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门票
大巴扎无需门票,广场中心的丝绸之路观光塔门票50元。 据波斯史料记载,粟特人(中亚古代民族)5岁学算术,7岁学手艺,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生意人。在唐代,从地中海到长安,巴扎几乎被粟特人垄断。故此,粟特人有“东方的腓尼基人”之称 。
疏勒人得利粟特人的熏染,商气自然浓重。绵延七千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的兴起,像一剂催化剂,把地处丝路要冲的喀什变成著名的“国际商埠”,成了东西方货物交汇最佳的中转枢纽。它东接玉门、敦煌,西达月氏、大宛(今吉尔吉斯斯坦),北连乌孙(伊犁河谷)、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通罗宾(今克什米尔)、印度。喀什占尽地理优势,它西倚葱岭东向沙漠。西去的商队,饱尝戈壁风沙之苦后,将在喀什喘息休整,做好攀越冰达坂的准备;东往的商贾,从雪岭上下来,在此稍定惊魂,便筹计穿越千里戈壁之行。堆积如山的货物在此倒手,喀什人饱览了商品大买卖的盛景。耳濡目染,金钱诱惑,眼花缭乱,怎能不商心萌动,跃跃欲试?
而粟特商人、波斯商人、东罗马商人,成了维吾尔族人经商的“传教士”。别小看了这些膀阔腰圆满脸胡须的“胡商”,他们除囊中丰盈外,还善言巧辩。他们深深的眼窝里,滴溜溜转动的眼珠子,透着商人的聪颖和机智。他们将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运到西方,令西方人叹为观止,赞声不绝。西方贵族视中国的“赛尼斯”(丝绸)为荣耀时髦之物,“胡商”利用这虚荣的心理,大发其财。一匹丝绸一旦转运到罗马市场,剪成零头高价出售。算下来,一两丝绸值一两黄金,一匹就值几公斤黄金,这又是何等巨利的买卖!
“胡商”的高超技艺,维吾尔族人瞧在眼里,热在心头。于是,喀什人的劳作观念开始发生了改变。地处荒凉大漠的西部人,自古以放牧为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存条件,使他们从小铸就了铁骨般的躯体和意志。丝绸之路的开拓,犹如一条金光灿灿的大道,给这些孤陋寡闻,清贫如洗的“土著”牧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运气。
维吾尔族的这一历史变化,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畜牧经济,转而从事农业和工商活动。很快,他们成了漫漫丝路上最活跃的商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由牛、马、驼、驴驮运的木制大轱辘车队。他们不仅按时向中原朝廷进贡,而且载着一批一批货物,向北宋的汴京和辽朝的上京走去,朝中亚细亚走去。他们用一句“萨拉姆空”(祝福语),博得欢心和信赖,畅通无阻。
古代维吾尔族人在向东和向西的贸易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从此,经商人数骤增,经商技艺日臻娴熟,外部世界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了。后来,当洋洋得意的阿拉伯人自以为拥有无法超越的生意经时,才发现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和他们齐头并进,且有超越之势。这就是从古代走进现代的维吾尔族人。 新疆的巴扎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几乎是民间百姓的即兴之作。仿如画师的第一笔,作家文章的起头,有了开始便有了下文。维吾尔族人生性豪爽,豁达开朗,常常扎堆凑热闹。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就有巴扎。古漠之地原本无巴扎,起初只是一两人、三五人在那里摆摊设点。有了摊铺(实则有的只是铺一些旧报纸而已)就有了好巴扎者趋之若鹜。天长日久,摊铺越集越多,排列成行,有了气势,形同市场。人们流连于此,或购物,或聊天,或品尝。新疆南部地区那些布满城乡的几百个巴扎,大多都是这么形成的。
维吾尔族人凑堆,却不乱分寸。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按行业门类去凑。卖土陶的不会往衣料摊子边凑,卖风味小吃的也不会在小百货摊边套近乎。喀什有名的库拉克巴扎(玉米市场),塔西巴扎(石料市场),吐麻克巴扎(帽子市场),也里米西巴扎(瓜果市场)等,便都是凑起而成名的,有的已运转了二三百年,成了传世之地,今天仍是十分地兴隆。
闻名遐迩的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十几年前还是一块盐碱不毛之地。那一年,由附近乡村的几户农民凑在一起,出售土盐巴、干柴草等商品。后来,便有许多农民赶着毛驴亦步亦趋,也在此处安营扎寨。改革开放以后,经营者成几何级数猛增。不到一年工夫,便形成了有1000多人经营的热闹非凡的“东门大巴扎”。今天,当我们赞美巴扎时,绝不会忘记它的生身之母——当地的维吾尔族人。 维吾尔族人的巴扎意识在古代与现代的交替互补中,在聪颖与愚昧的较量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基。
巴扎,像是一座淘不尽的金山。古代尚且不论,今天,喀什市有29万人口,经商者已高达两万余人。真是“三人行,必有一商”。这些经商者携家带口,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养活了家人。按每户五六人计算,他们供养了全市一半人口。这么多人靠巴扎维持生计,巴扎却未被涌来的“淘金”大军淹没、挖空,而是越发繁荣昌盛。巴扎就像“天方夜谭”中的魔毯,“阿里巴巴的金库”,维吾尔族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于是形成了没钱花了去巴扎,没衣穿了去巴扎,心绪烦闷去巴扎,每逢喜事去巴扎。
巴扎成了一种寄托,是排忧解愁的好去处,是难以名状的一块精神之地。维吾尔族人的这种意识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非爹妈口授,而是亲身感受的结果。婴儿出生没几天,只要产妇能下床走路,就非要去巴扎不可。至于一两岁或几岁的小巴郎被大人抱到巴扎,更是寻常之事。婴儿、孩童从小置身巴扎,领略五光十色的盛景,等到十五六岁,自然成了巴扎通。他可以给你倒出一篓子一篓子巴扎的酸甜苦辣和由此演绎出的形形色色的世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喀什的维吾尔族人个个是巴扎迷、巴扎精。对他们来说,不逛巴扎不算维吾尔族人,不懂巴扎不算维吾尔族人。
巴扎本是农村的集市,巴扎最初的形成与经济活动有关,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产物,然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巴扎的发展滋生出许多文化功能。
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攻略
最热闹还属二道桥,包含国际大巴扎,因为乌鲁木齐的特色东西都在哪可以找到,旅游来的人首先去的就是二道桥!而且那还有清真寺,民族人去朝拜的时候哪才是人山人海!颇为热闹!
有段资料不防看看
个性凸显二道桥
新疆新闻在线网5月12日消息:“世上街道千万条,哪一条街道最热闹,新疆的小孩都知道,最热闹的是二道桥。”
一走进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市场,这首已红遍全国的《二道桥之歌》就在耳边响起。
眼前是通透式的、开阔的现代化商场,但和其它商场不同的是,这里摆放的都是独具新
疆特色乃至中亚特色的商品。
今日的二道桥已非两年前那个二道桥了。到过老二道桥的人们都记忆犹新:低矮的平房、露天的店铺、坑洼的路面,热闹、古朴但显得太过杂乱。从清末宣统年间以来,二道桥市场就以这种形式存在了上百年。
2002年8月18日,一座有浓郁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六层大楼在原址上建成,百年二道桥以新的外形继续上演着少数民族商业文化的新传奇。
一位正在醉心地弹着热瓦甫的老人让不少游人停下了脚步。老人叫库尔班?6?1肉孜,不知该称他为商人还是艺人了,他店里的民族乐器挺齐全,热瓦甫、都塔尔、沙塔尔等挂满了四壁。这些乐器大小不等,小的只有十几厘米,算是工艺品。大的有一米多。
老人说,这些乐器都来自于喀什疏附的乐器村,专门有人负责进货。
库尔班?6?1肉孜接着弹奏,他的女儿随着音乐跳了一段舞蹈。他店里的生意明显比别处要好。
灯光照在英吉沙小刀上,光泽耀眼,英吉沙小刀的最大卖点在刀柄和刀鞘上,富丽堂皇的色彩、手工雕刻的精美图案让人爱不释手。
灯光也照在新疆特有的羊脂玉上,发出的则是另一种柔和的光彩。
在二道桥市场里逛,真是目不暇接,才出玉器店,又是银器店、铜器店。阿联酋的银质酒具光鲜精美,巴基斯坦铜壶壶体上手工镂刻的花纹和图案让人称奇。
初次走进二道桥市场的外地人和外国人,眼睛都睁得大大的,有人说以为自己走进了阿里巴巴的宝库。
仅仅一个披肩就大有来头,俄罗斯披肩色泽艳丽,土耳其、巴基斯坦披肩韵味十足、动感极强,维吾尔披肩则个性张扬。
从原自治区外经贸厅地毯厂下岗的石小华在二道桥市场二楼开了一家地毯店,她这里的地毯有不少是自己的作坊里生产出来的。
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比画着家里的布局和面积,要求石小华给他订作一幅挂毯。
2万余种稀奇古怪的商品,维吾尔商人热情幽默的吆喝,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的汇聚交流,二道桥市场的风采让人赞不绝口。
大巴扎步行街是一个非常高人气的现代化商业街,拥有非常繁华的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这里的卖场商品非常丰富,是当地最大规模的休闲娱乐场所,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攻略。
要问这几天全乌鲁木齐人气最旺的地方,毫无疑问是大巴扎,自打2018年8月15日新疆大巴扎步行街开业以来,这里就成了本地市民和八方游客的逛吃胜地。8月18日,记者再次来到大巴扎,体会这里的热闹气氛。
新疆美食受欢迎:酸奶日销上千杯羊羔肉半天卖掉7只
“我要一杯原味酸奶”“我要一杯西瓜汁”8月18日16时,在新疆大巴扎步行街B区,一辆主营手工酸奶和鲜榨果汁的花车窗口前围满游客。商户孔令洁从出餐口递出一杯又一杯手工酸奶和鲜榨果汁。
“哇!这就是正宗的新疆酸奶呀,好好喝,果然没令人失望。我和同事是请了年假来新疆自由行的,来之前做了美食攻略,酸奶是在我们小吃排名中的第一位。”深圳游客陆嫔珊说,“国际大巴扎也是我们决定要来的景点之一,没想到碰到了新疆大巴扎步行街开业。大巴扎真的很赞,不光有歌舞表演看,还有很多美食可以吃。下午4点到现在,我们不停拍照,已经拍光了一块相机电池。”
忙碌的孔令洁只能在游客较少的时候才有时间和记者聊几句。“8月15日步行街第一天开业,我们晚上9点就卖光了所有饮品,于是第二天就开始多做准备。这两天手工酸奶和西瓜汁卖得最
好,酸奶一天能卖掉上千杯。”孔令洁说,“酸奶大部分是内地游客在买,经常都是一次性8杯、10杯的要,榨汁机因为长时间榨果汁甚至一度‘罢工’,我们忙得几乎没时间吃饭,这4天我瘦了3公斤
。身体很累,但想到有那么多游客喜欢新疆酸奶,心里特别自豪!”
步行街A区一辆主营面包的花车,工作人员玛依拉刚卖出去一箱果仁列巴,“那是一位上海的游客,昨天买了一个果仁列巴,觉得里面的核桃仁、葡萄干非常香甜,刚又过来买了一箱,说是准备寄回上海。”
各个档口都挤满了食客
等待吃烤鱼的食客
18时,天色还早,但在以新疆特色小吃为主打的步行街C区,游客已经多到摩肩擦踵的程度。每一个摊位前都挤满了排队点餐的食客,每一张就餐的桌子边都围满了享用美食的游客。
“我想要两个羊蹄子,一斤羊羔肉。”在吾吾子羊羔肉档口前,负责点餐收银的姑娘白雪回复食客:“真不好意思,今天的羊蹄子全卖完了,羊羔肉还有呢。”
才过去半天时间,170多个羊蹄子已经销售一空,羊羔肉也卖出去7只羊的量。白雪说:“昨天卖出去11只羊、128个羊蹄子,晚上1点多才下班的,没想到今天的人比昨天还多。”
无论是烤羊肉串、羊羔肉还是烤全羊,都吸引了众多游客。来自重庆的游客蒋丽闵一手拿着羊羔肉一手竖起大拇指:“我从前是不爱吃羊肉的,觉得有膻味。刚才路过羊羔肉摊前,一下被香味吸引。新疆的羊肉肥而不腻,还没有膻味,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羊肉!”
大快朵颐
游客:大巴扎夜景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在现场记者发现,下午时分来到C区享用美食的内地游客较多,天黑以后,又会有大批本地市民过来就餐。大家吃饱喝足后,会在A区和B区散步购物。步行街以新疆国际大巴扎为中心,从外环路至和平南路一巷,与原步行街(天池路)相连,形成一个T字形的步行街道,街道两侧的楼体全部重新粉刷,墙面统一为米**,与新疆国际大巴扎风格一致,看上去整洁美观。
21时30分,夜幕降临,大巴扎依然人头攒动。金**的灯光勾勒出每栋建筑的轮廓,扮靓整个大巴扎及周边。从周边居民到沿街商户,窗沿下的亮化灯既不影响生意、生活,又能将夜色“点亮”。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内地游客,都在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这美丽的夜色。
“我是从江苏来的摄影爱好者,今天早晨刚到乌鲁木齐,正好看到朋友在朋友圈晒大巴扎的夜景,一下喜欢上了,特意过来拍照片。我是第一次来新疆。这里有一个额外的‘福利’,就是白天时间更长。在我们那边晚上8点天就黑了,这边天还亮着,就算到了晚上10点也依然热闹。”江苏游客陈阿斌边说边掏出手机打开相册给记者看,“大巴扎的建筑风格非常有特色,夜景也特别美,即便不用相机,只是用手机也能随手拍出大片的感觉。我刚才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发到了摄影交流群里,有很多群友看了之后都说9月份要来摄影。”
22岁的马婷婷家住人民路,当天晚上她和闺蜜一起过来逛大巴扎。“3月份的时候就听说大巴扎在搞靓化工程,这两天很多好朋友晚上专门过来拍照片,微信朋友圈都被刷屏了。靓化以后
的大巴扎整体风格特别大气,夜景特别壮观。”马婷婷翻出半小时前发的一组大巴扎夜景,已经有60多个点赞。
山西来的游客张仙莹说:“我去过不少‘网红景点’,比如重庆的洪崖洞、西安的小吃街,今天来到新疆的大巴扎,感觉这里也十分具备成为网红旅游景点的条件:东西好吃、人热情、夜景漂亮,拍照超级好看。”
国际大巴扎里人气也随之高涨
国际大巴扎景区、步行街相互带动促进新业态发展
有很多国际大巴扎沿街商户告诉记者,大巴扎靓化了,步行街开业之后,给他们的生意也带来了更旺的人气。
与此同时,步行街的很多商户也反映,依托国际大巴扎的名气,他们的生意要比想象中要好。在现场能够看到,大巴扎内的特色美食、旅游产品、手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
优土木特色美食餐厅负责人努尔买买提·艾山说:“我们是2016年开业的,店里目前有12名员工。
2018年8月15号步行街开业之前,每天营业额在5000元左右,这两天吃饭的人和营业额都翻了一番,
每天有超过一半的顾客都是内地游客,昨天晚上快12点了还有游客来吃饭,没想到生意会这么火爆,我们正准备新增人手。”
开店12年的达维尔丝绸店主热孜甫·热合曼也感同身受,“之前,我们店晚上8点差不多就下班了。
靓化工程以后,这里的夜景成为一大亮点。很多来逛步行街的本地市民、外地游客都会来到我的店里看看裙子、布料,从2018年8月15号开始,每天晚上11点半才歇业。顾客多了,营业时间长了,销售量也上去了。”
当日22时,在步行街B区销售时尚民族风家纺用品的乌尔亚提·西尔买买提还在忙碌地向顾客介绍产品特点。
记者上一次见到她,还是在15日步行街开业首日早晨,当时她开始给货架上货,并对开业后的生意抱有一定期许。时隔三天,乌尔亚提的期许就已经被现实超越,她销售的民族风情床上用品十分受欢迎,仅抱枕的日销量就在50个左右。
“没想到生意会这么好。昨天还有一个从四川来旅游的大姐不仅买了东西,还跟我拍了合影,互加了微信好友。
我们能把新疆的特色带给广大游客,并得到他们的认可,离不开大家对国际大巴扎的关注。”乌尔亚提说。
和平路上,一家店铺因为步行街的开放而人气高涨,天已全黑,店内灯火依旧。
新疆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宁琦说:“在政府对整个街区开展靓化工程及大景区打造的资源整合中,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再次成为中外游客必到之地。
步行街的开业,也将旅游观光和时尚休闲的融合创新提升到城市生活的新层面,大巴扎已成功实现从城市集市商业模式向文化旅游业态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将促进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