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不一定是真货。
近期海淘假货事件密集曝光,再次敲响消费警钟。在海淘假货产销链条里,不仅产品本身造假,购物小票、入境证明、快递信息皆可造假,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尽管不少跨境电商宣称“100%正品”“假一罚十”,但由于跨境购市场主体多、交易链条长等原因,消费者在每个环节都可能遭遇谎言和陷阱。
一方面,货源难保障,造假掺假花样繁多。一位跨境电商行业人士说,大多电商平台采取向贸易商采购或者吸引卖家入驻的模式,这很容易出现造假问题。即使有的跨境电商平台宣称全部直采自营,也难以确保采购人员买到正品。
另一方面,物流猫腻多,凭证眼见并不为实。对于消费者来说,海淘商品从采购到进口的各种单证至关重要,而这些都成了造假对象。连购物小票都能“动手脚”,可以录入和修改相关信息,标价随意填写。
扩展资料
“质高价低”的海外商品颇受人们青睐,“海淘”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但诸如物流速度慢、退换货等售后问题也随之而来。昨天陆续有消费者称,通过支付宝“海外购”购买商品后遭遇了售后难题。支付宝工作人员表示,支付宝仅是集合“支付”与“物流”功能,售后问题只能消费者与海外电商自行协商。律师提醒,海淘需谨慎。
北京百瑞律师事务所李晓震律师表示,与传统海外代购相比,直接到外国网站购买将面临更多风险。“如果是国内商家代购海外商品,那消费者可以根据我国《消法》主张权利。但如直接在外国电商下单,一旦与对方产生纠纷,主张权利将非常困难,诉讼成本也会很高。”
对于海淘族来说,李晓震建议,在选择海外电商要更加谨慎,尽量在大型网站下单,同时应多留意其他消费者对商品和网站的评价,做到有备无患。
人民网-为何“海淘”这么多“坑”?
人民网-“海淘族”买来便宜风险大 选择海外电商需谨慎
是正品。保税仓准确的说法,应该叫海关监管仓发货。跨境电商的货不可能从国内运入保税区,这与监管保税区的两大国家机构——海关和商检,有着重要的关系。
首先,根据海关的规定,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进入保税区的货物,必须是从境外通过一线口岸的码头或机场入境。
货物到达码头或机场后,海关和商检需要做信息核实和检疫,比如品名数量啊质量啊卫生啊等信息都要核实。海关和商检通关完成后才能进入到保税区。
跨境进口试点理论上有三种模式:保税备货、集货、一般进口。目前只有宁波、郑州、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是全国的7个跨境进口试点城市。目前大多采用的都是宁波的运维模式。
因为宁波跨境试点的保税备货模式主要是:货物到岸-报关报检-进海关监管仓-商家销售产品-数据通过试点平台向海关申报-海关审核-发货-消费者收货。简单来说,是这样一个流程。
实现了全流程的监管。商家要入驻跨境试点,要在保税区注册企业,向海关去申请试点资质,海关审批通过才能做;货物到岸以后,在销售出去之前,商家是完全碰不到自己的货的,全流程处于监管范围内;货物进入保税区要报关报检,商检介入;商家所有的销售数据必须通过试点服务平台向监管单位申报,试点平台有所有的数据,企业备案、商品备案、店铺备案,订单数据消费者数据等等,这里没有暗箱操作;一般情况下,没有哪个商家会这么傻,去售假货,因为一旦出现假货,那么商品追回体系会立即启动,追责很轻松,一下子就能捉到是谁干的。
所以,鉴于保税仓产品的严格监控以及对产品的全程追踪制度,保税仓的产品一般都是正品。如果发现假货,购物平台会立马与海外供货商协商,因此可以放心购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二十一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商品合格评定制度,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进出口商品进行认证、检验、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