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届韩国**大钟奖落下帷幕,**《国际市场》成为最大赢家,总共拿下最佳**、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等10项大奖。
原本我极为看好的《思悼》收获并不大,于是特意找来资源看了一下。
也许是因为看的时候《思悼》先于《国际市场》,所以看完后虽然被**感动到落泪,可我还是认为《思悼》高于《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这部**一经推出便被誉为韩版的“阿甘正传”,片头的蝴蝶恰如阿甘开头的羽毛,片中韩国时局变动,间或出场的历史名人,以及与阿甘相似的主人公德秀,都可以看出《阿甘正传》的影子。
不过,有珠玉在前,这种模仿便显得有所不足,看不出创新,而且影片中几个名人的插入太过生硬,显得刻意。
当然,这部**既然能在韩国赢得千万人次的观影量,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典型的韩式催泪大片。
导演将尹德秀悲苦的一生被浓缩于短短两个小时,故事背景设定在1950年爆发的韩国战争,在6.25事件爆发后年幼的德秀一家逃亡到釜山投靠在国际市场开店的亲戚,但父亲和妹妹却在逃亡中走散,从此德秀作为年轻家长照顾老幼挑起养家的大梁,不得已到德国当矿工。这时遇上了护士英子而相恋婚后回到釜山,但随着孩子的出生,要养家的德秀不得不只身到越南打工和想办法找回父亲和妹妹,一生都在为家庭奔波劳碌。
导演抓住了韩国人共同的记忆,影片中不断砸下催泪弹,最后兄妹相认简直哭成狗,连我一个外国人都能被感动更不要说真正经历那些历史的韩国观众。
千万人次观影量意味着什么?韩国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看过这部**。
很明显,导演在刻意营造泪点,这正是这部**的不足之处。
《思悼》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完**时你感受到的是莫名的愤怒与怜悯,等第二次看或回想起某个片段时才泪如雨下。
当下酣畅淋漓的哭远不如过往后触及心灵深处的那一痛。
影片具有韩式**一贯的特色,喜剧成分和政治暗讽,吴达九几乎包揽片中所有的搞笑情节,以此平衡影片使之不至于完全倾向于抒情。影片中有两次唱国歌的场景,第一次是在办签证的时候第二次是德秀与英子吵架的时候,让人捧腹,这笑其实是对政治的一种嘲讽。但影片对政治的反思明显低于对德秀的歌颂。
毕竟从影片的英文名《ode to my father》,就可以看出,而片中德秀的角色名正是源自尹济均导演的亲生父亲,而导演也曾表示该片是一部对父母表达感谢之情的十分个人化的**。
父亲在与德秀分离的时候对他人说身为长子以后他便是家里的支柱,从那时起他的身份便发生了变化,他不单单是哥哥更是父亲。
于是他遵守与父亲的约定,辛劳一生,从未为自己活过,他父亲说忍耐是苦的果实是甜的,可就像影片末尾他自己哭泣时所说,自己真的好辛苦。
果实的甘甜并不能中和忍耐的苦楚,那种苦是深藏在心中的,是一辈子的。
这就是德秀的伟大之处吧,或许可以说这是父母伟大之处。
德秀与其妹妹就是典型的父女关系。
妹妹为了结婚与母亲争执,母亲谈及德秀的辛劳,妹妹脱口而出:“那是因为他傻,他自愿的。”一句话即可诛心。
这像极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