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上的网状物可能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1. 可能是寄生藻,这种情况通常用处理食物的刷子就能去除,无毒可以放心使用。
2. 可能是未完全发育的袍子,袍子看起来类似水藻,属于海带的一部分。
3. 另外,还有可能是海带晒干处理时粘上的,如果这些网状物已经霉变,就不能再食用了,因为一些霉变会产生毒素。
以上仅为参考,如果您对海带上的网状物还有疑问,建议您联系专业的海洋生物学家进行咨询。同时请注意,如果海带经过加工或者保存不当,可能会受到污染,食用前应检查其卫生状况,避免因食用受污染的海带而影响健康。
1、工业上从海产品(海带)中获取碘的流程图[《化学1(必修)》第45页图2—7
[评析] 此流程中氧化用的是氯气,确实,充分应用学生现有的知识,设计出的“工业生产流程”,对培养学生应用化学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上确有价值。苏教版《化学1(必修)》第60页第9题,利用“以海带为原料获得少量碘水,并以CCl4为溶剂将碘从碘水中提取出来”作为情境而设计的习题,可能增强对该设计的认可。但工业生产往往要综合考虑,实际流程如何?
[实际流程] 我国利用海带制取碘采用的是离子交换吸附法(摘自中国海带网),其流程为:
淡干海带→浸泡→浸泡液净化→上清液→酸化→氧化→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碘析→精制→成品碘
↓
残渣(加热)→上清液→返回
[工艺要点]
(1)海带浸泡 将淡干海带去除杂质放入15~16倍的自来水中浸泡1~2小时,一般采用2次套泡法,可使海带中85%以上的碘浸泡出来,最高者可高达94%。
(2)酸化、氧化 经处理的含碘浸泡液,放入酸化氧化池,先加入硫酸使pH降低到2,然后加入适量的次氯酸钠、亚硝酸钠一类的氧化剂,使碘离子氧化。
(3)树脂吸附 将氧化后的碘液,通过717型强碱性树脂进行吸附,吸附方式可采用单柱或串柱吸附,串柱吸附效果较好,生产中要控制好碘液通过树脂的流速,以达到理想的吸附效果。
(4)解吸 在树脂吸附碘达到80%以上的饱和度后,先逆流用自来水洗去树脂上的杂质,然后用亚硫酸钠一类的还原剂,进行解吸。
(5)碘析 向解吸后的高浓度的碘液中先加入浓硫酸,然后加入氯酸钾,以获得针状或叶片状的结晶,此为粗碘。
(6)精制 将粗碘进行精制目的是去除其中残存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少量的水分。方法是将粗碘置入精制罐中,按比例加入浓硫酸,然后均匀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碘融化,按操作规程要求将下层碘液小心放入磁缸中,冷却后即得精碘。
[商榷] 从实际流程可看出,氧化碘离子的不是Cl2,而是次氯酸钠或亚硝酸钠(因Cl2使用不便且污染大),所以苏教版《化学1(必修)》第45页图2—7中标明Cl2不适宜,笔者建议虚标为“氧化剂”为好,让课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求实,也能使不切实际的方法少流传。
[评析] 实际生产中碘的提纯与我们的想象相差甚远,最精彩之处是不用CCl4,这是工业生产中综合考虑成本、速率、环保等因素的结果,其相关的知识和能力高于高中学生,教材中用虚标的方法极为成功,既避免知识的过分扩展,又为学生的发展留下了空间,苏教版《化学1(必修)》用比实际流程更简明的流程呈现,则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