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天局603试验站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03试验站是我国最早的航天发射场之一,中国探空火箭的发祥地,地处安徽省广德县誓节镇,占地2300余亩。从1960年至1966年,603试验站共进行30多次各种类型和用途的探空、气象、生物火箭发射试验,第一次运用现代控制技术,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气象探空火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我国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电离层探测试验任务。另外,在成功回收的生物火箭试验中,“小豹”和“珊珊”两只小狗搭载回收成功,飞行高度为100多公里。开创了我国生物试验火箭的先河,为我国以后返回式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在发射场旧址建成“中国探空火箭发祥地”纪念碑,先后被命名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誓节镇
邮编:242220
021-24180204;
开放时间:提前预约
首枚洲际导弹和卫星上天
1956年3月1日,苏联***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会议作出研制远程导弹-7的决议,力争年底前完成导弹研制工作年。整个开发工作由一个由Sabrov、Ustinov、Kalmchev、Fortsov、Nesenko? 和Layabikov? 组成的委员会负责。不久之后,即3 月20 日,关于P-7 导弹的第379-243 号决议获得通过。决议要求5月10日前完成设备出厂安装调试; 7月底完成发射台试验; 9月底前完成所有导弹部件及其测试;首发导弹发射时间为当年11月或12月。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第88 研究所的试验工厂生产出了第一批导弹部件并开始了发射试验。增加飞行距离的-5实验导弹也同时发射。
在P-7导弹上首次将一二级发动机组捆绑布局,采用排油同步作战系统。为了提高导弹的射击精度,采用了雷达侧偏修正系统。侧偏雷达测量仪可以控制导弹的侧偏和速度,从而对发动机组进行修正。 1953年开始进行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随后生产导弹发动机、大量随机设备和地面跟踪站。
1956年10月,导弹部件分批运抵发射基地。组装后的导弹长约30米,最大宽度10米,重量300吨,最大推力486吨。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导弹。 1957年3月13日,导弹进入技术阵地。 5月15日,苏联进行了第一枚洲际导弹P-7(8K71)试验,但导弹在飞行103秒后因猛烈开火发出紧急停机指令,导弹坠落300公里处远离发射点。但毕竟导弹飞了!随后在6 月10 日和7 月12 日的发射也分别因控制系统故障和导弹在发射过程中烧毁而失败。连续三场的失败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感到痛苦、犹豫和焦虑。
经过事故分析,同年8月21日,第一枚洲际导弹P-7试验终于在拜科努尔靶场成功进行。弹头重量模型飞行了5600公里的航程,抵达堪察加靶场。之后又专门生产了16枚进行发射试验,其中4枚到达了堪察加靶场,但整体偏差非常大。 1959年7月30日,进行了核弹头导弹试验。根据测试结果,纵向偏差1.75公里,横向偏差0.75公里。
在当时冷战的政治环境下,P-7导弹作为世界上第一款洲际导弹,无疑给苏联的国防和对外战略带来了重大突破。
苏联先于美国(提前6个月)成功发射洲际导弹,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军事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实力壮大.虽然该导弹存在诸多设计缺陷,但为了抢在美国人之前发射,导弹设计刻意简化了程序,避开了技术难题。赫鲁晓夫后来承认,P-7并不是实用的作战武器,而是对抗美国威胁的象征。出于冷战的需要,苏联一反保守军事技术秘密的老传统,塔斯社于1957年8月27日发表了轰动一时的公告:“8月21日,世界上第一个多级长射程弹道火箭向太平洋全面发射试验成功火箭试验进展顺利可以发射到地球上的任何地区,相比之下,战略轰炸机已经远远落后了。”
这种报道明显是在暗示苏联在核武器运载工具上已经超过美国,苏联有能力向美国发射核武器。此后,1957年10月4日22时28分34秒,苏联使用P-7导弹改装运载火箭“卫星”(,871)将苏联和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一号” “(-1)进入低地球轨道。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太空观测站都在注视着星空中的一个小黑点,成千上万的收音机都在播放它降A调的哔哔信号。两个月前第一枚洲际导弹试射成功,并没有在西方世界引起轩然大波。而这一次,整个西方世界都被这个周期环绕地球一圈的83公斤金属小球给吓死了。
美国一些报纸惊呼,“苏联卫星每96.2分钟就经过美国,我们头顶的天空都塌了!”。美国军事专家“及时”提醒民众:“苏联人可以用运载火箭把卫星送上太空,他们可以把核弹头送到世界任何地方。”
“西方民主国家”没有看到泥泞的P-7 发射台和反应迟钝的发射操作。 11月3日,苏联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二号”(-2),并将小狗“莱卡”送入太空。
苏联卫星计划成功发射后不久,美国在纽约中央车站大厅展示一枚“红石”近程弹道导弹,以此安抚人心,宣示美国技术不弱于苏联联盟。在天花板上切了一个小洞以容纳导弹尖端,今天仍然可见。
在这场美苏洲际弹道导弹和卫星太空竞赛中,苏联后来居上,取得了第一轮的胜利。事实上,到1957年,美国至少拥有九个洲际导弹计划,以及“轨道”和“先锋”等人造卫星计划。但是这些程序一直在互相竞争,互相扯皮,拖延时间。这一点正如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所说:“在战后的头十年,我们可以说对苏联火箭的发展知之甚少。”当然,事后有美国专家认为,按照当时的技术,液体导弹的射程要超过8000公里,最大发射质量就需要超过200吨;美国反而需要研发相对先进的导弹。链接- 美国洲际弹道导弹发展美国洲际导弹的研制几乎与苏联同时进行。
1954 年,Convair? 接到了开发远程弹道导弹的订单,后来被称为“阿特拉斯”。 1956年,美国发射了第一枚带有核弹头的“红石”战术导弹,“丘比特”和“雷神”中程导弹开始试验。 1958年春夏,这两枚导弹开始列装。 “阿特拉斯-B”洲际导弹于1959年试飞9650多公里。1959年9月,该型洲际导弹开始装备美国空军。
1960年1月20日,P-7导弹开始服役,同年11月20日正式列装。导弹第一级搭载4台6燃烧室射程液体火箭发动机-107对地推力78吨和1台8燃烧室射程矢量发动机-108对地推力71吨。导弹最大飞行距离8000公里,最大发射质量283吨,推进剂质量250吨,弹头重5.5吨,最大速度7900米/秒,核装药功率3-5百万吨TNT,弹丸长度为31.4米。直径11.2米,射击精度2.5-5公里(极限偏差10公里)。导弹装满推进剂后可存放30天,导弹发射准备时间为12小时。在1968 年退役之前,只生产了四枚这种导弹,目标是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和洛杉矶。
导弹作战单元由多个固定地面掩体组成,包括技术发射阵地、弹头探测准备阵地和专用阵地,两个雷达控制站(位于导弹发射阵地前方276公里,相距552公里,分别是主雷达站和反射雷达站)、推进剂储存地点和辅助掩体。
P-7 导弹原理图说明
1弹头; 2个仪表舱; 3核心水平; 4芯级氧化剂罐; 5-导弹承重加强箍; 6芯级球形底座; 7-助推器支撑椎体; 8级分离系统进样口(喷嘴); 9盖; 10芯油箱; 11-助推器; 12-增压氧化剂罐; 13通管带氧化剂输送管; 14增压油箱; 15环芯级液氧罐及增压器;核心层和增压器的16环双氧水罐; 17核级主机; 18核级旅游引擎; 19助推主机; 20-气动舵; 21 增压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