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西夏区的邮政区码是750001。
西夏区是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银川市西部,地理坐标东经105°49′~106°18′,北纬38°08′~38°52′。西夏区东起包兰铁路,西至贺兰山口轴线(宁蒙界),南临永宁县,北接贺兰县,总面积987.2平方公里,是银川市三个市辖区中面积最大的。西夏区辖2个镇、6个街道。
截至2010年,西夏区共有33万人。西夏区境内分布有拜寺口双塔、滚钟口、贺兰山岩画景区、西夏王陵等景点景区。
西夏区的地质构造:
西夏区东西较窄,南北略长。贺兰山中段近70千米在银川市境西缘,呈北偏东走向。银川市境东部是坦荡辽阔的平原。按照“多旋回”说,西夏区,位于中国东、西两大构造带的枢纽部分。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西缘拗陷带的贺兰山台陷和银川地堑,为贺兰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台间前拗陷区。
西部贺兰山属燕山运动形成的多旋回陆相拗陷,东部平原区则为喜马拉雅山期形成的多旋回断陷区划。贺兰山及银川平原,在其漫长的地质发展中,经受了多期的、特定而强烈的应力作用,接受了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剥蚀与形变,使之形成了兼具中国大陆东部和西部不同特色的地质构造奇观,即多种构造体系的交织复合带。
它呈东北200~300方向延伸的银川断陷盆地,代表着中国东部特有的新华夏构造带。
以上内容参考西夏区_
位于石狮市东南部,是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历来为闽东南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距中心市区8公里,西与宝盖紧邻,北与蚶江、锦尚接壤,西南与晋江龙湖交界。陆地面积28.6平方公里,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19.8公里。
唐代称“高亭”,宋代称“凉恩亭”。沿海一带则称“水澳”。后区域划分,属晋江县安仁乡。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岛国(今属菲律宾)的海盗经常来骚扰。为防外患,朝廷在此建水寨,因取其“永保安宁”之意,故名“永宁寨”,永宁因此得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为抵御倭寇,在此设立卫城,以作泉南屏障,称“永宁卫”。又因其地形,状如鳌鱼卧滩,又有“鳌城”之称。
清道光年间,永宁曾一度改称“永凝”。道光皇帝名“_宁”,凡与“_宁”二字有关的地名、人名、职官名均应避讳,故将永宁的“宁”字以其相近音改为“凝”字。
元、明、清,隶属晋江县二十都。民国初期,永宁隶属晋江县石狮区,1942年永宁改为镇,设镇公所。
1949年9月,永宁解放,建立镇人民政权,并先后为晋江县第九区、第十五区政府所在地。
1958年,永宁隶属于石狮人民公社。1961年,永宁从石狮公社分出,成立永宁人民公社。“0”期间,在“全国山河一片红”风潮的影响下,永宁曾一度改名“前哨公社”。1984年,取消公社建制,永宁改为镇。1988年9月,石狮市成立,永宁镇划归石狮市管辖。现辖永宁居及金埭、郭宅、沙堤、新沙堤、下宅、郭坑、后杆柄、院东、山边、西偏、塔石、西岑、前埔、洋厝、子英、沙美、外高、浯沙、梅林、港边。全镇常住人口4.5万人,外来人员1万余人,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台乡亲5万多人。
至2009年10月,辖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姑嫂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宁城隍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虎岫寺摩崖石刻、永宁卫石刻(镇海石等)、李子芳烈士故居、董云阁烈士故居、明代武探花陈有纲墓、慈航庙、“7.16蒙难纪念碑”、岑兜古盐场等。永宁还拥有名闻遐迩的闽南黄金海岸滨海风光,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等不同时期的民居建筑和保存完整的永宁古街。(施旭红)
永宁村附近有闽南黄金海岸度假区(石狮黄金海岸)、李子芳故居、董云阁烈士故居及其烈士墓、石狮晋江姑嫂塔、朝天寺等旅游景点,有永宁太平洋牡蛎、古浮紫菜、甜_、石狮甜_、安海捆蹄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