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的品质,也是和地域、环境和气候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这要说新疆的自然环境确实是造就羊肉肉质好的原因之一,这也是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原因,新疆有广博的大草原草场,空气新鲜,无污染,而且是盐碱地,大草原上有各种数不清的中草药,绵羊每天就吃这些长大,喝的都是碱性的水,即使人类也要保持碱性体质,身体才会好,不容易生病,羊也是如此。用新疆人的话说,羊的心情好,羊肉就好吃,哈哈,想想那羊肉能不好吃吗?
羊肉的做法,新疆人也与众不同,新疆做炖羊肉,都是白水清炖,最多加几片姜,这一般还是汉族的做法,如果是少数民族,那什么都不加,就是清水炖,炖好,吃的时候在撒点盐,搭配皮牙子一起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手抓肉。来过新疆的人都听过这样的叫卖声:“来、来、来,没结婚的羊娃子肉,香香的,辣辣的,阿里巴巴的烤肉……”。这就是维吾尔族的烤肉,他们只用活羊,不管羊怎么死的,都不吃。特别是烤肉,要求的就更严格,用羊的大小和年龄,烤肉的大小,串法都特别的讲究,火候也是特别的重要,羊的挑选也讲究季节,因为羊肉就是他们民族的主要肉类,多少年传下来的吃羊肉,做羊肉的习惯和做法,造就了他们对挑选羊肉和做羊肉,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维吾尔族做羊肉,羊肉基本不洗,只要宰杀没弄脏,几乎不洗,他们认为羊肉是很忌讳见水的。怕给羊肉的原味清洗没有了。所以成就了他们的烤肉和做的羊肉,好吃!!别人很难做出相同的味道。据说,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同样一只羊,一半在少数民族兄弟家里那里煮,一半在自己家煮,用一样的方法,但是,你做不出来民族兄弟家羊肉的那种香味。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其实,在新疆无论哪个民族,做出的羊肉都和别的地方羊肉做法好吃,这也是事实,就说明新疆羊肉的品质好。新疆做羊肉最大的特点,不加任何香料,也不喜欢更多的烹饪手法,就喜欢原汁原味的做,好多人说新疆烤肉,因为新疆有特产孜然,孜然的品质是国内一流的,而且新疆的辣面子也是特殊的,所以新疆烤肉才好吃,其实这些只说明了,新疆孜然和辣面子确实好。但是,在南疆很多地区,烤肉不加孜然和辣面子,直接撒点盐,就香气四溢,好吃无比。
新疆饭菜做法简单粗旷,特别是做羊肉不喜欢过度烹饪,更好的贴切了新疆人的性格,而简单粗旷中更多的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不向别的地方做羊肉,就买回来一堆香料,羊肉买回来要洗,而且还要用说浸泡几小时,还要焯水,虽然很精细,却失去了食材的本味
无需门票
大巴扎无需门票,广场中心的丝绸之路观光塔门票50元。 据波斯史料记载,粟特人(中亚古代民族)5岁学算术,7岁学手艺,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生意人。在唐代,从地中海到长安,巴扎几乎被粟特人垄断。故此,粟特人有“东方的腓尼基人”之称 。
疏勒人得利粟特人的熏染,商气自然浓重。绵延七千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的兴起,像一剂催化剂,把地处丝路要冲的喀什变成著名的“国际商埠”,成了东西方货物交汇最佳的中转枢纽。它东接玉门、敦煌,西达月氏、大宛(今吉尔吉斯斯坦),北连乌孙(伊犁河谷)、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通罗宾(今克什米尔)、印度。喀什占尽地理优势,它西倚葱岭东向沙漠。西去的商队,饱尝戈壁风沙之苦后,将在喀什喘息休整,做好攀越冰达坂的准备;东往的商贾,从雪岭上下来,在此稍定惊魂,便筹计穿越千里戈壁之行。堆积如山的货物在此倒手,喀什人饱览了商品大买卖的盛景。耳濡目染,金钱诱惑,眼花缭乱,怎能不商心萌动,跃跃欲试?
而粟特商人、波斯商人、东罗马商人,成了维吾尔族人经商的“传教士”。别小看了这些膀阔腰圆满脸胡须的“胡商”,他们除囊中丰盈外,还善言巧辩。他们深深的眼窝里,滴溜溜转动的眼珠子,透着商人的聪颖和机智。他们将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运到西方,令西方人叹为观止,赞声不绝。西方贵族视中国的“赛尼斯”(丝绸)为荣耀时髦之物,“胡商”利用这虚荣的心理,大发其财。一匹丝绸一旦转运到罗马市场,剪成零头高价出售。算下来,一两丝绸值一两黄金,一匹就值几公斤黄金,这又是何等巨利的买卖!
“胡商”的高超技艺,维吾尔族人瞧在眼里,热在心头。于是,喀什人的劳作观念开始发生了改变。地处荒凉大漠的西部人,自古以放牧为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存条件,使他们从小铸就了铁骨般的躯体和意志。丝绸之路的开拓,犹如一条金光灿灿的大道,给这些孤陋寡闻,清贫如洗的“土著”牧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运气。
维吾尔族的这一历史变化,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畜牧经济,转而从事农业和工商活动。很快,他们成了漫漫丝路上最活跃的商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由牛、马、驼、驴驮运的木制大轱辘车队。他们不仅按时向中原朝廷进贡,而且载着一批一批货物,向北宋的汴京和辽朝的上京走去,朝中亚细亚走去。他们用一句“萨拉姆空”(祝福语),博得欢心和信赖,畅通无阻。
古代维吾尔族人在向东和向西的贸易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从此,经商人数骤增,经商技艺日臻娴熟,外部世界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了。后来,当洋洋得意的阿拉伯人自以为拥有无法超越的生意经时,才发现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和他们齐头并进,且有超越之势。这就是从古代走进现代的维吾尔族人。 新疆的巴扎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几乎是民间百姓的即兴之作。仿如画师的第一笔,作家文章的起头,有了开始便有了下文。维吾尔族人生性豪爽,豁达开朗,常常扎堆凑热闹。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就有巴扎。古漠之地原本无巴扎,起初只是一两人、三五人在那里摆摊设点。有了摊铺(实则有的只是铺一些旧报纸而已)就有了好巴扎者趋之若鹜。天长日久,摊铺越集越多,排列成行,有了气势,形同市场。人们流连于此,或购物,或聊天,或品尝。新疆南部地区那些布满城乡的几百个巴扎,大多都是这么形成的。
维吾尔族人凑堆,却不乱分寸。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按行业门类去凑。卖土陶的不会往衣料摊子边凑,卖风味小吃的也不会在小百货摊边套近乎。喀什有名的库拉克巴扎(玉米市场),塔西巴扎(石料市场),吐麻克巴扎(帽子市场),也里米西巴扎(瓜果市场)等,便都是凑起而成名的,有的已运转了二三百年,成了传世之地,今天仍是十分地兴隆。
闻名遐迩的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十几年前还是一块盐碱不毛之地。那一年,由附近乡村的几户农民凑在一起,出售土盐巴、干柴草等商品。后来,便有许多农民赶着毛驴亦步亦趋,也在此处安营扎寨。改革开放以后,经营者成几何级数猛增。不到一年工夫,便形成了有1000多人经营的热闹非凡的“东门大巴扎”。今天,当我们赞美巴扎时,绝不会忘记它的生身之母——当地的维吾尔族人。 维吾尔族人的巴扎意识在古代与现代的交替互补中,在聪颖与愚昧的较量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基。
巴扎,像是一座淘不尽的金山。古代尚且不论,今天,喀什市有29万人口,经商者已高达两万余人。真是“三人行,必有一商”。这些经商者携家带口,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养活了家人。按每户五六人计算,他们供养了全市一半人口。这么多人靠巴扎维持生计,巴扎却未被涌来的“淘金”大军淹没、挖空,而是越发繁荣昌盛。巴扎就像“天方夜谭”中的魔毯,“阿里巴巴的金库”,维吾尔族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于是形成了没钱花了去巴扎,没衣穿了去巴扎,心绪烦闷去巴扎,每逢喜事去巴扎。
巴扎成了一种寄托,是排忧解愁的好去处,是难以名状的一块精神之地。维吾尔族人的这种意识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非爹妈口授,而是亲身感受的结果。婴儿出生没几天,只要产妇能下床走路,就非要去巴扎不可。至于一两岁或几岁的小巴郎被大人抱到巴扎,更是寻常之事。婴儿、孩童从小置身巴扎,领略五光十色的盛景,等到十五六岁,自然成了巴扎通。他可以给你倒出一篓子一篓子巴扎的酸甜苦辣和由此演绎出的形形色色的世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喀什的维吾尔族人个个是巴扎迷、巴扎精。对他们来说,不逛巴扎不算维吾尔族人,不懂巴扎不算维吾尔族人。
巴扎本是农村的集市,巴扎最初的形成与经济活动有关,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产物,然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巴扎的发展滋生出许多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