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约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开始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回顾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是中国和阿拉伯的使者、宗教家和商人架起了中、阿两大地区间经济、文化和宗教交流的桥梁,是他们把这一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移植和传播到了中国;同时也把古老的中国文明带到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因此当我们阅读中国和阿拉伯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深深的感到:中、阿友谊源远流长,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成功。
据中国史书记载,唐宋两朝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开始传播的时期。然而促成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形成的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早已存在于中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载体,是它缩短了中西方的距离;是它把东西方文化加以联系,还是它在把古老的中国文明介绍到西方的同时,也把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文明带到了中国,为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它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它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也呈现了一个高峰,据《旧唐书》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来唐朝贡;我国史学界一般以此年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年。我国史书上还记载,自永徽二年(651)至贞元十四年(798)年间阿拉伯来华使节达39次之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来华经商或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频繁的友好交往和经贸往来,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和阿拉伯、波斯地区间业已存在的传统友谊,另一方面也为把伊斯兰教带到中国,使之在这里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阿拉伯、波斯的商人和旅游者往来中国的路线是:从陆路来的自波斯经我国的新疆沿丝绸之路到达内地长安和洛阳等地;从海上来的则由波斯湾出发绕马来半岛到达我国东南沿海各商阜城市。我国史书还记载了阿拉伯、波斯商人在长安及沿海各地经营和生活的情况。他们在唐、宋王朝的许可下,生活在广州、扬州、泉州、杭州和长安、开封、洛阳等地,被称之为“蕃客”或“土生蕃客”;他们按照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过着平静的侨民生活,在那里兴建清真寺和墓地,不少人久居不归,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后代,逐渐形成了早期中国穆斯林群体。他们坚守伊斯兰教信仰和文化,为了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其他宗教发生冲撞,特别是便于过宗教生活,他们相对聚居,自成社会,不向外传教,尽力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协调、相适应,从而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生存空间;历史上扬州和杭州等地曾居住着数十万阿拉伯人,沿海地区著名的四大清真寺就是这一时期中亚穆斯林在我国生活的物证,他们在坚守自己的信仰他们还不断地把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带入阿拉伯并介绍给西方,成为中世纪的科学文化使者。
是,管过 公元528年~2006年粤西地区管辖情况的史实资料 1、唐贞观二十三年前(公元649年以前)的高州,距今1400年前。 岭南的州是何时设立的?据史载,东汉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地方政制始为州、郡、县三级。为了笼赂俚人渠帅,把俚区纳入郡县,南朝各代尤其是梁、陈两代统治者在粤西大量增设郡县,向俚帅封官,高州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设置的。据史载,当梁大通中(528年)首置高州,治高凉(今阳江西折沙),辖境相当今恩平、阳江、阳春、电白、高州东南部、茂名市区、吴川东部。原高凉地西部置罗州,地域为今的化州、吴川中西部、廉江、今高州西南部、湛江市区东部及广西博白、陆川、北流县相邻边缘地区,州治化州。此制一直延至隋初,冼夫人就是此时代人,隋大业年(607年),高州被废,至唐武德六年(623年)复置,州治仍在阳江,延至贞观二十三年(646年),高州治阳江达105年。 2、唐贞观二十三年至民国前的高州。(公元649年~1912年)长达1263年 据《广东通史》、《旧唐书》载,唐太宗晚年为了削弱粤西冯氏的势力,在贞观二十年冼夫人孙冯盎卒后,于二十三年(649年)撤销高州都督府,把冯氏长期把持的高州地域分开,增置恩州。这样高州减少了恩平、阳江、阳春的地盘(原本恩平、阳江、阳春属高州),同时又把高州州治从阳江迁往偏僻的山区的良德县,以分散冯冼家族势力。次年,永徽元年(650年)复置潘州。今高州的顿梭以南原茂名县地,吴川东部、电白麻岗以西原南巴县地被分出为潘州辖。高州地域只剩下良德、电白、连江三县(今高州、电白东北、东南部。与后高凉地同)。据清道光《高州府志》载,开元元年(713年),因唐玄宗登基,高力士是其庞臣,便把高州治所迁至高力士祖婆冼夫人故乡的连江县(今电白马踏禄岳下村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化州(原辩州)也划入高州府,高州府六属自此始。成化四年电白县迁治神电卫(今电城镇),高州府也从电白旧城(今高州长坡)迁治茂名县城(今高州镇)。至清代仍称高州府,建制与明代大致相同,辖地为一州六县、即化州县、茂名县、电白县、吴川县、信宜县、廉江县(即辖今湛江的局部地区吴川、廉江)。 3、民国以后的高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撤高州府,广东省派出高州绥靖处,驻茂名县高州城,领茂名、信宜、电白、化县、吴川、廉江六县(高州管辖今湛江局部地区吴川、廉江)。 民国三年,撤高州绥靖处,设高雷道,治所在茂名县,辖原高州府、雷州府、阳江直隶州属下11县。九年(1920),撤道,派出高雷善后处,治所与高雷道同。民国十四年(1925),撤善后处,派出南路行政公署,驻茂名县(当时的“茂名县”即今高州城。高州管辖整个湛江地区)。 十五年,又改为南路绥靖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11月,广东派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茂名县,辖茂名、信宜、电白、化县、吴川、廉江、阳江、阳春和梅箓管理局。民国二十七年派出南路行署驻茂名县,管理第七、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原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第八专署行政督察区,治所和辖区不变。(高州管辖今湛江局部地区吴川、廉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高州府地域先后属南路行署、高雷专区、粤西行署、湛江专区(地区),治所已不在茂名城,而是在湛江市。(湛江管辖茂名、阳江,治所在今湛江) 1959年3月,茂名市成立,茂名县与信宜县合并(当时的茂名县即今高州市,即今高州市和信宜市在当时合并),改名高州县,1961年10月,信宜县析出复置,茂名县改名高州县,辖地只是原茂名县三分之二。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制,高州县属于茂名市管辖。1993年冬,高州县改为高州市(县级),这就是现在的高州。 简明摘要: 梁大通中(528年)首置高州,治高凉(今阳江西折沙,当时阳江属高州)辖境相当今恩平、阳江、阳春、电白、高州东南部、茂名市区、吴川东部。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