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G20在1999年诞生时发表的首份《G20公报》,“G20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一种非正式对话的新机制”。从这段话中可看出,G20隶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但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IMF、WB等正式国际机制不同,它是一种非正式国际机制。
非正式性是G20机制的性质,这就决定了G20在秘书处建设、议题建设、机制架构、与非成员国关系等方面必须采取与“非正式性”相配套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廓清我们关于如何开展G20建章立制工作的一些困惑。
在秘书处建设方面,现状是每年的轮值主席国都会设立“临时秘书处”,并将前一次主席国和后一次主席国的成员都吸收进来,组成所谓“三驾马车”。存有争议的是要不要设立“常设秘书处”。
有学者认为,“三驾马车”的秘书处制度安排仍然不能满足峰会筹备和峰会成果落实的要求,应该建立常设秘书处来提高G20机制有效性。但如果从“G20非正式机制的本质特征”出发,G20建立常设秘书处的建议值得商榷:一是非正式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它摆脱了传统国际组织的官僚制束缚,由轮值主席国设立临时秘书处的做法,可以实现秘书处与主办国的良好协调;二是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内的非正式机制,G20可以通过增强与IMF等正式机制的互动,组建“正式机制+非正式机制”的“机制复合体”,来克服没有常设秘书处的不足。
在议题建设方面,现状是每年的轮值主席国设置峰会的议题,保持议题的开放和灵活,时刻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讨论影响“当下”国际环境的热点问题。存有争议的是G20要不要缩小议题范围,集中讨论几个核心问题,如金融、贸易等。
有学者担心G20议题广泛容易导致峰会不能集中突破取得成果。但如果从G20本质上是非正式机制的特征出发,“集中议题”的建议也值得商榷:一是非正式的特征决定了G20的主要目标是在大国之间谋求共识,议题之间相互关联的特点,决定了保持议题开放更有利于***统筹各项议题,通过“议题联系”来建立解决问题的共识;二是其他专门性的正式国际组织可以参与G20峰会,如本次会议邀请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来参加,由它们负责具体议题领域达成协议的执行,让***将更多时间集中于各问题统筹达成共识的“务虚”层面。
在机制架构方面,作为一个非正式会议的体系,现今G20已经形成了“峰会-协调人会议-部长级会议-工作组会议”的机制架构,但过于集中在“峰会层面”,其他层次的会议有待进一步加强。峰会事务协调人作为***参加G20机制的“全权代理人”,理应在峰会会前筹备和会后成果落实中发挥更大作用,召开更多的峰会协调人会议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部长级会议主要是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劳工部长会议,但随着G20更多地涉及贸易、环境、能源等议题,应该考虑召开G20贸易部长会议、环境部长会议、能源部长会议等,为峰会取得成功奠定扎实的部长级会议支撑。
在与非成员国关系方面,虽然是一种非正式对话,但由于来自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构成的“豪华阵容”,还是使得不少国家质疑“为什么是这二十个经济体来决定关涉到60亿人民的世界经济大局”,因此保持与非G20成员国的良好互动,对G20机制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但行为体参与集体行动的数量与效率本身就是个悖论,数量越多,效率越低,因而在不降低效率的情况下,增加更多成员国参与G20进程的办法可能包括:一是增加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在G20中的作用,如联合国秘书长、七十七国集团轮值主席等;二是增加各地区集团和联盟***在G20中的影响力,如东盟***、非盟***等,这样有可能在成员数量与机制有效性之间实现“帕累托最优”。
一周多前,有几个人专程自费去美国芝加哥参加了国际演讲协会2018年的全球峰会,我也是其中之一,如果算上此行的时间和花费,这并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可偏偏有些人在有些问题上不是用脑袋,是用双脚的,我也是其中之一。而此行的感受与我两年多前刚加入头马时的感受竟然出奇的一致:在这里,我付出得很少,得到的却很多。
以下是一些收获,用提问的方式,记录与分享之。
“我在头马里每次做角色,做演讲,做分享,我不拿钱,但只要结束后有一个人过来和我说,他受到了启发,我就觉得我的意义就达成了!”一个多月前,我在和Mentor约见时他这么说,当时给我的启发非常大。之后我每次做演讲和分享,也都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目标达成。
这次来到国际峰会,作为观众我看到了大大小小近100个演讲(含41个比赛演讲和30多个竞选演讲以及10多个工作坊),现在回顾起来,有些还留在心里,有些已经忘记,甚至有些当场就没用力听全。虽然也都刻意用纸笔做了记录,不过就是有那么几个点,绝对可以承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深刻记忆。作为观众如此,作为讲者亦可做反向思考,如何让观众记住我和我的内内容,让这场沟通变得更有意义。
早就听闻国外头马的年龄层比较大,可来了才知道:大这么多啊!随便走过一个老太太,说她很高兴来这里学习,她是退休教师,70多岁了;后面有个中年的黑人,笑容阳光,一问才知他和我父亲差不多年纪,那一刻我真想钻到美国的地洞里去;本年竞选中获胜的Margart女士都说她想为自己的孙子辈树立榜样,她要继续学习成长。
在国际峰会上,我们看到有人拼演讲比赛,也有人为竞选努力;有人做分享嘉宾,也有人做会议服务;有人在台上讲段子,有人在台下抹眼泪,还有人在争取头马的讲师认证,但同时也有头马以外的人来领奖或捐助。四天的峰会,看得人眼花缭乱、七荤八素,偶尔还要抹眼泪。
静下心来细想,每个人在这里索取的东西又是不太一样的,不过其中有一件叫做学习的东西,是他们共同都在这里寻求。国际前主席Jana曾说:学习是头马的真正价值,而所有的成长,都需要学习。
此行峰会有幸也见到了之前只在线上分享里听闻大名的Jack船长,他在之前的一年与妻子一起正在进行GAP Year的环球旅行,芝加哥也是他们最后一站。好奇的我问他一路走下来什么感觉,他说看了各种人的生活,其实反而更直到自己要的是哪种活法了。
来到地球另一半的美国,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与国内大不相同,法律制度健全,人们言论自由,路上遇见了都会互相微笑问候,似乎他们的日子过得更慢更享受,也更自主。他们中间很多人的活法似乎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所以本年Golden Gavel奖得主在演讲中也不断问“你要用这一生做什么?”,如此地逼自己学习成长,混社群影响他人,是要为了做什么?(此处加强语气带点回声)
简单又深刻的问题,也是多数人终其一身都无法回答的问题。U型理论中,这也是个在谷底的转折性问题。我自己也还不能回答,不过我在头马里看到了一些前辈和榜样,也许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了。
此文的初衷并非鼓励所有头马伙伴都要抛下工作,花费金钱去全球峰会,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关系,这里的有些内容我们都听得打点折扣,有些东西在国内也完全不适用。然而我想鼓励所有头马伙伴走出自己俱乐部,去参加感兴趣的头马活动,完成CC或者一条路径,做满一年的官员,然后每年去大区峰会。(来到这里才知道,大区每年花了多少精力和主旨演讲嘉宾一起沟通和打磨适合我们这个群体需要的演讲内容啊,此处必须为大区点赞!)
此次决赛后几乎第一时间,各大平台就有一些公众号发出了像模像样的鸡汤文,弄得在比赛现场的我们都忍不住地cold笑,一直觉得怎么点都卡得不太对啊,哈哈。头马里的学习点总是很多的,而每个个体get到的学习点又都是很不一样的,这恐怕与个人的经历,职业和成长阶段密切相关(这也是我这篇文章没纯写个人收获的原因)。因为并没有谁能代替谁去体验,就像没人能代替我们去学习一样。而只有不断学习,才有可能不断成长,才有可能靠近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