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市市名
迪拜市(英语:Dubai 阿拉伯语:?1?7?1?0?1?4?1?1)。又译“杜拜”。
经纬度
城市位于北纬25度16分,东经55度20分。
国家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酋长国
迪拜酋长国(英语:Emirate of Dubai 阿拉伯语:?1?7?1?9?1?9?1?9?1?1 ?1?7?1?0?1?4?1?1)
合并(城镇)
1833年6月9日
合并(酋长国)
1971年12月2日
创始人
马克图姆家族(Maktoum bin Bati bin Suhail)(1833年)
行政区
Jebel Ali、Hatta、Al Hunaiwah、Al Aweer、Al Hajarain、Al Lusayli、Al Marqab、Al Faq、Hail、Al Sufari、Ud al-Bayda、Al Malaiha、Al Madam、Margham、Urqub Juwayza、Al Qima
政府
类型: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
王子:哈姆丹·本·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Hamdan bin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
面积
酋长国:4,114平方公里
都会区:1,287.4平方公里
人口
酋长国总人口226.2万(2008年),人口密度408.18人/平方公里。
种族
酋长国中42.3%的人口为印度人,17%为阿联酋公民,13.3%为巴基斯坦人,7.5%为孟加拉国人,9.1%为阿拉伯人,10.8%为其他种族。
时间
阿联酋标准时间(UAE standard time)(UTC+4)
迪拜(Dubai)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阿拉伯湾南岸,是海湾地区中心,与南亚次大陆隔海相望,被誉为海湾的明珠。它沿海岸线呈西南到东北的走向,长30公里,最宽处10余公里。一条长约14公里的海汊将它分为两部分,东南部分称为迪拉,西北部叫巴尔杜拜。靠海汊的迪拉地段最为繁华。海汊从南到北,建有戈尔胡德桥、马克西姆桥和山代盍隧道,将西部连在一起。面积398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人口226.2万,约占全国人口的41.9%,为人口最多的酋长国。
迪拜是七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面积第二大酋长国(次于阿布扎比),是阿联酋的经济中心。迪拜政府所在地为迪拜市。迪拜市是阿联酋第二大城市。此外,该酋长国还有哈塔镇和杰贝尔阿里港等地。每年10月至来年3月是迪拜气候最好的时节,迪拜总的来说属亚热带气候,冬天气温在10-30摄氏度,夏天最高达48摄氏度。迪拜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但英语是最主要的商业语言。 [编辑本段]一、历史沿革 公元前三世纪,迪拜就有人类活动。近年来,考古学家在迪拜久迈拉地区发现公元五世纪人类住区遗址及文物。
迪拜从1799年开始有村庄出现的记录。在18世纪早期,巴尼亚斯部落的Al Abu Falasa后裔开始迁徙至迪拜,而他们一直在阿布扎比居住直至1833年。
迪拜从1799年开始有村庄出现的记录。在18世纪早期Bani Yas氏族的Al Abu Falasa后裔开始迁徙至迪拜,而他们一直在阿布扎比居住直至1833年。
在1820年1月8日,迪拜的酋长与英国签订了基础和约(海上和约)。
1833年,当时由马克图姆(Maktoum)家族所领导的共800人的巴尼亚斯部落(Bani Yas tribe)在“没有抵抗”的情形下离开了阿布扎比并迁移至迪拜,成立了新的王朝。1852年,马克图姆成为酋长,开创了该家族在迪拜的统治。从此,迪拜这个新的独立酋长国,与阿布扎比酋长国正式分离。
多年之后,迪拜得到很快的发展,成为定居在城市中的外国商人的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它的宽松的自由贸易价格和合理的税制,吸引着来自各个地区的冒险家们相继来到这里寻求发展。
1833年,Bani Yas氏族的阿勒马克图姆王朝在“没有抵抗”的情形下离开了阿布扎比并迁移至迪拜。从此,迪拜,这个新的独立酋长国,与阿布扎比酋长国正式分离。Qawasim族企图掠夺迪拜,但遭阻碍。1835年,迪拜与特鲁西尔酋长国的其余部分与英国签订了海上停战协定并在20年后签订“永久停战协议”。迪拜以其在1892年所订的秘密协议受到英国的保护(免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侵略)。如迪拜的4个邻国,阿布扎比、拉斯海玛、夏尔迦与欧姆古温,位于与印度的贸易路线使其成为重要之地。
1892年3月,特鲁西尔酋长国(或特鲁西尔阿曼)成立。
与周围市镇不同,迪拜的管理者鼓励商业贸易。迪拜曾是一个吸引(以印度人为主)定居在城市中的外国商人的重要港口。直到1930年代,它都以珍珠出口而闻名。
1966年阿拉伯卢比贬值以后,迪拜加入了新近独立的卡塔尔以建立新的货币计量——卡塔尔/迪拜里亚尔。在离迪拜海岸线120千米的地方发现了石油,之后,迪拜获得了石油开采权。
1971年,前保护人英国离开波斯湾之后,迪拜联合阿布扎比和其它五个酋长国于1971年12月2日成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3年迪拜与其它酋长国一起采用了单一货币:迪拉姆。
1954年,英国在迪拜建立了一个政治机构(political agency)成为保护人,迪拜在贸易上对外国人的灵活和宽松政策,吸引了更多的外来者,由于这些外国“移民”的加入,加快了迪拜的国际化进程,使迪拜也迅速地成为一个大的国际性的贸易港口城市。自从1960年在这一地区发现了石油以后,迪拜的远期发展前景更被看好,随着1969年第一桶原油的出口,推动了迪拜的经济和城市基础建设的更快发展。1971年随着前英国保护人的撤离,迪拜的地域边界被重新划分,迪拜联合阿布扎比和其它五个酋长国成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在20世纪70年代后,迪拜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国民收入的发展基础来源于它的石油贸易,迪拜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领导者,通过其成功地管理和运作,将其将储存量并不十分丰富的石油的最大收益地给予了人民。并利用石油所带了发展前景迅速地发展城市基础建设,使得国家繁荣发展。此后迪拜利用它的国际性的贸易市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每年都有很多的的国际游客来这里观光和度假,而且游客数量随年增长。
迪拜与其他阿联酋的酋长国的不同处在于石油只占GDP的6%。大多数的收入来自杰贝阿里(Jebel Ali)自由区,现在更多从旅游收入。 [编辑本段]二、地理环境 地理
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北濒波斯湾,海岸线长734公里。西北与卡塔尔为邻、西和南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东和东北与阿曼毗连,人口226万,面积为4,114平方公里。迪拜实行开放的政策,目前迪拜的常住居民中有80%为外来人口,来自150多个国家,中国人大约有7万。
气候
迪拜的夏季(4-10月)酷热,气温高达45℃以上,局部沙漠地区有小沙暴。11月至次年3月为冬季,气温不低于7摄氏度。12月至2月为雨季,全年降雨稀少,年均不足100毫米。新年伊始的迪拜气候适宜、阳光和煦,正是外国游客充分领略当地风情的黄金时间。 [编辑本段]三、政府机关 迪拜市府的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市政管理处。1961年,拉希德酋长发布命令,成立市政委员会。从1965年开始,哈姆丹亲王任委员会主席至今。1974年,市府管辖范围扩大到整个迪拜酋长国,并规定市府由市政委员会和市府组成,今天讲市府基本上指这第二个机构。它由秘书长、副秘书长、五位秘书长助理和十二个局、四个室、两个处、一个中心组成,管理城建、交通、卫生、园林、绿化、市场等市政事务。1996年,市府预算为5.45亿美元。
迪拜***
- 1833年6月9日 `Sheikh Ubayd ibn Said
1833年6月9日 - 1852年 Sheikh Maktoum I ibn Bati ibn Suhayl(?——1852年)
1852年 - 1859年 Sheikh Said I ibn Bati(?——1859年)
1859年 - 1886年11月22日 Sheikh Hushur ibn Maktoum(?——1886年)
1886年11月22日 - 1894年4月7日 Sheikh Rashid I ibn Maktoum(?——1894年)
1894年4月7日 - 1906年2月16日 Sheikh Maktoum II ibn Hushur(18?年——1906年)
1906年2月16日 - 1912年11月 Sheikh Bati ibn Suhayl(1851年——1912年)
1912年11月 - 1929年4月15日 Sheikh Said II ibn Maktoum(第1次)(1878年——1958年)
1929年4月15日 - 1929年4月18日 Sheikh Mani ibn Rashid
1929年4月18日 - 1958年9月 Sheikh Said II ibn Maktoum(第2次)
1958年9月 - 1990年10月7日 拉希德·本·赛义德·阿勒马克图姆酋长(1912年——1992年)
1990年10月7日 - 2006年1月4日 马克图姆·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酋长(1943年——2006年)
2006年1月4日 - 现在 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酋长(1949年——) [编辑本段]四、人口结构 人口
根据 Statistics Center of Dubai 的统计数据,2006年迪拜总人口为1,422,000,其中男性1,073,000人,女性349,000人。
1998年,迪拜酋长国中17%的人口为阿联酋公民,约85%的外国移民(71%的迪拜酋长国人口)为亚洲人,其中印度人占40%、巴基斯坦人占15%、孟加拉国占10%,其他占10%。而只有约3%的人口是西方人。据传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祖籍是阿联酋的邻国伊朗。但其中有16%的人口(集体劳动者)不能知道确切的国籍,但大多数为亚洲人。迪拜酋长国的平均年龄为27岁。人口自然增长率(2005年)为13.6%。而自然死亡率仅为1%。
海运港口(按国家)
国家名称 港口名称(英文名) 港口名称(中文名)
阿尔巴尼亚 Durresi 都拉斯
阿尔巴尼亚 Valona 法罗拉
阿尔及利亚 Algiers 阿尔及尔
阿尔及利亚 Annaba 安纳巴
阿尔及利亚 Oran 奥兰
阿根廷 Bahia Blanka 布兰卡港
阿根廷 Buenos Aires 布宜诺斯艾利斯
阿根廷 La Plata 拉普拉塔
阿根廷 Mar del Plata 马德普拉塔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Hudaydak Al 荷台达
阿联酋 Abu Dhabi 阿布扎比
阿联酋 Dubai 迪拜
阿曼 Muscat 马斯喀特
埃及 Alexandria 亚历山大
埃塞俄比亚 Aseb 阿萨布
埃塞俄比亚 Massawa 马萨瓦
爱尔兰 Cork 科克
爱尔兰 Dublin 都伯林
安哥拉 Luanda 罗安达
澳大利亚 Adelaide 阿德莱德
澳大利亚 Brisbane 布里斯班
澳大利亚 Darwin 达尔文
澳大利亚 Freemantle 弗里曼特尔
澳大利亚 Geelong 吉朗
澳大利亚 Melbourne 墨尔本
澳大利亚 Sydney 悉尼
澳大利亚,美国 New Castle 纽卡斯尔
巴基斯坦 Karachi 卡拉奇
巴林 Manama,Al 麦纳麦
巴拿马 Colon 科隆
巴拿马 Panama City 巴拿马城
保加利亚 Bourgas 布尔加斯
保加利亚 Varna 瓦尔纳
贝宁 Cotonou 科托努
比利时 Antwerp 安特卫普
波兰 Gdansk 格但斯克
波兰 Gdynia 格丁尼亚
波兰 Szczecin 什切青
伯利兹 Belize 伯利兹
伯利兹 Belmopan 贝尔莫潘
朝鲜 Chongjin 清津
朝鲜 Hungnam 兴南
朝鲜 Mokpo 木浦
朝鲜 Nampo 南浦
朝鲜 Wonsan 元山
赤道几内亚 Bata 巴塔
赤道几内亚 Malabo 马拉博
丹麦 Aalborg 奥尔堡
丹麦 Aasrhus 奥胡斯
丹麦 Copenhagen 哥本哈根
丹麦 Fredericia 腓特烈西亚
德国 Bremen 不来梅
德国 Bremerhaven 不来梅港
德国 Hamburg 汉堡
德国 Kiel 基尔
德国 Lubeck 卢贝克
德国 Wismar 维斯马
多哥 Lome 洛美
俄罗斯 Arkhangelsk 阿尔汉格尔斯克
俄罗斯 Leningrad 列宁格勒
俄罗斯 Murrmansk 摩尔曼斯克
俄罗斯 Nakhodka 纳霍德卡
俄罗斯 Vladivostok 符拉迪沃斯托克
厄瓜多尔 Guayaquil 瓜亚基尔
法国 Bordeaux 波尔多
法国 Brest 布雷斯特
法国 La Rouchelle 拉罗歇尔
法国 Le Havre 勒阿佛尔
法国 Marseilles 马赛
法国 Nantes 南特
法国 Toulon 土伦港
菲律宾 Cebu 宿务
菲律宾 Iloilo 伊洛伊洛
菲律宾 Manila 马尼拉
斐济 Suva 苏瓦
芬兰 Helsinki 赫尔辛基
芬兰 Oulu 奥卢
芬兰 Turku 图尔库
芬兰 Vaasa 瓦萨
佛得角 Plaia 普拉亚
冈比亚 Banjul 班珠尔
刚果 Pointe Noire 黑角
哥伦比亚 Barranquilla 巴兰基亚
哥伦比亚 Buenaventura 布埃纳文图拉
哥伦比亚 Cartagena 卡赫纳
哥斯达黎加 Limon 利蒙
格陵兰 Godthab 戈特霍布
古巴 Havana 哈瓦那
古巴 Matanzas 马但萨斯
关岛 Agana 阿加尼亚
圭亚那,加拿大 Georgetown 乔治敦
海地 Port-au-prince 太子港
荷兰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
吉布提 Djibouti 吉布提
几内亚 Conakry 科纳克里
几内亚比绍 Bissau 比绍
加拿大 Halifax 哈里法克斯
加拿大 Montreal 蒙特利尔
加拿大 Toronto 多伦多
加拿大,美国 Vancouver 温哥华
加纳 Accra 阿克拉
加纳 Tema 特马
加蓬 Libreville 利伯维尔
柬埔寨 Kampong saon 磅逊
喀麦隆 Douala 杜阿拉
卡塔尔 Doha 多哈
科特迪瓦 Abidjan 阿比让
科威特 Kuwait 科威特
肯尼亚 Malindi 马林迪
肯尼亚 Mombasa 蒙巴萨
黎巴嫩 Deirut 贝鲁特
黎巴嫩,利比亚 Tripoli 的黎波里
利比里亚 Monrovia 蒙罗维亚
利比亚 Benghazi 班加西
罗马尼亚 Constantza 康斯坦萨
马达加斯加 Majunga 马任加
马达加斯加 Tamatave 塔马塔夫
马达加斯加 Toamasina 图阿以西纳
马达加斯加 Toleary 图莱亚尔
马尔代夫 Male 马累
马耳他 Malta 马耳他
马耳他 Valletta 瓦莱塔
马来西亚 Georgetown 乔治市
马来西亚 Kuala Lumpur 吉隆坡
马来西亚 Kuching 古晋
马来西亚 Malacca 马六甲
马来西亚 Penang 槟城
毛里塔尼亚 Nouakchott 努瓦克肖特
美国 Baltimore 巴尔的摩
美国 Boston 波士顿
美国 Charleston 查尔斯顿
美国 Chicago 芝加哥
美国 Honolulu 火奴鲁鲁
美国 Houston 休斯敦
美国 Long Beach 长滩
美国 Los Angeles 洛杉矶
美国 Miami 迈阿密
美国 Mobile 莫比尔
美国 New Heaven 纽黑文
美国 New Orleans 新奥尔良
美国 New York 纽约
美国 Norfolk 诺福克
美国 Oakland 奥克兰
美国 Philadelphia 费拉德尔菲亚
美国 Tampa 坦帕
孟加拉国 Chittagong 吉大港
孟加拉国 Dacca 达卡
秘鲁 Callao 卡亚俄
秘鲁 Chimbote 钦博特
缅甸 Bassein 勃生
缅甸 Moulmein 毛淡棉
民主也门 Aden 亚丁
民主也门 Molalla,Al 穆卡拉
摩洛哥 Casablanca 卡萨布兰卡
摩洛哥 Dar El-Beida 达尔贝达
摩洛哥 Tangier 丹吉尔
莫桑比克 Deira 贝拉
莫桑比克 Maputo 马普托
墨西哥 Acapulco 阿卡普尔科
墨西哥 Coatzacoalcos 夸察夸尔科斯
墨西哥 Guaymas 瓜伊马斯
墨西哥 Mazatlan 马萨特兰
墨西哥 Tampico 坦皮科
墨西哥 Veracruz 韦腊克鲁斯
纳米比亚 Walvis Bay 沃尔维斯湾
南非 Cape Town 开普敦
南非 East London 东伦敦
南斯拉夫 Bar 巴尔
南斯拉夫 Ploce 普洛切
尼加拉瓜 Corinto 科林托
尼日利亚 Apapa 阿帕帕
尼日利亚 Lagos 拉各斯
挪威 Aalesund 奥勒松
挪威 Bergen 卑尔根
挪威 Fredrikstad 腓特烈斯塔
挪威 Oslo 奥斯陆
葡萄牙 Lisboa 里斯本
日本 Chiba 千叶
日本 Hakodate 函馆
日本 Hiroshima 广岛
日本 Kagoshima 鹿儿岛
日本 Kobe 神户
日本 Nagasaki 长崎
日本 Nagoya 名古屋
日本 Naha 那霸
日本 Nicosia 新泻
日本 Osaka 大阪
日本 Tokyo 东京
日本 Yokohama 横滨
瑞典 Goteborg 哥德堡
瑞典 Halmstad 哈尔姆斯塔德
瑞典 Malmo 马尔默
瑞士 Berne 伯尔尼
萨尔瓦多 Acajutla 阿卡胡特拉
塞拉利昂 Free Town 弗里敦
塞内加尔 Dakar 达喀尔
塞浦路斯 Limassol 利马索尔
塞浦路斯 Nicosia 尼科西亚
塞舌尔,加拿大 Victoria 维多利亚
沙特阿拉伯 Damman 达曼
沙特阿拉伯 Jidda 吉达
斯里兰卡 Colombo 科伦坡
斯里兰卡 Trincomalee 亭可马里
苏里南 Paramaribo 帕拉马里博
索马里 Berbera 柏培拉
索马里 Kismayu 基斯马尤
索马里 Mogadisho 摩加迪沙
泰国 Bangkok 曼谷
坦桑尼亚 Dar-es-Salaam 达累斯萨拉姆
坦桑尼亚 Tanga 坦噶
坦桑尼亚 Zanzibar 桑给巴尔
突尼斯 Bizerta 比塞大
突尼斯 Tunis 突尼斯
土耳其 Istanbul 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 Izmir 伊兹密尔
土耳其 Mersin 梅尔辛
瓦努阿图 Vila 维拉港
委内瑞拉 Caracas 加拉加斯
委内瑞拉 Cumana 库马纳
委内瑞拉 La Guaina 拉瓜伊拉
委内瑞拉 Maracaibo 马拉开波
文莱 Bandar Seri Begawan 斯里巴加湾市
乌克兰 Odessa 敖德萨
乌拉圭 Montevideo 蒙特维的亚
西班牙 Barcelona 巴萨罗那
西班牙 Bilbao 毕尔巴鄂
西班牙 Gibraltar 直布罗陀
西班牙 Gijon 希洪
西班牙 La Conuna 拉科鲁尼亚
西班牙 Malaga 马拉加
西萨摩亚 Apia 阿皮亚
希腊 Athens 雅典
希腊 Piraeus 比雷埃夫斯
新喀里多尼亚 Noumea 努美阿
新西兰 Aukland 奥克兰
新西兰 Christ Church 克赖斯特彻奇
新西兰 Dunedin 达尼丁
新西兰 Lyttelton 利特尔顿
新西兰 Wellington 惠灵顿
叙利亚 Katakia 拉塔基亚
叙利亚 Tatus 塔尔图斯
牙买加,加拿大 Kingston 金斯顿
伊拉克 Basrah 巴士拉
伊朗 Abadan 阿巴丹
伊朗 Bandar Abbas 阿巴斯港
伊朗 Bandar Khomeini 霍梅尼港
以色列 Haifa 海法
以色列 Tel Aviv 特拉维夫
意大利 Ancona 安科纳
意大利 Cagliari 卡利亚里
意大利 Crotone 克努托内
意大利 Genoa 热那亚
意大利 La Spezia 拉斯佩齐亚
意大利 Leghorn 莱戈恩
意大利 Messina 墨西拿
意大利 Naples 那不勒斯
意大利 Taranto 塔兰托
意大利 Trieste 的里雅斯特
意大利 Venice 威尼斯
印度 Bombay 孟买
印度 Calcutta 加尔各答
印度 Kakinada 卡基纳达
印尼 Banjarmaisn 马辰
印尼 Belawan 勿拉湾
印尼 Cheribon 井里文
印尼 Djakarta 雅加达
印尼 Jakarta 雅加达
印尼 Makasa 望加锡
印尼 Menado 万鸦老
印尼 Palembang 巨港
印尼 Tanjung Priok 丹戎不碌
英国 Avenmouth 阿芬默斯
英国 Belfast 贝尔法斯特
英国 Birkenhead 伯肯赫德
英国 Bristol 布里斯托尔
英国 Cardiff 加的夫
英国 Dunkirk 敦刻尔克
英国 Glasgow 格拉斯哥
英国 Hull 赫尔
英国 Liverpool 利物浦
英国 London 伦敦
英国 Milford 米尔福德港
英国 Plymouth 普列茅斯
约旦 Aqaba 亚喀巴
越南 Da Nang 岘港
越南 Hai-Phong 海防
越南 Hanoi 河内
越南 Hongay 鸿基
扎伊尔 Boma 博马
扎伊尔 Matadi 马塔迪
智利 Antofagasta 安托法加斯塔
智利 Arica 阿里卡
智利 Iquique 伊基克
智利 Valparaiso 瓦尔帕莱索
中国 Aomen 澳门
中国 Dalian 大连
中国 Deihai 北海
中国 Fuzhou 福州
中国 Gaoxiong 高雄
中国 Guangzhou 广州
中国 Hongkong 香港
中国 Jilong 基隆
中国 Lianyungang 连云港
中国 Macao 澳门
中国 Ningpo 宁波
中国 Taibei 台北
中国 Tianjin 天津
中国 Wenzhou 温州
中国 Xiamen 厦门
中国 Yantai 烟台
中国 Zhanjiang 湛江
中国 Zhuhai 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