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父邑:春秋时期为鲁国地邑。秦朝事情置单父县,属砀郡。西汉时期单父县属山阳郡,又别置平乐县,亦属山阳郡。东汉时期单父县改属济阴郡,平乐县省入单父县。又别置防东县,属山阳郡。西晋时期废防东县,其地入单父县。南朝宋侨置离狐县于单父县城,为北济阴郡治,废单父县。北魏时期北济阴郡暨离狐县仍治单父城。北齐时期郡、县并废。隋朝开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复置单父县,属济阴郡;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于单父县置戴州,隋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废戴州。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复置戴州,治单父县;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戴州再废,单父县改属宋州。五代时期后唐置单州,以单父县为州治,辖单父、砀山、成武、鱼台四县。北宋时期因之。蒙古统治者进入山东初期,单州暨单父县并属济州,元宪宗二年(壬子,公元1252年)改属东平府,元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复置单父县;元至元五年(戊辰,公元1268年)仍属济州,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单州、单父县属济宁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单父县入单州;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降单州为单县,属济宁府;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公元1385年)改属兖州府。清朝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改属曹州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属岱南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更名济宁道;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属曹濮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道废直隶于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3月建立单县抗日民主政权,初属中共苏鲁豫区党委后方办事处,同年7月属湖西专区;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以单县曹马、芳桂二区为基础设立曹芳抗日办事处,其辖区归湖西专区管辖;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7月与金乡县南部四区合并为金曹县,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一(湖西)专区;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6月单西南改建为临河县,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一(湖西)专区;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2月临河县改称单虞县,与单县同属冀鲁豫行政区第十一(湖西)专区。1949年8月单县属平原省湖西专区;同年同月设立单县城关区(县级),直属湖西专区,并为专署驻地。同年9月撤销单虞县,并入单县。1951年6月单县城关区改为单县城关镇,隶属于单县。1952年11月随湖西专区划归山东省。1953年7月,改属菏泽专区。1956年3月复程县撤销,其东部划归单县。1958年12月属济宁专区。1959年7月复属菏泽专区,1967年改称菏泽地区。2000年6月属菏泽市。
武 州:亦称阶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启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陇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一千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柱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文物普查、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七千年的仰韶文化、距今五千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四千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武都最迟在七千年前就有祖先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夏、商时期武都属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战国时为羌氐民族。先秦已有道(县)级建置。秦代属白马氐族人。西汉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所辖。东汉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三国,属蜀汉益州武都郡辖地。西晋,属秦州武都郡统之。东晋、十六国,武都郡先属仇池国,后由前秦政权统治。南北朝(戊子,公元448年)北魏置武都镇(掌控一方军事,镇治石门,即今城关旧城山),辖武阶郡(郡治翫当,即今大安庙附近)、修城郡等数郡。约南齐建武四年(丁丑,公元497年),北魏武都镇、武阶郡属梁州。西魏,约南梁中大同元年(丙寅,公元546年)属南秦州。北周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改称武州(与武都郡同治今旧城山),领十一县。隋大业八年(壬申,公元612年),武都郡(治将利,即今旧城山)辖将利、建威、复津、盘堤、长松、曲水、正西诸县。唐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武州属陇右道;约公元820年属吐蕃。唐景福元年(壬子,公元892年)武州更名为阶州(州治仍旧城山)。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开平二年(戊辰,公元908年)阶州为岐统之。后晋天福八年(癸卯,公元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属后周,仍称阶州。公元924~公元954年,阶州分别为前蜀和后蜀管辖。北宋政和元年(辛卯,公元1111年),阶州(州治福津,即今城关旧城山)隶属秦凤路。金皇统二年(壬戌,公元1142年),阶州属利州西路。元中统元年(约公元1260年)阶州属陕西行省。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州治移柳树城(今角弓柳树城),元末州治复移坻龙岗(今旧城山)。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阶州属陕西巩昌府。明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阶州治所由旧城山移武都砖城(即今武都区政府驻地)。清朝时期,阶州隶属甘肃。清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领文、成二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并分置出西固县;民国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2月,又从武都县划出白马关警察所辖地,分设永康县,同年4月改为康县。武都属甘肃省八区专员公署管辖(区专署驻地仍设在武都城关镇)。1949年11月25日,国民党广州行政院来电任命驻武都第一一九军军长王治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的牌子悬挂在武都师范学校(今旧城山中学)的门口,直到武都解放。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专区、县同治城关镇)。1958年2月,武都县随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是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康县,并入武都县;撤销宕昌县,将沙湾、新寨等人民公社划归武都县。196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恢复武都专区,驻地仍在武都城关镇。同年12月从武都县内分出康县。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宕昌县。1963年3月,武都县的沙湾、新寨等人民公社划归宕昌县。1968年7月7日,武都专区、武都县革命委员会在武都莲湖广场召开成立大会。1969年10月1日,武都专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武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80年12月,撤销武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武都县人民政府。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仍驻武都城关镇)。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市、区政府驻地仍为武都城关镇。
威宁县:元明时期称乌撒卫(乌撒军民府治),亦称乌蒙。据《元史·地理志》记载:“乌撒者,蛮名也。所辖乌撒、乌蒙等六部,后乌蛮之裔,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元朝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始附,元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立乌撒路。”包撒路包括现在云南镇雄县和贵州威宁县,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改为乌撒卫,就是现在的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 单父堂:以望立堂。
武州堂:以望立堂,亦称阶州堂、武都堂。
威宁堂:元以望立堂,亦称乌撒堂、乌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