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的第四次创业潮过去了,此次创业潮中的主力是80后和90后。
他们有的拿着工作多年的存款,有的拿着父母奋斗半辈子的积蓄,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财富自由的渴望,奋不顾身的投入到创业的大军中。
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此次创业潮中,至今还存活的企业不到5%。大部分的创业者,耗尽了自己所有的财力和精力之后,换来的却负债累累。
作为前一代的创业者,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案例。但是我发现:有的人在创业失败后就一蹶不振,被债务压得抬不起头;有的人却能够涅盘重生,东山再起。相较于前者,后者在一些方面似乎做得很不一样。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分享那些能够在绝境中走出来,走向成功的人,他们到底做了什么。
1对于钱,要规划到一分一厘
第一次见到黄总的时候,我很难相信他是一个身家过亿的企业家:穿着一件普通的POLO衫,牛仔裤,加上一双看起来土了吧唧的老爹鞋。说他是一个工厂里的技术员,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会相信。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负债30多万到身价过亿,只用了不到三年。
黄总是工人子弟,在某国营企业的家属院中长大。80年代末,他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工厂,成为了技术员,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贵在安定。
随着市场的冲击,厂里的效益越来越差,没有办法,为了生活下去,他选择了下海经商。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中餐馆。
“我从没想过,我最信任的合作伙伴会给我留下抹不去的伤痕。”黄总这样说道。他的合伙人是一个才从厨师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没钱,但是有干劲,有想法,总是涛涛不绝的向黄总灌输者他对创业的看法。黄总,不知不觉中相信了他对成功的笃信,决定投资他。于是拿出了自己工作4年得到的所有积蓄,来和他共同创业。黄总出钱,他出技术。就这样,一家名为“兄弟伙”的中餐馆开张了。
餐饮行业的前三个月总是那么难熬,因为资金准备不够充分,开业两个月之后,他们的预算就已经花光。这个时候,合作伙伴告诉黄总:“胜利就在前方,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这段时间,成功必定会到来。”出于对他的信任,黄总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换得了30万的贷款,用这笔钱,继续经营着他们的餐厅。
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于是不停的尝试新的方法,甚至店面的装修都换过两次。不断的试新,意味着大量的投入,不到一年时间,黄总抵押房子换来的30万就完全告罄。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候,合作伙伴抛弃了黄总,独自南下,黄总失去了他的音讯。“两天联系不上他,我知道他已经跑了,记得那天我在马路边抽了一整夜的烟,抽的是5块的朝天门。”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黄总万分唏嘘。
创业失败,没有工作,负债30万,那个时候的黄总可谓是走到了绝境。但或许是由于黄总天生豁达,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他在心中默默起誓:一定要东山再起,要让背叛自己的合作伙伴后悔。
黄总总结了自己失败的经验,他发现:之前在经营过程中,自己对各种各样的投入没有概念,导致了资金的大量浪费。于是,他决定培养自己对资金的敏感度。“我首先订了一张表,把所有该花钱的地方,一一列了出来,包括学习技术拓展人脉等等方面,然后告诉自己,以后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这个表上。”黄总说。
然后,他开始了自己放弃已久的打工生涯。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是:他同时打了三份工。
同事们都觉得王总是一个大方、有魄力的人,因为在必要的社交方面,他总是出手阔绰。这让他得到同事和领导的信任,很快获得了提干。但是,没有人注意到,黄总在自己的生活起居上,节俭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就这样,两年的时间,黄总还清了自己30万的贷款。“我记得还清贷款那天在下雪,我一个人兴高采烈的去吃了一顿涮羊肉。”王总说道。
之后又过了一年,他逐渐有了一定的存款。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他和几个同事一起,选择了再次创业。这一次,和上次完全不同:上一次,他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一次,由于平时在经营人脉时出手大方,同事们都对他非常尊敬,他成了这次创业的领头人。而且,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细规划,他有了非常好的财务思维。
我们都知道,有两种人最容易创业成功:第一种是财务出身的老板,第2种是业务出身的老板。财务出身的老板,对企业的命脉——资金,把控的非常准确;业务出身的老板,自身有渠道资源。而黄总,因为前期的一张表,让它具备了这两种老板的特质——既会规划资金,又有良好的人脉。所以,他的企业很快就走入正轨。短短一年,黄总的身家,就已经过亿。
在分享完自己的创业经验后,黄总说道:“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花钱没有概念,觉得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但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才叫做会花钱,并不是你穿的有多好,吃的有多好就叫会花钱,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真正的会花钱,我如果没有制定那张表,估计我一辈子都不可能翻身。”
2养成付报酬的习惯
有人说,富人的孩子之所以更容易成功,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商业氛围很浓的家庭中。事实确实如此,特别是世代经商的家族。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经商世家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习惯——不管是谁为我付出,我都会给予报酬,哪怕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兄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因为在人际关系中,不管多密切的关系,也不能无限透支。适当的给予报酬,能够增加相互之间的粘性。
特别是在负债累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因为在这个时候,由于压力太大,很多人都会变得特别抠门。能够用人情解决的事情,就绝不会用金钱去解决,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你想要东山再起,凭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俗话说:浑身是铁,打几根钉子。只有用好自己的人脉,才能够在逆境中涅盘重生。而人脉,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经营。所以,养成付报酬的习惯非常重要,一个人可以帮助你一次两次,但是,只有获得了报酬,他才能持续不断的给你提供帮助。
(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为自己是投资人,也投资了很多项目的原因,很多创业的朋友,他们就特别喜欢找我来聊找投资资金的事情。
每次遇到新朋友,我都会给他们灌输一个理念,那就是,哪怕是去找小的投资机构,甚至是接受没有资源的个人投资人的钱,也不要接受阿里的钱。当然如果阿里以当场交割的现金卖掉你100%的股份的情形除外。
说得再重一点,就是你实在缺钱做不下去的时候,宁愿1块钱卖给个收废品的,你最终也能够落下个1块钱。也不要考虑阿里,因为给它的结果可能是辛苦很多年,结果还落不到1块钱。
因为阿里的钱真的有毒!
前两天,有音乐圈人士称虾米音乐即将于2021年1月下线。虽然还没证实,但大家已经开始悼念虾米了。
但是我看着虽然很惋惜但一点都不意外。因为早在2013年虾米被阿里巴巴收购的时候,我就预感到了有这一天。
尤其是2015年,阿里巴巴一边将势头正旺的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合并组成阿里音乐,一边叫来高晓松、宋柯加盟,同时安排了很多阿里系的管理人员入职。
虾米能有什么办法?管理层来了个大换血,元老一个接一个地走,这肯定搞不成器的啊。
你别看来请的是音乐人,但做音乐跟管理一个音乐类的公司是完全不同的事。
果然,不到一年,高晓松们决策失误,要捧亲儿子阿里星球,结果失败了。整个音乐版块就这样被晾在了一边,虾米要人没有,要版权也没钱买,还谈什么发展?
2016年连创始人王皓都离开虾米了,这时候还有几个人会想起虾米?
一步错、步步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所以我说直接被弃出局是注定的。
当然,虾米的失败不能完全归咎于阿里,事情要多方面看,是吧。
但经了阿里的手,又死的很惨的的公司那真的有好多。
前几年共享经济刚开始烧钱的时候,摩拜和ofo两分天下,阿里就投了ofo,真是轮轮都赚了钱。
结果到了2018年ofo背着2亿美元的债,押金也还不上,马上要被用户骂上天了。
这个时候了,阿里却因为不想把ofo收集来的大城市投放资格、用户数据、市场份额都给滴滴,死活不松口,不愿意和滴滴联合吃下ofo。
就这么看着ofo被债务、押金逼到自杀,看着融了投资人21亿美元的小黄车跳了河,看着几万人排着队拿着退押金的号码牌。
我虽然没投钱,但我真的心疼投资人们,我们的钱不是钱吗?干什么要这么丢呢?
其实从很多事情上就能看出来,阿里的收购风格其实是要完全为我所用。
阿里巴巴讲求的是赛道合并和业务协同,但在收购之后血洗管理层,空降深耕阿里文化的领导,天天喊着“赋能”,却让不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导致并购的公司竞争力下降。
公司只能大玩资本 游戏 ,全靠财报打仗,最终全部回到靠流量和广告赚钱的道路。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别的公司投资,不是这样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有这样的一个疑问。
不过在一次杭州离职阿里人的聚会上,我找到了答案。
我现在还记得那一天的下午,然后一个已离职阿里人,问另外一个已离职阿里人在做什么项目。后面这位离职的阿里人说,在做一个百亿级别规模的市场。然后被前面一个离职阿里人鄙视了,说他在做一个千亿级别规模的市场,要不要放弃原有项目跟他来做。
我当时的反应是,这个人怎么这么没礼貌。就算我做的就是一个小而美的事情,又怎么了?我喜欢汉服,我就算只做一家汉服店,也可以啊。我照样可以努力做成汉服某个系列最强设计风的店铺啊!这也是一门很好的生意啊?
不过让我惊讶的是,其他参加这场聚会的已离职的阿里人,竟然基本都支持了这种思想。认为应该去到更大的市场规模的行业里面去。
这一下,我发现了问题。
有些东西,它是不能够做到很大的,因为它的市场规模就那么大。你要尊重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它只要能够活下来,就已经很好了。
但是,我从他们大家的对话来看,他们的价值观就是,要做千亿级别的市场,要做万亿级别的市场。怎么说呢,有点看不起小而美的生意。
在这一点上,腾讯,表现得完全不一样。
因为,腾讯基本不在谋求控股上折磨人,更愿意创业公司独立IPO。
腾讯的习惯是,投了之后不管你,而阿里是投了之后一定要控制你,并且不赚钱不撒鹰。
你放心大胆去做你的事,不管是小而美,还是称霸一行,我都支持你。就拿点分红,大家共同发展就得了。
所以,你可以看到,被投的京东、拼多多,这些公司都依然保持了自我,并且借助了鹅厂的流量端入口,打开了市场,一点一点的在啃阿里的饼。
你看吧,光从投资和战略角度来说,鹅厂这格局,相当大气。
我是非常赞同这种投资方式的。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事情如果光靠严密的计算,就能够成功的话,那么 历史 上的那些巨无霸就不会倒下了。整个 历史 潮流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就只有一个办法,只要这个人是靠谱的人,那么就全盘放手让这个人做。
哪怕你觉得他做得不对,没关系,你重新再投资一家你觉得对的企业就好了。你就让前面一个企业玩,让市场去证明谁对谁错。
就好像淘宝当年选择从淘宝集市,升级去做天猫。你现在回头来看,是对的吗?完全错的呀!应该继续降价,打拼多多方向啊!
对啊!阿里,你自己的战略都做会做错的情况下。然后拿着这样错误的战略思想,去把所谓的投资的同类企业整合到一起,结局是什么?反而应证了那句话,能力越大,犯错可能就越大!
有些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去盲目相信这些光环下的企业。我还记得,罗永浩当时就差点被阿里拖死。
2016年,锤子 科技 发不出工资的时候,阿里投资部的人答应要投资,马云通过了。当时罗永浩股权都质押给阿里了,但被阿里的CFO给否了,于是事情搞了几个月,还是没有成功。
钱愣是一分都没有到账,锤子后来一度要破产。换做是我,我真的会骂娘。
这也就难怪紫辉创投创始合伙人郑刚在朋友圈直接痛骂阿里:“(锤子)差点被阿里巴巴害死!!明知道创业公司拖不起,前前后后弄了半年,最后说不!”
我都要死了,你的钱还没到账,白嫖得有点底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