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局不是海关,但海关在互换局设驻邮办进行监管,个人物品从互换局进口征收行邮税,检验检疫驻邮局办事处对进出境邮寄物进行检疫监管。国际邮件互换局(简称互换局),承担邮政速递渠道国际邮件的进出口处理。
上海邮政总局的历史发展
题主是否想询问“上海市国际互换局(经转)过关了吗”?没有。进口封发国内经转才是过关了,就是安全放行了,而国际互换局经转则还是在国外,没有过关。上海邮政国际邮件是上海互换局,是长三角国际快递的“中转站”,但凡国际包裹入境,以及国内包裹出境,都要从这里集中。
在上海南市城隍庙右侧有一条小街,名叫馆驿街。今天,居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很少有人能说出小街取名的由来,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上海市区最早的邮递通信机构所在地。 1861年,英国擅自在上海英租界设立邮局,称为“英国驿务署”,又称“大英书信馆”。此后,法、美、日、德、俄五国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相继在上海设立邮局,称之为“客邮局”。这些所谓“客邮局”援引本国的邮政章程,贴用本国的邮票,盖用本国文字的中国地名戳,不仅收寄本国侨民的邮件,还公开办理中国人交寄的国际邮件。
此外,上海英租界工部局还单独设立邮务机构,名为“工部局书信馆”。 1878年,经清政府批准,上海江海关在原先兼办邮递业务的基础上,开始试办邮政,在外滩海关大楼后院设立了对外经营邮政业务的江海关书信馆,两年后改称江海关拨驷达局。
在海关试办邮政14年后,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委派海关总税务英国人赫德兼任中国大清邮政最高职位――总邮政司。第二年正月初一,江海关拨驷达局正式改名为上海大清邮政局,地址仍在原处,并在吴淞海关开设上海第一个邮政分局。此后在城乡陆续增设邮政机构和发展代办所,使邮政网点更加绸密。
大清邮政局及其后更名的上海邮政总局当时仍属海关管辖,直到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邮传部,正式接替海关管理全国邮政,从此邮局才与海关脱离,独立经营。
大清邮政时期,投递邮件都靠步行,直到1911年结束,才向英国购买100辆蓝苓自行车,每辆车60银元,这是上海使用自行车投递的开端。 辛亥革命后,上海大清邮政转变为中华邮政,改称上海邮务管理局。1914年3月1日,中国加入万国邮会,上海邮务管理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当时中国邮政国际通信的主要经办机构。
随着上海邮政业务的发展,原先办公用房已不敷使用,1924年11月,上海邮政部门自筹资金在四川路桥北墩建造了一幢邮政大楼。大楼占地6400余平方米,由英商设计,华商承建,工程历时两年,总造价320万银元。邮政大楼离北火车站和轮船码头都较近,邮件的水陆运输都十分便利,为当时理想的邮政枢纽。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上海邮政业务发展迅速,邮政经济连年盈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上海邮政通邮范围缩小,业务衰落,收支重现赤字。
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邮局地下组织领导下,广大邮政职工积极开展护局斗争,保护邮政局房和设备不受破坏。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功势下,护局职工对困守在邮政大楼内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劝降,终于迫使他们放下武器,使大楼完整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上海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商贸发达的商埠,作为南北邮件集散的枢纽和国际邮件互换局之一,上海邮政在我国邮政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独特地位。然而纵观上海邮政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也饱经艰辛,历尽沧桑,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 四川路桥邮政支局是设立在邮政总局大楼的直属上海市邮政局的营业网点。共开设有多达70多个营业窗口,拥有上海本埠最完整的邮政服务。1924年12月起,至1957年1月,是上海邮政管理局的直属营业室,原称市局营业厅。1957年二月成立上海邮电管理局,市局营业厅改称为四川路桥邮电支局,1961年11月改称上海市市中区邮电局。1978年3月撤销市中区局,恢复四川路桥邮电支局。90年代以后,因为国有邮电分营,更名为四川路桥邮政支局。
1924年12月1日,随着邮政总局入驻办公,市局直属营业厅亦同时开门营业,成为远东最大的邮政营业厅。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因为地处公共租界北区毗邻闸北战场,市局营业厅一度关闭停止营业。战事停止以后,市局营业厅再度开门营业。到1947年,由于市局营业厅的业务快速增长,市局营业厅遂延长营业时间,开设塑料材质的透明特种信箱,接受公众投寄的挂号和快信。而同时,营业厅开始以挂号和快信手续处理,从而避免公众排队寄信,简化了服务流程。从1983年起,局所隶属关系不再随市、县行政区划变动调整,四川路桥邮电支局的管辖范围基本固定,所辖邮政编号固定为200085。
现在的四川路桥邮政支局下辖储蓄点1个,集邮门市部1个,邮筒20个,19个投递段1个速递点。 2005年,经过大修后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内的一些部分组成上海市邮政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原大楼一楼中庭天井和靠天潼路一侧二楼的原办公用房改建成上海市第一座邮政博物馆。
二层陈列
主要陈列上海邮政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有自清朝以来的信箱模型和原件,以及相关交通工具的模型。其中有大清邮政时期铁质绿色邮筒、中华邮政时期白色来往沪京(南京)之间特别邮筒,以及各国邮筒。此外还有1924年邮政大楼等比例缩小模型。其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中国邮政的发展历程。前后通过四个部分,向游客展现了自古代邮驿以来到现代邮政制度的变化历程,同时内部装有一个可操作的邮件分拣装置,使得游客可以参与邮件的分拣过程。
中庭陈设
中庭天井主要用来进行小规模仪式的举行以及一些邮政交通工具等比例模型的放置。其中主要有大清邮政、中华邮政两个时期的交通工具。在中庭北侧放置的是1946年11月,上海邮政总局在沪京铁路上设置的火车行动邮局的这节火车车厢的模型。车体通身为传统的邮政绿,内部陈设完全按照当时模样进行放置。位于居中的是1909年,上海邮政总局用来运输邮件租用的马车模型。而在最南侧的则是1917年春,上海邮务管理局购置的两辆用于运输邮件的法国克莱门特·贝亚特汽车的其中一个的等比例模型,车身为绿色,箱体上有中华邮政字样。
而在中庭西侧天花板上悬挂有一家飞机模型,而这家飞机是1929年7月8日,上海首条定期航空邮路——沪蓉航空线沪宁段开航的那架飞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