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那会儿,不知道什么是奋斗,更不知道如何珍惜生活,总觉得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但转眼35岁了,我感觉自己一无所有,有时候生活真叫人欲哭无泪……”说完,他紧闭着双眼,用牙咬着自己的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但悲观和绝望没能阻止他的哭泣。一个堂堂男子汉像孩子一样哇哇大哭。就在这瞬间,老王仿佛听见了全世界崩溃的声音。这是老王的一位好友Kevin,两次创业者失败后,心里无比难受和委屈,就来找老王一起喝酒,想借酒消愁。看到Kevin悲伤的样子,老王试着安慰他,你不是创业失败了两次,而是人生中两次成功的尝试,王朔对“成功”是这样解释的:什么叫成功,不就是赚点臭钱给傻逼们看吗。
所以,老王想问,35岁后还没有大的成就,我们到底还能做什么?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这句话恐怕人人都听说过,但真正能在失败后,战胜自己的内心恐惧,重新出发的人又有几个?强者面对失败,总是抱有积极的心态,克服内心对失败的恐惧,之后又振作起来,真正做到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老王的另一位朋友,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很幸运,很早就创业成功,实现了财务自由。之后,他开始进行跨界投资,连续投资了N多项目,但全部阵亡。
但成功对他来说,来得太快,失去的也太快。一夜回到解放前,除了房子,其他钱全部亏空。但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沉默了三年,又从新站起来。目前在上海创业,已经获得了著名投资机构的资本注入,公司正在IPO的道路上行走。
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老王一直认为,创业失败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创业失败,说明你的人生还不够完美。2010年的时候,老王提出一个大数据自动匹配的招聘概念性质网站。但由于对互联网不熟悉和资金有限,最后失败了。也是把前几年前挣的钱全部花完,除了房子之外,一无所有。但是老王没有对失败产生恐惧,而是不断在思考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和未来该如何避免。
? 同时,这段创业经历让老王对互联网、新媒体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程度,现在好不吹牛地说,基本上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大师”们。老王一直坚信,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和研究失败案例得出的结论,会远比从成功案例中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指导意义和说服力。
坑了罗永浩,又坏了虾米:阿里投的企业为啥老失败
1)首先改变心态,创业成功率本来就很低,全世界都没有人是第一次就成功的
2)吸取经验教训,多思考,如果有第二次创业机会,应该避免哪些错误
3)继续向前看,往前走,制定还债计划,保住了信用就保住了东山再起的希望
4)重视家人和朋友,注重健康,因为没有这些创业也失去了意义
因为自己是投资人,也投资了很多项目的原因,很多创业的朋友,他们就特别喜欢找我来聊找投资资金的事情。
每次遇到新朋友,我都会给他们灌输一个理念,那就是,哪怕是去找小的投资机构,甚至是接受没有资源的个人投资人的钱,也不要接受阿里的钱。当然如果阿里以当场交割的现金卖掉你100%的股份的情形除外。
说得再重一点,就是你实在缺钱做不下去的时候,宁愿1块钱卖给个收废品的,你最终也能够落下个1块钱。也不要考虑阿里,因为给它的结果可能是辛苦很多年,结果还落不到1块钱。
因为阿里的钱真的有毒!
前两天,有音乐圈人士称虾米音乐即将于2021年1月下线。虽然还没证实,但大家已经开始悼念虾米了。
但是我看着虽然很惋惜但一点都不意外。因为早在2013年虾米被阿里巴巴收购的时候,我就预感到了有这一天。
尤其是2015年,阿里巴巴一边将势头正旺的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合并组成阿里音乐,一边叫来高晓松、宋柯加盟,同时安排了很多阿里系的管理人员入职。
虾米能有什么办法?管理层来了个大换血,元老一个接一个地走,这肯定搞不成器的啊。
你别看来请的是音乐人,但做音乐跟管理一个音乐类的公司是完全不同的事。
果然,不到一年,高晓松们决策失误,要捧亲儿子阿里星球,结果失败了。整个音乐版块就这样被晾在了一边,虾米要人没有,要版权也没钱买,还谈什么发展?
2016年连创始人王皓都离开虾米了,这时候还有几个人会想起虾米?
一步错、步步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所以我说直接被弃出局是注定的。
当然,虾米的失败不能完全归咎于阿里,事情要多方面看,是吧。
但经了阿里的手,又死的很惨的的公司那真的有好多。
前几年共享经济刚开始烧钱的时候,摩拜和ofo两分天下,阿里就投了ofo,真是轮轮都赚了钱。
结果到了2018年ofo背着2亿美元的债,押金也还不上,马上要被用户骂上天了。
这个时候了,阿里却因为不想把ofo收集来的大城市投放资格、用户数据、市场份额都给滴滴,死活不松口,不愿意和滴滴联合吃下ofo。
就这么看着ofo被债务、押金逼到自杀,看着融了投资人21亿美元的小黄车跳了河,看着几万人排着队拿着退押金的号码牌。
我虽然没投钱,但我真的心疼投资人们,我们的钱不是钱吗?干什么要这么丢呢?
其实从很多事情上就能看出来,阿里的收购风格其实是要完全为我所用。
阿里巴巴讲求的是赛道合并和业务协同,但在收购之后血洗管理层,空降深耕阿里文化的领导,天天喊着“赋能”,却让不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导致并购的公司竞争力下降。
公司只能大玩资本 游戏 ,全靠财报打仗,最终全部回到靠流量和广告赚钱的道路。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别的公司投资,不是这样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有这样的一个疑问。
不过在一次杭州离职阿里人的聚会上,我找到了答案。
我现在还记得那一天的下午,然后一个已离职阿里人,问另外一个已离职阿里人在做什么项目。后面这位离职的阿里人说,在做一个百亿级别规模的市场。然后被前面一个离职阿里人鄙视了,说他在做一个千亿级别规模的市场,要不要放弃原有项目跟他来做。
我当时的反应是,这个人怎么这么没礼貌。就算我做的就是一个小而美的事情,又怎么了?我喜欢汉服,我就算只做一家汉服店,也可以啊。我照样可以努力做成汉服某个系列最强设计风的店铺啊!这也是一门很好的生意啊?
不过让我惊讶的是,其他参加这场聚会的已离职的阿里人,竟然基本都支持了这种思想。认为应该去到更大的市场规模的行业里面去。
这一下,我发现了问题。
有些东西,它是不能够做到很大的,因为它的市场规模就那么大。你要尊重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它只要能够活下来,就已经很好了。
但是,我从他们大家的对话来看,他们的价值观就是,要做千亿级别的市场,要做万亿级别的市场。怎么说呢,有点看不起小而美的生意。
在这一点上,腾讯,表现得完全不一样。
因为,腾讯基本不在谋求控股上折磨人,更愿意创业公司独立IPO。
腾讯的习惯是,投了之后不管你,而阿里是投了之后一定要控制你,并且不赚钱不撒鹰。
你放心大胆去做你的事,不管是小而美,还是称霸一行,我都支持你。就拿点分红,大家共同发展就得了。
所以,你可以看到,被投的京东、拼多多,这些公司都依然保持了自我,并且借助了鹅厂的流量端入口,打开了市场,一点一点的在啃阿里的饼。
你看吧,光从投资和战略角度来说,鹅厂这格局,相当大气。
我是非常赞同这种投资方式的。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事情如果光靠严密的计算,就能够成功的话,那么 历史 上的那些巨无霸就不会倒下了。整个 历史 潮流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就只有一个办法,只要这个人是靠谱的人,那么就全盘放手让这个人做。
哪怕你觉得他做得不对,没关系,你重新再投资一家你觉得对的企业就好了。你就让前面一个企业玩,让市场去证明谁对谁错。
就好像淘宝当年选择从淘宝集市,升级去做天猫。你现在回头来看,是对的吗?完全错的呀!应该继续降价,打拼多多方向啊!
对啊!阿里,你自己的战略都做会做错的情况下。然后拿着这样错误的战略思想,去把所谓的投资的同类企业整合到一起,结局是什么?反而应证了那句话,能力越大,犯错可能就越大!
有些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去盲目相信这些光环下的企业。我还记得,罗永浩当时就差点被阿里拖死。
2016年,锤子 科技 发不出工资的时候,阿里投资部的人答应要投资,马云通过了。当时罗永浩股权都质押给阿里了,但被阿里的CFO给否了,于是事情搞了几个月,还是没有成功。
钱愣是一分都没有到账,锤子后来一度要破产。换做是我,我真的会骂娘。
这也就难怪紫辉创投创始合伙人郑刚在朋友圈直接痛骂阿里:“(锤子)差点被阿里巴巴害死!!明知道创业公司拖不起,前前后后弄了半年,最后说不!”
我都要死了,你的钱还没到账,白嫖得有点底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