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家熟知的外资快消(宝洁、玛氏、雀巢、欧莱雅)、奢侈品 LVMH、国际 4A 广告(奥美、阳狮)、外资车企(特斯拉、宝马、奔驰…)、外商行等等,他们会更倾向留学生。比如某年的 BMW · 全球管培生招聘 JD,明确要求:4 个月海外经历,熟练运用英文。
更细点拆,在什么地方留学,就找在什么地方有业务的公司:比如你是澳洲留学生,去中澳合资公司,例如澳新银行(ANZ)、澳讯公司(Telstra)、Swisse,或在澳有业务的碧桂园、合生元这种,都会更有优势。
第二,accounting、finance 同学们遍地开花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德勤咨询、埃森哲),近几年入职的,很难找到没有留学背景的。
特别提一嘴,国内的券商投行(三中一华)、基金公司等,留学生并不占优。
所以,在他们眼里,牛剑相当于清北复交级别,G5 其他三所相当于 985,其他基本上回来差不多,印象分一般,不会觉得特别好,也不会觉得特别差。(还有同学在意的自己学校专业有多牛,其实也不会特别感冒,毕竟他们确实没什么功夫仔细研究)
第三,很多互联网和科技公司(例如滴滴、字节、阿里、华为等等)都有海外业务,这些业务一直特别希望招聘到有海外背景的人,毕竟从语言到文化上都更了解一些。比如华为,每年都会设置留学生专场招聘会(时间一般会比正式秋招早),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第四,科研。虽然近几年国内提倡「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一碗水端平,但研究机构对「海归博士」的喜欢是显而易见的,翻看各大高校企业的招聘信息,「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句话常常出现。
跳槽是我们职业生涯中一个必经的阶段,无非是让我们自己的事业更成功、更幸福。但跳槽需理智,千万不要毫无准备就直接跳槽,这样往往会以失败收场。跳槽,有时候是一个魔咒,弄不好,就是越跳槽越要跳槽。总能听到身边不少人嚷嚷着要辞职。有人当机立断,说走就走;有人彷徨犹豫,一拖再拖。但其实,说道跳槽,贸然跳槽,并不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到底应该怎样判断自己要不要换工作?什么时候又是换工作的最佳时机呢?怎样跳槽,才能让自己一方面处于不败之地,又能获得更好的机会呢?
其实不同的行业,合适的跳槽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像机械制造,建筑业等传统行业,入职3-5年跳槽是比较是正常的,因为传统行业迭代慢,需要积累的时间;但如果是快速发展的行业,如互联网,2年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一年一跳,也并非不可。但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对于频繁跳槽者,不如半年甚至更短时间就跳槽的,HR一般都不会选择有这样经历的应聘者,因为基本上是个HR都会担心你会不会入职之后又要跳槽,这样会增加人力成本,而且还要继续招人,就很麻烦。HR一般都会避免这种情况,不会主动冒险。
一般都会认为在一个公司工作3年才能够积累到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至少也需要2年,这样的人稳定性和忠诚度也比较高,所以跳槽周期控制在2-3年比较合适。对于管理岗位的人来说,有些公司就会要求应聘者每一份工作至少要在一个公司做够3年以上才会考虑。所以在选择进入一家公司时,就要考虑周全,另外不是迫不得已就不要轻言离职。常言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其实入错行这件事,人人都怕。每一个职场人只有先喜欢自己的行业,才能够拥有足够激情和动力面对挑战,让职业生涯事半功倍。如果让我选择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行业” 是第一关键要素。比如说当年我有一个同学小李,大学考到了浙江大学,学习机械,在当时来看是非常好的了。而且小李大学期间也非常争气,学习又好,又是学生会的骨干。
当时阿里巴巴尚没有完全做大的时候,也在他们那边招聘,阿里许诺说只要他入职做管培生,保证各种待遇。但是小李后来思虑再三,还是选择了自己的行业,找了一个当时工资相当不错的单位就职。所以有的时候选择比你的努力更重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行业,合适的岗位,比你单纯追求眼前的高工资,还要重要的多。尤其是对于刚毕业没几年,或者即将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去新兴的行业拼一拼,往往比去那些传统的行业,更有优势。虽然往往更加辛苦,但是在这样的行业发展,起码你是能看得到未来的。而一旦在一个日落西山的行业里工作,你的职业生涯很难得到翻身。
梳理整个职业生涯,找到自己的职场路径,判定现在的这份工作,是否适合你,从而应对你的跳槽纠结症。梳理的过程,可以从职场路径向导三要素着手。你的职场理想或你选择的职业化阶段性目标是什么?你目前手上的职场燃料有什么?即你具备什么样的技能你还需要什么样的职场燃料才能到达你的目标?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你可以思考自己的整个职场路径,并且做出决定。这个决定能帮助你,面对困境:是打开更多的门或者是关闭更多的门,为你的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果你已经做好了跳槽的决定,也不要草率的离开。建议在每一次离职之前,提前做好相应的计划:总结自己在这个公司,这个岗位上积累的经验;提前定好自己要找的下一份工作岗位,根据岗位制作新的简历;在网上浏览招聘信息并且投递简历,并和相对应的人事沟通;在确定了离职日期的时候,约几个合适的面试,给自己定一个入职下一份工作的期限。只有在每一次离职前,都已经提前做好了规划,换工作的过渡期空窗时间才不会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