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校区: 校区共有两个校园,其中,前卫南区位于长春市西南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现吉林大学校部机关所在地,主要分布文科和理学。校园内现代化建筑林立,主要建筑物有行政楼、无机合成-超分子实验楼、理化综合楼、麦克德尔米德实验室、数学楼、东荣大厦、新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萃文楼、外语楼、体育馆、商贸楼、文科实验楼和友谊会馆等。前卫北区位于解放大路旁,为原吉林大学老校园,其建筑物古朴、大方,主要建筑物有理化楼、设备楼、图书馆、科技楼、鸣放宫和文科楼等。
南岭校区: 原吉林工业大学所在地,我国汽车工业人才的摇篮,现主要为工学所在地。一条平直的中央大道很长很长,几乎看不到头。体育馆棱角飞扬,极富时代特色;体育场气势十足,远远看去像是奥运赛场。 校区位于人民大街5988号。校园占地面积广,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其主要建筑物为:逸夫教育大楼、逸夫机械材料管、链条所、交通楼、俊民楼、继教楼和体育馆等。校园学习气氛和文化气氛浓厚,讲座,社团活动众多。
新民校区: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1939年由聂荣臻元帅创建于河北省唐县,现为吉大医学所在地。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参加了学校的创建和教学工作。校区位于新民大街828号,是医学部所在地,有4所附属医院。校园内建筑多为伪满洲国时期的伪满政府用楼,庄严、肃穆曾经是伪满洲国的办公用楼,虽然历经沧桑,但在变为教书育人之地后,焕发出少有的自然、清新,常见小松鼠在校园里穿梭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建筑物为:基础楼、护理学院、校部楼、预防医学院楼等。
朝阳校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原为长春地质学院和长春科技大学所在地,现主要为地学所在地.原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长春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任首任校长,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97年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人才,并丰富了我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2000年与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为现在的吉林大学.现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建设工程学院,仪器与电器工程学院在该校区.
南湖校区: 吉林大学南湖校区为原长春邮电学院所在地。校区位于南湖大路5372号,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湖公园旁。校园环境恬静幽雅,已初步建成花园式校园。主要建筑物有办公楼、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第三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和南湖会馆还有宿舍楼群(一、二、三、四、五、六公寓)等。吉林大学南湖校区即现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所在地,2001年由原吉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原长春邮电学院相关专业整合组建,是我国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和电气信息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地址:长春市南湖大路5372号 邮编:130012
和平校区: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所在地,现为吉大农学部所在地。校区坐落于西安大路5333号,为农学部所在地。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各种建筑错落有致,办学和生活设施齐全。主要建筑物有机关办公大楼、植物科学楼、基础教学楼、军需科技楼、畜牧兽医教学科研楼等。学部现设三个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军需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共设十几个本科专业,其中有国家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学部每年与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大学均有交流活动,并且有交换生项目。
地址: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 邮编:130062
珠海学院: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是根据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由吉林大学申请,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建立的独立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近12000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坚持以办学质量为追求目标,以办学特色谋求发展。2005年1月,教育部对全国249所独立学院进行教育教学专项检查,教育部评审专家组对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给予高度评价。
地址:珠海市金湾区草堂湾 邮编:519041
吉林大学现有6个校区8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校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文化气息浓厚;不同校区内建筑风格各异,典雅别致。无论是阳春、盛夏、金秋、寒冬,吉林大学都是师生读书学习、科学研究的好地方。
邮编:132000
蛟河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西麓,东与敦化市相邻,南与桦甸市接壤,西隔松花湖与吉林市、永吉县相望,北与舒兰市、黑龙江省五常市毗连。松花江、牡丹江水系贯穿其中,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4 ℃,降水量708.8毫米,无霜期120-130天。
蛟河市幅员面积6429.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372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160公顷,水流域面积2426平方公里。全市辖6乡、9镇、4街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约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9万人。有朝、满、回等18个少数民族约4万人。
蛟河市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矿产资源35种,是全国四大花岗岩产地之一,镍矿探明储量居全省第二位,泥炭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地区40%,林地面积45万公顷,是全省林业重点县和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以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为代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长图、拉滨铁路,图(们江)乌(兰浩特)公路过境。工业以能源、轻纺、化工类为主。农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主产稻谷、玉米、豆类。盛产烟、园参、白瓜子等。蛟河烟、貂皮、鹿茸蛤什蟆油久负盛名。
历史沿革
早在3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蛟河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建置设额穆县,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民国3年(1914年)隶属吉林省延吉道。1932年,额穆县政府改称额穆县公署,1939年10月改称蛟河县,198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自然资源
一、旅游资源
该市是长白山旅游热线的门户,辖区内拥有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1995年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后,集生态、自然、人文、民俗、健身为一体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拉法山有溶洞20多处,现已规划形成四个自然景区,即拉法山景区,庆岭景区,金斗宫景区,金蟾岛、额赫岛景区。峰奇洞优的拉法山主峰海拔886.2米,素有“九顶铁叉山,八宝云光洞”之称,自古以来是僧道修仙养性,百姓休闲旅游之胜地;碧波荡漾的松花湖景区景点特色各异,金蟾岛、额赫岛、牧牛湾等度假村,像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于松花湖畔;以闻名遐迩庆岭活鱼一条街为主的庆岭景区依山傍水,森林与湖水相互辉映,构成美丽的山水画卷;新发现的冰湖沟、池水嶝场生态林、天岗朝阳生态沟等自然景观丰富了森林旅游的内容;古迹有汉代转心湖西山遗址、辽金时代拉法窖藏和高句丽古城遗址等。古城、古寺庙、金斗宫遗址等人文景观更为森林旅游增添了新的色彩。美景加神话,让您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二、森林资源
该市森林面积约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吉林省主要林区之一。全市有林地面积264,50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9.36%,其中用材林233,311公顷,防护林27,581公顷,特用林1,241公顷,经济林 2,376公顷,主要树种有红松、赤松(樟子松或油松)、云杉、冷杉(沙松)、落叶松、黄菠萝、水曲柳、椴树、榆树、桦树及杨柳等47种。木材总蓄积近2400万立方米。其中:幼龄林面积47,793公顷,蓄积1,158,356立方米;中龄林面积150,329公顷,蓄积14,323,733立方米;近熟林面积44,906公顷,蓄积 5,336,421立方米;成熟林面积20,596公顷,蓄积 3,173,123立方米。
三、动植物资源
该市地处长白山麓,素有长白山立体宝库之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有500多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类共有87科354种,药用植物157 种,食用植物74种,食用菌17种,花卉87 种。经济植物主要有人参、刺五加、天麻、五味子、桔梗、当归、蕨菜、薇菜、山葡萄、软枣子等。动物有200余种,现存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经济动物20余种,主要有黑熊、野猪、狐狸、梅花鹿、紫貂、狍子、山鸡、树鸡、青鼬、黄鼬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经常出现在该市境内。
四、矿产资源
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20余种,矿产储量潜在价值105亿元。其中:金属矿主要有镍、铜、铁、钨、铅等,非金属矿主要有花岗岩、硅石、长石、石灰石、硅藻土、兰晶石、橄榄石、矿泉水、煤、草炭、砖瓦粘土等。体现出明显优势的矿产主要有镍、花岗岩、橄榄绿宝石、泥炭等。
镍: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有色金属,是发展现代高科技不可缺少的原料。该市镍矿主要产地为漂河镇、前进乡两地,探明储量12128吨,占吉林地区储量的40%,居全省第二位,潜在价值8732万元。
花岗岩:地质储量约100 亿立方米,饰面用花岗岩和建筑用花岗岩储量1亿立方米。以白、红、绿、青为主要系列花岗岩,共有稻田白、玉兰花、蛟河红、橄榄绿、蛟河青等十余个品种。素有石材第一乡之称的天岗镇是该市最大的石材生产和加工基地。
橄榄绿宝石:位于黄松甸镇大石河的橄榄绿宝石矿,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橄榄绿宝石矿体,探明宝石储量为1750公斤,工业用橄榄石砂170万吨,现由白林局宝石公司开采,根据目前开采情况,尚可开采20年。
泥炭:已发现泥炭矿产地75处,其中100万吨以上矿体2处,100-10万吨的中型矿体4处,累计探明储量1378.49万吨(估算远景储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均属高有机质泥炭。
五、水资源
蛟河市大多数河流属松花江水系,少数河流为牡丹江水系。境内松花湖湖岸线长250公里,面积450平方公里。全市共有河流89条,资源总量为19.51亿立方米, 其中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99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拉法河、蛟河、南河、漂河、威虎河、团山子河、_牛河等。全市共有411座水利工程,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Ⅰ)型水库14座,小(Ⅱ)型水库84座,1000立方米以上的塘坝102座。在中型水库中,龙凤水库总库容为483.2万立方米,集雨面积为91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为960公顷;庆丰水库(天北境内)总库容为107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为68.8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为780公顷;红星水库(天岗境内)总库容量为1165万立方米,集雨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为4000公顷。丰富的水资源,为鱼类繁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出产的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鱼、鲫鱼、草鱼等40多种,其中鳌花、鲫花、鳊花和岛鲢为松花湖特产。
经济发展
2005年蛟河经获得快速发展。面对全省“变快走为快跑”的新形势,蛟河市战胜种种困难和挑战,继续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全民创业,强力推进“一线三区”建设,使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5亿元,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亿元,同比增长30%。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6482万元,同比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94亿元,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按新统计口径达3500元,同比分别增长9%、10%。全年签约超千万元项目46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35%。深入开展争做纳税十强企业竞赛活动,促进了民营企业扩能增效。长白山系列葡萄酒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冰酒获国际评酒赛甜型酒最高奖。全年新增创业人员3470人,新生成个体工商户1121户,百万元以上民营企业194户。
城市建设
十五期间,蛟河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五年城乡建设总投资16.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8倍。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蛟河新区,建成各级各类高等级公路1391公里,新改扩建城市道路28万平方米,分别是“九五”末期的16.7倍、1.7倍。强力推进供水、供电、供热和通讯工程建设,城市综合配套功能显著增强。大力实施城市硬化、绿化和亮化,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城市整体形象跃上新台阶。
2005年蛟河市城乡建设与管理再上新台阶。高标准编制新区6.4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两桥三路”竣工通车。114栋沉陷区移民住宅楼和2020米北河城防二期主体工程已完成,首钢美丽城一期、小康村23栋别墅式住宅全面竣工,新区管委会办公楼、疾控中心和二次变电站等公益工程交付使用。积极实施东山路、铁东街、朝阳路和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民生民利工程。引入社会化机制,强化长效管理,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全年开工建设各级各类高等级公路470公里,江黄高速公路91公里路基桥涵隧道工程基本结束,省道榆江公路境内93公里全线通车。
2021年4月,蛟河市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蛟河市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8月,农业农村部推选蛟河市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推介蛟河市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19年,农业农村部推介蛟河市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18年8月,蛟河市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6年2月,蛟河市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