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实现防控资源的调配,将推行“健康码”实名认证管理。
“健康码实名认证”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在防疫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小雷将会为您一一解答。
“健康码”的发家史
作为一个提出仅半个月的概念,“健康码”成为了近日各地政府的“热词”。
2月9日,杭州政府宣布,将推出新的数字化防疫措施,而支付宝“健康码”就是措施之一。短短两天,“健康码”就已经在杭州得到了全面推广。
而在一周之后的2月19日,浙江、四川、海南三省相继宣布,将在全省范围陆续覆盖“健康码”。而截止到目前,上海、安徽、云南、山东等地也相继上马相关项目,已有上百座城市通过“健康码”进行数字化防控疫情管理。
而在“健康码”热潮中,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又成为了维持公共秩序的重要核心。
据支付宝自己介绍,“健康码”的灵感来源于地铁上的“人肉测温”,开发团队在大年初四开工,初七就拿出了第一个demo“健康打卡产品”。
而到了2月5号,经过多次功能探讨,第一版“健康码”正式诞生,每半小时迭代优化一次。7号,H5版本发布,9号,“健康码”在支付宝正式上线。
在“健康码”功能里,用户只要勾选当前城市、是否为密切接触者等选项,然后提交,就可以获得专属的“健康码”,整个过程只需要数分钟。
而“健康码”的分类也很简单,它分为绿、黄、红三种颜色,并且可以动态转换:
绿码:市内亮码通行;
黄码:实施7天内集中或居家隔离,连续申报健康打卡超过7天正常后,将转为绿码;
红码:实施14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连续申报健康打卡,将转为绿码。
而与此同时,腾讯也做出了微信版本的“健康码小程序”,目前得到了上百家城市的采用。
“健康码”背后的政务推手
如果说,支付宝和阿里的产品经理+开发团队,是产品如此快速落地的原因的话,那么“健康码”能快速推进至全国,离不开政府的通力合作。
作为以“互联网创业”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杭州,阿里巴巴是绝对的中心。
对于杭州市政府来说,阿里巴巴带来了丰富的资金和就业:仅在2019年,阿里巴巴就纳税516亿,带动纳税超过2500亿,并且创造了4200万个就业机会。
而除了经济增长和就业之外,阿里的存在还给政府带来了一样礼物“优化管理”。
2016年,阿里云与杭州市合作发布首个城市大脑,打造城市智能中枢。而在几年之内,城市大脑已经在苏州、通州、澳门、吉隆坡等境内外十几个城市先后落地。2017年8月,杭州市政府和蚂蚁金服合作推出了“信用住房”。
同时,杭州方面也在积极地给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厂商创造条件:2019年9月,杭州市发布“新制造业计划”。杭州将抽调100名机关干部,进驻阿里、吉利、娃哈哈等上百家重点企业担任政府事务代表。
健康码的迅速推出,背后自然也离不开杭州市政府。
腾讯“健康码”的推出也是同理,数天之内就拿到了广州市政府“穗康”认证,而其他重点城市的支持也在十天之内就完成了。
而有了当地政府的背书,那么“健康码”和医疗系统的打通就顺理成章了。
2月21日,“健康码”正式关联杭州电子社保卡和健康卡。支付宝介绍,通过“我的健康”,可以直接实现挂号、取号、就诊、取药、电子发票等医院就诊和医保支付应用。
不仅如此,“健康码”也将支持网上签约、预约、互联网诊疗、报告查询等各类医疗查询,并且通行申报也可以通过“健康码”来进行。
“健康码”的不和谐音
不过,在看似美好的“健康码”下,也有着不和谐的声音。
2月16日,浙江市政府宣布,已发放700多万健康码,而“红码”达到了三十余万。
众多的“红码”不仅对社区造成了负担,不少市民也纷纷质疑。在这场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已经有3万人申诉“红码”问题,其中质疑声最重的,就是健康码“变色”的黑箱机制。
根据支付宝的说明,健康码的“红黄绿”是根据大数据综合判断。尽管有人推断,是根据人口管理系统+运营商定位,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细则。
在2月13日,浙江在全省各地推广“健康码”的过程中曾表示,各地市可在省里规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关于健康码的管理机制和配套制度,也只是表示“即将出台”。
但管理机制还没出台,民众的“投诉信”就已经弥漫在了互联网之上:湖北的疫情重灾区“绿码”繁多,但杭州本地的居家市民却“一夜变色”,还有部分省外复工的亲戚,显示的却是“绿码”。
尽管杭州市后来补充,绿码的评判来源于空间(社区街道)、时间(外出次数和长短)以及人际关系。但也承认,目前“健康码”的信息分散、对于重复填写的人无法进行准确的筛选。
支付宝官方也表示,“绿码”并非身体健康的唯一证明,也并非一张“肆意的通行证”,在重要进出关卡还是需要配合测试体温或者出示证件等相关流程。
总结
“健康码”的快速兴起,本质上是简单技术+大平台+强力推动的组合。
其实,健康码所描绘的“大数据”和准确匹配,都是阿里和腾讯非常擅长的领域,技术难度不高。
而当地政府和他们合作,无疑也是看中了他们的庞大用户数据。
但在“健康码”推进的过程中,由于人口流动的动态性,以及信息填写的门槛之低,拉高了“健康码”的信噪比。个人终端和自我汇报是否可靠,是值得商榷的。
就算是采用了运营商申报制度,粗暴的“红黄绿”显示很难反映该地区的准确疫情变化。绿色的出门照样要登记,而被“误伤”为红色的连出门的机会都没有。
小雷并非是在指责“健康码”的初衷不好,而是在“健康码”的迅速推广的过程中,双方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味道:不保证准确性,只是十分粗糙的数据匹配之下,便开始进行推广。
而将这种尚待打磨的系统和医疗绑定,更是一把双刃剑。万一“红码”被常态化,那么某一地区的人是不是就诊都会受到“特殊待遇”呢?
尽管现在,杭州已出现虚假信息填写者惩罚案例,并且纳入失信体系,但上万市民的申诉信表示,信息的准确化还做得远远不够。
有时,互联网企业和政务“联姻”,能带来更快捷、透明、开放的体验。
但是,“互联网基因”也带来了隐患。例如P2P暴雷事件,作为互联网金融重镇的杭州,甚至还要租借体育馆进行受害者申诉。充分说明在至关重要的决策之下,“互联网+”并不是一味万能药。
低风险地区一般不地区,低风险地区一般不会变色。
新型冠状病毒健康码是利用大数据和数字手段加强新冠状病毒防治的措施。红、黄、绿三色码根据背景大数据更新的动态变化。
有两种方法可以改变颜色:
① 如果通过成都中高风险区,健康码可能会变色。如果您想尽快修改健康码,可以点击健康码旁边的我想申报进行申报,工作人员会尽快审核判断。
② 如果申请不成功,可以去核酸检测(7天内),将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带到新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综合服务点进行现场验证。报告通过后,代码可在当天转换。
对于申请红色或**卫生代码的申请人,原因可能与确认或疑似病例在同一空间内有关;可能与重点疫区有关;可能与填写申请表或在健康卡上打卡时的身体症状有关。
什么决定了健康码的颜色?
事实上,这个健康代码最初是由阿里巴巴推出的。它首先在杭州推广,然后逐渐在全国推广。健康代码分为绿色代码、**代码和红色代码。简而言之,绿色代码表示您没有接触历史,**代码表示有一定的风险,需要隔离7天;红色代码表示您需要接受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
那么,这个简单的二维码是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的呢?事实上,这是使用你的手机的各种支付记录、交易信息、你的行动路线等,使用大数据你最近的活动轨迹和范围。
然后将你的个人活动轨迹与疫情的实时更新相匹配,然后根据你的参考健康状况。
个人防护怎么做?
1.一定要戴口罩。随身携带口罩,及时佩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通风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地方,去医院,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时,应自觉佩戴口罩。不同的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口罩类型,正确佩戴。戴口罩前后要做好手卫生。
2.用肥皂洗手。新型冠状病毒有脂质包膜,不易被水破坏。洗手时使用肥皂液。一段时间后,病毒可以清除。
3.注意社会距离。减少外出,避免聚会和晚餐,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特别是与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密切接触。
4.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他人,用纸巾或弯曲的肘部捂住口鼻。纸巾或肘部应尽量靠近面部,以防喷雾。咳嗽或打喷嚏后,丢弃纸巾并立即洗手。不要用脏手触摸眼睛、嘴和鼻子。
5.注意食品卫生。去正规超市或市场购买冷链食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建议使用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处理和储存食物时,始终遵循生熟分离的原则。接触新鲜食材后,要及时洗手。不洗手时,不要接触眼睛、嘴巴和鼻子。肉、蛋和海鲜必须煮熟。
6.注意你的体温。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进行调查治疗,及时通知班主任诊断情况,避免就医期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远离一切可能的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