度也是创始人意志的延伸与流变。管理2万员工的公司绝非易事,婚恋问题很重要。
4、京东:不能与竞争对手员工谈恋爱结婚
京东,有近3万人员工,其中男性员工比例高达71%。男性员工如此高,是因为自建物流的原因,做快递、物流的大都是男性。
京东员工手册中有明确规定:公司实行亲属回避制度;凡在公司有亲属关系的应当如实申报;除公司特殊批准,公司一般不录用员工的亲属(如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公司员工如有亲属关系,公司有权调整任何一方的岗位。
对于内部恋爱及结婚,京东无具体的规定。
京东的管理条文,也可以品味到这家公司的管理风格。京东的基因是渠道,是零售。渠道、零售是军队化管理,讲究纪律与效率。至于员工恋爱问题,没有具体规定,或许也说明刘强东是个率性的人,在他看来,这个问题或许根本不是问题,就像去年?西红柿门?,他也会高调回应自己的办公室恋情,甚至顺便给京东的生鲜频道做广告推广。
当然京东内部还有一项规定或者说是潜律:不能与竞争对手员工谈恋爱、结婚。
这个规矩的由来,与刘强东早期与新蛋的故事有关。早期京东两名管培生,都是上海女孩,其中一名与新蛋员工谈恋爱,后来结婚并且去了美国。这让老刘耿耿于怀,并意识到留住人才的重要。
而相信在全年的吴声事件过后,刘强东会更关注员工的婚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