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男,1961年生,陕西定边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7年获得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90~1992年赴德国、荷兰学习农村发展、农村社会学及发展研究。2004年获得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科研奖,2011年获国务院领导小组主办的首届“友成扶贫科学研究成果奖”以及国务院扶贫办授予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当选为“教育部社科委员”。2010年当选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和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合作研究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国际发展网络主席,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OECD/DAC-China研究小组组长。以高级发展专家身份受聘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德国、英国等双边、多边和非政府机构。
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高级别会议16日在北京召开,论坛由国务院扶贫办和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单位承办。国内外部级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出席会议并就“国际发展议程与精准扶贫”主题展开了政策对话和交流。
今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将到期,9月召开的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以减贫为首要关切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全球减贫进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减贫与发展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全球减贫进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何立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候任行长金立群、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瓦曼·卡马特等国内外官员和学者,分别从国家政策、基础设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推动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政策和措施,同时也提出了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挑战和应对。
南非、格林纳达、莫桑比克、哥伦比亚等国代表就各国扶贫的实践进行了发言,从不同角度分享交流了国家的减贫战略、政策、措施及经验。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从5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实施扶贫的措施和成效:一是各级干部深入贫困地区进村入户了解贫困状况,开展贫困识别,确定12.8万个贫困村,3000万贫困户,明确扶贫对象。二是基本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责任。三是推进扶贫机制改革,建立贫困县考核机制、约束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创新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四是以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以及贫困村信息化十项重点工作,改善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五是设立扶贫日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完成千万以上减贫任务,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社会事业逐步发展,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刘永富提出,中国今后还将从建设扶贫开发大数据、建立分类施策政策体系、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实施更广泛的社会动员、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等5个方面,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社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产业扶贫、青年扶贫、乡村发展、残疾人扶贫等论坛也同时举办,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扶贫的实践和创新。其中,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电商扶贫,开创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新途径,成为论坛期间的一大亮点。会议期间还发布了《中国扶贫开发年鉴2015》和《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