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弗莫尔不是港股券商。利弗莫尔一般指杰西·利弗莫尔,是美国著名的投机之王,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易员,名列5位最伟大证券交易者之一,是投机者的偶像。
爱德温·勒菲佛所著的《股票作手回忆录》是利弗莫尔的精彩投资生涯。
2、谈到资本作手,在过去100年中,华尔街惟一无可回避的人物,只有杰西·利弗莫尔(JesseLivermore)。这位被称为“百年美股第一人”的资本市场传奇人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神秘现象固然有其个人魅力原因,但他在股市上的智勇过人,确非当今很多浪得虚名之辈所堪比。
3、从财富角度来看,利弗莫尔并不比他之前的杰·古尔德拥有更多金钱;
从口碑来说,他也不见得比后来的巴菲特更能流芳百世,但从“职业交易成就”来比照,杰·古尔德、占姆士·吉恩和约翰·雅各布无人能出其右;
同期伯纳德·巴鲁克、老肯尼迪和江恩亦无法与其匹敌;当今大小股神更无此殊荣。
4、利弗莫尔是华尔街上最大的个人投资者,至死都是独立操作、一个人判断、一个人交易。他从来不看小道消息、内幕或与人联手坐庄。
他的操作手法被后人延伸、繁衍出当代各类股票技术法则流派。无论大小投资者均能从其操作理念和手法中,学习如何趋利避害,正确把握自我。
扩展资料:
美国股市首位做空者:
利弗莫尔是美国股市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做空者。
在1906至1907年的流动性偏紧带来的股票大跌中,利弗莫尔在空头市场中大获全胜。当时他注意到一则消息:北方太平洋和北方铁路发行新股,但股东可以分期付款。
华尔街首次出现这样的消息,利弗莫尔判断市面资金紧张。而几天后,另外一家大公司圣保罗公司宣布发行新股,但规定缴款期在上面两家公司之前,利弗莫尔确信存在钱紧问题,于是果断大量下空单。
而自1907年9月下旬开始,货币市场更加紧张。10月初,利弗莫尔得知货币经纪人都开始囤积资金,没人愿意出借资金,预测股票即将崩盘。
当年10月24日,美国货币市场冻结,然而当时没有中央银行出面借款,股市就此崩溃,这次崩盘为利弗莫尔带来了100万美元收益。
此后,利弗莫尔成功预测了1929年的市场崩溃,做空了整个股市,获得了1亿美元的收益。
中国新闻网-老股民趁股市下跌做融券俩跌停后赚15万
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作者简介
你读过这本书吗?
一、为什么重读这本书
每年第四季都是我的复读季,在以前读过的好书中拣几本必要者重读一遍。本年所复读之书,属基本与技术两个极端,老费雪的重点放在公司深度研究上,未见他有任何利用股价、成交量等研判市场走势获利的报道。而利弗莫尔,专注于对大市、板块或股价的运行方向等跟踪研判,利并不特意研究公司如何获利等基本面。老费雪关注的是如何从所投资公司的价值成长中增加财富,而利弗莫尔关注的是如何从股价的波动中获利。
很多年前,我也是个技术狂热者,每日沉溺于江恩法则、道氏理论、波浪理论中。2003年后又转向于价值投资,潜心研究巴菲特、芒格、林奇、邓普顿等等大师投资之道,深入研究经济学、投资学、公司价值评估等基础理论,并建立了一套有一定成效的评级与估值系统。
这本书,2010年前即已读过,当时给我触动较大的是利弗莫尔每年将资金的50%拿出市场锁进 保险 箱里,同时也认为利弗莫尔的交易规则简单明确,确有其合理之处,但自以为已经成为价值派的一员,如果再用技术派的东西,似乎有点离经叛道,加之利弗莫尔、江恩等等投机大师们,无一不过是名震一时,他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似乎都不是那么快乐。
2011、2012年两年间,我做坚定的基本面投资者,让我在熊市里还是略有收益。可2012年下半年开始温习自2004年以来的投资 日记 ,倍感基本面、技术面都有其与身俱来的盲点,而它们各自的劣势刚好可以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同时,检讨自2011年以来本已捕捉到但却错失的几只大牛股的原因时,赫然发现虽然我的评级系统告诉我这是几只好股,但我当时却一直在等待,希望他们可以更便宜一点,跌进我设定的建仓价后再开始买进。可它们最终没有跌进我的建仓目标区间就一涨不回头。
我意识到我在公司基本面研究上的功力尚有不足,我基于基本面基础的投资体系成效有待进一步验证时,我应借助一个拐杖?此前曾帮我立下汗马功劳的技术工具。它们的作用是帮我研判整体大市、板块、个股的发展方向。
同时复读的?投机类的书?还有科斯托拉尼写的《大投机家》,但科斯托与利弗莫尔不同,他没有建立(至少没有完整公布)自己的技术规则。科斯托的财富,更多是靠投机于别人不要的垃圾债(前苏联债)、垃圾股(克莱斯勒等),做与愚蠢人相反的事赚钱。
复读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极大,以至破例连续复读两遍,空白处用多种颜色的笔写满了心得。读完老费雪的《怎样选择成长股》和利弗莫尔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商》后,我重新修订了投资规则,梳理了投资检视清单。自认为复读这两本书,是我2012年的重大收获之一。
二、关于作者
1、版本
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利弗莫尔的书,但翻阅之后皆大同小异。我自己持有的三本关于利弗莫尔的书是《股票作手沉思录?利弗莫尔价格狙击方程式》、《股票作手回忆录》、《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商?股市作手杰西?利弗莫尔操盘秘诀》。逐字逐句反复研究过的唯有《世界上最伟大交易商》,给我的启发至深。打算明年研读《股票作手回忆录》(据传这本书是记者长期跟踪访谈利弗莫尔后所写,比较真实可信),并希望能买到有关利弗莫尔的传记。
和大多数关于利弗莫尔的书一样,利弗莫尔本人所写篇幅较小。本书前一部分由杰西?利弗莫尔著,写于1940年63岁时,占篇幅的30%(含秘诀图表)。其余部分由理查德?斯密特恩补编,所谓补编就是查阅利弗莫尔的私人文件,与利弗莫尔的儿子帕德里克?利弗莫尔、保罗?利弗莫尔对话后,把利弗莫尔说过的话重新整理和评论,但未见超越利弗莫尔所著内容的新东西。斯密特恩补编的目的是想发展一套?利弗莫尔股票交易系统?,并借利弗莫尔之名获利。
2、作为成功者的利弗莫尔
利弗莫尔出生于1877年7月26日的美国马塞诸塞州舒茨伯里市,是一对贫苦农民的独子。其父认为读书无用,让年少的利弗莫尔离开学校回家做农活,其母支持利弗莫尔自己闯世界,于是14岁的利弗莫尔怀揣5美元独自来到波士顿,在股票行任行情记录小弟,长期在大黑板上记录股票、债券和商品的价格,利对数字天生敏感,他发现价格的变动通常是可以预知的。他用母亲给他的5美元开始投机交易,很快就积累到1000美元,成为少年赌徒。
在记录价格的时候,真的会有能预知价格变化的第六感吗?从我自己的感受看应是可以的。记得1990年左右,我对一本书中介绍的心理线指标极有兴趣,但当时没有行情交易软件,于是买来绘图纸,次日根据证券报提供的数据手工绘制股价、成交量及心理线走势图,记得坚持一段时间后,对未来几天行情可能变化方向的预感大致正确。后来用上软件,没有再细细用心体会走势图告知的信息,这种第六感就少了很多。为什么记录价格的利弗莫尔?小弟?可以有此等预感?除利弗莫尔对数字很敏感外,可解释的就是因为他在记录,他在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式感知、了解这种市场,在用心仔细倾听市场先生说话!
1907年,年仅30岁的利弗莫尔,在股市大崩盘前做空,赢得了300万美元的利润!他本来可以赚得更多,但伟大的银行家JP Morgan找到他,希望他可以给股市一条生路,他收手了。经此一役,利弗莫尔获得了?华尔街巨熊?的绰号。
他在1929年大萧条时做空赚得1亿美元。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P34?不同时期的美元数字?记载美国?1931年的物价指数为15.2,而2007年为207?,我预估1907年时美国物价指数应只有10左右,因此,推测1907年的300万美元相当于2007年时6210万美元,1929年1亿美元约相当于2007年13.6亿美元!
利弗莫尔的人生高峰时刻:
1907年,赚得300万美元后,摩根托人请他放过股市。
1919年,威尔逊总统邀请他入白宫,请他平仓棉花期货以救国急。
1929年,利弗莫尔的资本金额达到1亿美元。
利弗莫尔的巨大成功,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利弗莫尔的成功,不仅是他曾赚得了巨额金钱,还包括利弗莫尔几乎毫无保留地给后人留下了两本记录他操作秘诀的书籍:《股票作手回忆录》、《股票大作手操盘术》(本书的前半部分)。
3、作为失败者的利弗莫尔
利弗莫尔的人生高潮,止于1929年大熊市后,当时利弗莫尔的资金额已达1亿美元(约相当于2007年时13.6亿美元)。利弗莫尔每一次成功后,都会紧跟着一次失败,一次次成功,又一次次失败,让利弗莫尔的钱总是来得容易,去得更快,似乎利的一生总是在做徒劳无功的事。为何会如此?是什么原因让利弗莫尔从投机之王跌落到开枪自杀呢?
这本书,并未揭秘利弗莫尔失败的根源。翻阅大量关于利的资讯,结合书中透露的些微细节,我认为失败的利弗莫尔背叛了成功的利弗莫尔,他的成功是必然的,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杰西·利弗莫尔,生于美国农村,父亲逼其子承父业故愤而离家出走,中学没毕业就进场了,故彼得林奇说:小学毕业就能炒股。他从5美元开始直至身价超过1亿,是华尔街历史上无人能及的传奇。
杰西·利弗莫尔在14岁与人凑了5美元进场,15岁赚到人生第一个一千美元,21岁赚到第一个一万美元,24岁赚到五万美元,29岁身价百万,30岁身价三百万,52岁身价一亿。
本书充满了利弗莫尔的人生和投资思路。他曾数次大起大落,做多和做空都赚过大钱,一生积攒的经验,后来历代的股神,包括格雷厄姆、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等都受其影响,尤其以彼得林奇为最。所以杰克·施瓦格说:“在对当代30位最杰出的证券交易员的采访中,我向他们提出了同样一个问题:哪一本书对证券交易员最有启发?迄今为止,独占这一名单榜首的是70年前出版的伟大著作《股票作手回忆录》。”
这本股市投资图书与众多股票投资类之所以不同在于:利弗莫尔在晚年写下这本书,那时候他已经无所顾忌,所以他毫无保留地将一生的投资心得全部袒露出来。他很真诚(除了自己在世界各地豢养无数情妇等不光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