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经理的需求来源
产品经理一切工作的本源是:需求。所以我们从需求来源开始讲起产品经理完整的工作流程。互联网需求来源一般有:
1、产品需求:产品经理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调研、竞品分析等方法验证通过的需求
2、运营等业务部门提交的需求:比如以京东为例,服饰业务部/生鲜业务部/家电事业部的运营、采销等人员出于提升业务指标的角度会提出各种需求
3、老板的需求:领导从外部合作的角度或者产品战略的角度也会给手下的产品经理提一些需求,比如我还接到过大Boss和老板娘的需求
4、Bug修复等:在工作中修复BUG是一件比较常见的事情,影响面大的BUG会走紧急修复流程,不太严重的BUG会走迭代排期。
二、需求池的管理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收集到的需求会统一放到需求池中。需求池大家可以理解为所有需求的集合(包含待确认、设计中、带排期、开发中、已上线等所有状态)。
一般来说,使用execl表格管理需求池即可,按照各种需求状态进行分类展示。
三、需求优先级
我们需求池的需求会非常多,但是每个迭代的时间是有限的/研发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导致我们只能从需求池中挑选出少量需求进行开发,从而诞生了需求优先级的概念。
一个迭代中肯定有限做优先级高的需求!
那如何排定需求优先级呢?
一般来说有两个场景:
1、从0到1设计一款产品
这种场景下的需求来源基本上都是产品需求。建议大家去了解一下KANO模型,这个场景下的需求优先级一般来说是: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
2、在原有产品基础上优化
这种场景的需求来源会非常广泛,可能之前讲到的4中来源都是涉及,那如何排定需求优先级呢?一般按照产品价值和实现成本两个维度。
产品价值可以分为两类:业务价值和用户价值。
价值定义:
业务价值:对应商业类产品,称为商业价值,体现在能给业务带来多少收益。
用户价值:对于使用者来说,能给他带来的价值,比如说能减少操作步骤。
在这种方法下,优先级的排序逻辑是:产品价值大实现成本低>产品价值大实现成本高>产品价值小实现成本低>产品价值小实现成本高。
四、需求确认
当梳理完需求优先级之后,我们就按照开发工作量挑选优先级高的功能组成新版本/新迭代周期的需求列表。
梳理完需求列表之后一般要跟直属领导当面沟通一版,这叫需求确认。在这个阶段要做好挨批、被怼的准备。领导会从各个维度“挑战”你需求的合理性。所以大家在需求评审前一定要多思考几遍,尽量多用客观数据去说服领导。
如果需求确认通过,会进入到产品设计阶段。
五、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阶段会包含如下几个小阶段:
1、使用产品脑图梳理产品/功能结构框架,特别是对一些逻辑复杂的新产品/新功能。
2、使用产品流程图梳理产品/功能核心业务逻辑。流程图的梳理尽量详细,各种异常场景的判断一定要在流程图中有所体现。对于涉及多个参与方业务,可能还要梳理泳道图。
3、使用墨刀/axure等原型工具输出产品原型。原型是产品逻辑的可视化表现,也是产品经理最最基本的基本功。
4、撰写产品说明文档(PRD)。PRD是产品详细逻辑的最终呈现,也是内部沟通的标准文档。PRD撰写完成之后就可以进入到需求评审阶段
六、需求评审
需求评审是指产品经理要向UI、交互、研发、测试等内部人员讲解产品逻辑,保证产品逻辑在内部传输过程中不失真。
需求评审的过程中,有4点需要注意:
1、评审的时候,先讲需求背景。即这一版本为什么要做这需求?做完以后预计会达到什么效果?让相关参与方从心理上认同做这件事的价值。
2、在讲具体需求的时候,按照对应的责任人进行拆解。比如在讲解功能A的实现逻辑时,我一般会说客户端需要完成的内容是1、2、3;服务端需要完成的工作是1、2、3;算法侧的工作是1、2、3等等。
3、存在争议的地方先记录下来,评审结束后再细化。
4、就是评审结束以后要追排期。即作为产品经理你要盯着研发Leader,设计Leader,测试Leader让他们出需求排期,以此保证项目按时上线。
七、项目管理
需求评审完成之后,项目经理(大部分公司由产品经理担任)会输出详细的项目排期表,然后项目所有相关人员会按照项目排期表有条不紊的协作。项目管理的详细流程如下:
? ?八、数据分析
产品上线之后,产品经理要做好产品分析工作,以验证产品/功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特别是产品上线7天后,产品经理需要想全体组员发送产品上线数据报告。
如果数据不达预期,就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内在原因是什么,然后数据分析的结论很可能是下一迭代的需求来源,从而开始一个新的迭代周期
产品经理主要做什么工作啊?
目标用户群是谁?用户有没有需求?用户有哪些需求痛点还没有被很好地满足?有着相同或相似需求的用户的数量规模是大还是小?这些是产品经理工作的第一步。
通常用户所提出的需求都是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出发,但这些需求不一定符合产品的定位和设计的依据,无法直接作为产品规划的依据。因此,我们需要对纷繁复杂的用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出其中的真实需求。
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的第一步一定是收集需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收集到的数据并不一定都是具有价值的,这需要产品进行分析过滤。
在分析需求价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搞明白以上问题后,就需要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
基于用户需求提出差异化解决方案以及提炼出带给用户的价值,这是产品经理工作的第二步。
这一步可以分为特定用户和普遍用户,根据自己产品的定位可以打造与竞品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产品的价值如何传递给用户?用户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这种产品?用户在哪里?是怎么来使用产品的?这就是市场渠道分析,这是产品经理工作的第三步。
App 渠道数据分析两大思路:
根据业务需要,我们选取广告来源和广告关键词两个维度,计算出不同渠道的获客数量并评估获客成本。
从客单价的角度出发,接下来可以针对性优化投放渠道和投放内容,大幅度降低投放成本、提高拉新效率。
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参考用户留存指标,包括次日留存率、三日留存率、七日留存率、三十日留存率等等。
除了用户行为指标,财务指标也非常具有参考性。
搭建一个完整的 App 渠道追踪体系,对每个渠道、每次投放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精益化的分析。
成本和收入以及盈亏平衡点分析,这是产品经理工作的第四步。
这里可以通过一些财务分析工具来进行分析,或是通过每个渠道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需求分析与管理及产品交互设计的过程,这是产品经理工作的第五步。
在需求分析环节定论需求重要度之后,直接就按优先级进入设计阶段,除开重要度还有一个需求层次的维度需要分析,只有当这两个维度中,才能将需求定位,定位后可以让明确的了解哪些需求属于基础必备的,哪些是可以为产品加分,哪些是可以可有可无的。
在这里主要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和KANO模型两种应用。
由此演变出了五个需求等级:
以下是KANO模型: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将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划分为五个类型,包括:
产品经理应该不应该懂交互设计,答案是必须要懂的。
产品经理对待交互稿,应该是快,草;快速模糊的把信息传递给交设计师,交互设计师根据模糊的概念形成细化的方案。
根据用户的反馈和数据分析,不断迭代调优产品,这是产品经理工作的第六步。
这里介绍数据分析的9种方法:
竞争壁垒分析,这是产品经理工作的第七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去做一些思考:
团队管理,产品经理是一个需要别人协助完成自己想法的职位,所以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和文化的支撑,这是产品经理工作的第八步。
互联网产品经理是互联网公司中的一种职能,负责互联网产品的计划和推广,以及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化。根据所负责的互联网产品是用户产品还是商业产品,可以分为互联网用户产品经理和互联网商业产品经理。用户产品经理最关心的是互联网用户产品的用户体验,商业产品经理最关心的是互联网商业产品的流量变现能力。
互联网产品经理在互联网公司中处于核心位置,需要非常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市场洞察力和商业敏感度。不但要了解消费者,了解市场,还要能跟各种风格迥异的团队,如开发团队和销售团队进行默契的配合。目前最著名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为百度的俞军,腾讯的马化腾等。可以说互联网产品经理决定了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成败。
互联网产品经理薪资待遇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思维向所有企业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野蛮发展,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未来几年产品经理将持续做为互联网行业职位新宠。
入门产品的同学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职位,当然对应的待遇也会水涨船高:
1)产品助理/专员(6-8K):可以熟练画原型、有一定的文档功力、对交互比较熟悉,能够按照既定的路径将产品设计出来;
2)产品经理(9-14K):可以接触到一款产品的立项和整体规划,进行一次完整的产品研发流程和推广过程。这个时候已经能对老板汇报、逻辑思维强、能和技术沟通、还能和设计劈劈情操;
3)高级产品经理(15-25K):对行业有深入了解,擅长多视角来看待问题他和深挖用户的需求,独立完成复杂任务,指导产品新人;
4)产品负责人(26-50K): 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能在海量的工作中找到最关键的核心点,并能凭借他们丰富的经验甚至是直觉,快速做出决定,并能找到合适的人推进执行;
5)产品总监(50K以上):负责产品战略和监控,更多的是掌控公司产品方向,在行业当中有一定的能力,有大局观,根据市场环境能够把控产品的迭代节奏。同时需要组建和管理产品团队。
综述,通过以上关于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有个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