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期间爆发了唐与突厥的战争、唐灭薛延陀之战、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唐击吐谷浑之战、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等对外战争。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李世民的英明执政也叫贞观之治。经过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姚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1、唐与突厥的战争
武德三年至贞观四年(620-630) 唐与突厥第一次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其地并入唐朝。
贞观十六年至显庆二年(642-657) 唐与突厥第二次战争 :西突厥汗国灭亡,其地并入唐朝。
调露元年至开元九年(679-721) 唐与突厥第三次战争 :西突厥叛乱被平定,东突厥遗民成功复国,成为北方大患。
天宝元年至四载(742-745) 唐与突厥第四次战争 :后突厥汗国灭亡,回纥汗国臣服于唐朝。
2、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武德五年至贞观二年(622-628) 唐与吐谷浑边境战争 :吐谷浑屡被击退。
贞观八年至九年(634-635) 唐平吐谷浑战争 :吐谷浑被征服,为唐朝所控制。
3、唐在朝鲜半岛的战争
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唐与高句丽第一次战争 :双方均未达成目标。
永徽六年至总章元年(655-668) 唐与高句丽第二次战争 :百济灭亡,日本被击溃,高句丽灭亡,百济和高句丽故地并入唐朝。
咸亨元年至仪凤元年(670-676) 唐与新罗战争 :新罗吞并百济故地及部分高句丽之地,在军事对峙下,新罗臣服于唐。
4、唐与吐蕃的战争
贞观十二年(638) 唐与吐蕃边境战 :吐蕃被击退,臣服于唐。
龙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吐蕃吞并吐谷浑,成为唐朝最强劲的对手。
咸亨元年至长安二年(670-702) 唐与吐蕃第一次战争 :唐军先败后胜,保住了安西四镇,吐蕃臣服于唐。
开元二年至十七年(714-729) 唐与吐蕃第二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臣服于唐。
开元二十五年至大历十四年(737-779) 唐与吐蕃第三次战争 :唐军先胜、中败、后胜,河西陇右之地尽丧,吐蕃曾陷长安,而后吐蕃屡攻屡败,双方言和。
贞元二年至十八年(786-802) 唐与吐蕃第四次战争 :西域飞地被吐蕃、回纥瓜分,吐蕃军力被唐、回纥、大食严重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长庆二年(818-822) 唐与吐蕃第五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求和。
大中元年至咸通七年(847-866) 唐与吐蕃第六次战争 :唐朝收复三州七关、河西故地,吐蕃分裂。
5、唐与奚契丹(两藩)的战争
显庆五年(660) 唐平契丹 :契丹短暂反叛后全降。
万岁通天元年至开元三年(696-715) 唐与奚契丹第一次战争 :唐军败多胜少,两藩附于后突厥汗国,后突厥势衰,又内附于唐。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729-733) 唐与奚契丹第二次战争 :唐军胜利,两藩内附于唐。
开元二十五年至天宝十四载(737-755) 唐与奚契丹第三次战争 :唐朝先胜后败,两藩时降时叛,最后附于回纥汗国。
贞元四年(788) 奚、契丹犯边 :因为回纥臣服于唐,两藩年年来朝,此时契丹势衰,奚族崛起。
贞元十一年(795) 唐击奚第一战 :奚被击退。
太和四年(830) 唐击奚第二战 :奚被击溃,王被俘。
大中元年(847) 唐击奚第三战 :唐军主攻,两藩都已内附于唐。
光启四年至天复三年(888-903) 唐与契丹边境战 :契丹逐步征服掉势弱的奚、室韦,但被唐军击破,牛酒之会求和。
6、唐与大食的战争
开元二年至十二年(714-724) 唐与大食第一次战争 :唐朝先胜、中败、后胜,倭马亚大食势力被阻,唐朝势力在中亚扩大。
天宝九载至十载(750-751) 唐与大食第二次战争 :唐军惨败,随后阿拔斯大食逐步征服中亚。
7、唐与突骑施的战争
开元十四年(726) 突骑施进犯安西 :突骑施在唐与大食之间壮大起来,掠安西四镇而去。
开元二十四年至天宝三载(736-744) 唐平突骑施战争 :突骑施分裂,被唐朝控制。
8、唐与勃律的战争
天宝六载(747) 唐攻小勃律之战 :小勃律灭亡,并入唐朝。
天宝十二载(753) 唐攻大勃律之战 :大勃律被唐朝控制。
9、唐与南诏的战争
天宝九载至十三载(750-754) 唐与南诏第一次战争 :唐军败多胜少,南诏叛立,附于吐蕃。794年后附于唐。
太和三年(829) 南诏进犯西川 :南诏深入到腹地成都,大掠而去。
大中十三年至乾符二年(859-875) 唐与南诏第二次战争 :唐军先败后胜,南诏军力被严重削弱,臣服于唐。
10、唐与回纥的战争
大历十年(775) 唐与回纥边境战 :回纥被击退。
大历十三年至建中元年(778-780) 唐与回纥第一次战争 :回纥臣服于唐。
会昌二年至六年(842-846) 唐与回鹘第二次战争 :回鹘汗国灭亡,黠戛斯汗国臣服于唐朝。
仅以这10个对手的战争场数来说胜负:
第一次突厥战争,胜1。
第二次突厥战争,胜2。
第三次突厥战争,胜2、负1。
第四次突厥战争,胜3、负1。
吐谷浑边境战争,胜3、负1、平1。
唐平吐谷浑战争,胜4、负1、平1。
第一次高句丽战争 :胜4、负1、平2。
第二次高句丽战争 :胜5、负1、平2。
唐与新罗战争 :胜5、负2、平2。
唐与吐蕃边境战 :胜5、负2、平3。
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胜5、负3、平3。
第一次吐蕃战争 :胜5、负3、平4。
第二次吐蕃战争 :胜6、负3、平4。
第三次吐蕃战争 :胜6、负4、平4。
第四次吐蕃战争 :胜6、负4、平5。
第五次吐蕃战争 :胜7、负4、平5。
第六次吐蕃战争 :胜8、负4、平5。
第一次奚契丹战争 :胜8、负5、平5。
第二次奚契丹战争 :胜9、负5、平5。
第三次奚契丹战争 :胜9、负6、平5。
奚契丹犯边 :胜9、负7、平5。
唐击奚第一战 :胜9、负7、平6。
唐击奚第二战 :胜10、负7、平6。
唐击奚第三战 :胜11、负7、平6。
唐与契丹边境战 :胜12、负7、平6。
第一次大食战争 :胜13、负7、平6。
第二次大食战争 :胜13、负8、平6。
突骑施进犯安西 :胜13、负9、平6。
唐平突骑施战争 :胜14、负9、平6。
唐攻小勃律之战 :胜15、负9、平6。
唐攻大勃律之战 :胜16、负9、平6。
第一次南诏战争 :胜16、负10、平6。
南诏进犯西川 :胜16、负11、平6。
第二次南诏战争 :胜16、负11、平7。
回纥犯边 :胜16、负11、平8。
第一次回纥战争 :胜16、负11、平9。
第二次回鹘战争 :胜17、负11、平9。
另:
贞观十四年(640) 唐攻高昌之战 :胜18、负11、平9。
贞观十五年至二十年(641-646) 唐与薛延陀战争 :胜19、负11、平9。
贞观二十二年(648) 唐平中天竺之战 :胜20、负11、平9。
显庆四年(659) 唐平疏勒等三国 :胜20、负11、平10。
龙朔元年至二年(661-662) 唐平铁勒的战争 :胜20、负11、平11。
? 林邑犯边 :胜20、负11、平12。
一、舜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姚重华(虞舜大帝本名)一般指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舜(约公元前2147~约公元前2067),轩辕黄帝八世孙。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生于诸冯(今山东省诸城市)。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之一,“三皇五帝”之一。
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书记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 ,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
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
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二、姚贾 (战国时期秦国上卿)?
姚贾:战国时期魏国人,出身“世监门子”,其父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当时社会根本没有一点地位可言。
姚贾:战国时期魏国人,出身“世监门子”,其父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当时社会根本没有一点地位可言。他的经历更是让人非议,乃至于韩非后来称其为“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在赵国受命联合楚,韩,魏攻秦,后来秦国使间,被赵国逐出境。他得到秦王嬴政的礼遇和赏识。
三、姚察?
姚察(533—606年),字伯审,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姚僧垣之子,史学家姚思廉之父。
聪明敏捷,颇能作文,得到简文帝萧纲器重,累迁驾部郎中。梁元帝即位,授原乡县令。陈朝建立后,历任秘书监、著作郎、太子舍人、吏部尚书。陈朝灭亡后,进入隋朝,担任过秘书丞、晋王(杨昭)侍读、太子中舍人。奉诏修撰《梁史》《陈史》,袭封北绛郡公。
大业二年(606年),姚察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四、姚思廉?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1]? 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
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贞观十一年(637年),卒。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五、姚希得?
姚希得,1198出生,卒于1269年,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嘉定十六年(1223)第进士,授小溪主簿,朝夕讨论六经、诸子百家之说。累官参知政事,忠直清俭,常抗疏直言。因言论罢,起知潭州湖南安抚使。后以资政殿学士,潼川郡公致仕。
希得著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等行于世。
以上内容参考:——姚重华
以上内容参考:——姚贾
以上内容参考:——姚察
以上内容参考:——姚思廉
以上内容参考:——姚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