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普契尼最善于巧妙地杀害女人。当然,这是指他作曲的歌剧中的人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事。著名普契尼研究家莫斯科·卡纳在他的著作中说,普契尼的作品中有一种倾向:总是使剧中的女主人公饱受折磨。他那部最流行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为她所爱的人受苦而死。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坚贞、“美得超凡脱俗”的蝴蝶夫人的形象。作为一个女性崇拜主义者,普契尼将剧中的女主角作为一种典范来塑造,她具有崇高坚贞的信仰,并且生活中一切行为均围绕这一信仰。她纯洁而又胆怯,既柔弱又刚强,含蓄的感情中交织着对平克尔顿强烈的爱恋,而最后的自杀则让人感到极大的震撼,这是一个超乎常理的人物,也是一个典型的希腊古典式悲剧人物。这种悲剧是超脱于社会、伦理之上的,因此这个歌剧舞台上的人物是富有无穷魅力的,也正是这种魅力使《蝴蝶夫人》成为传世的不朽经典,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歌剧《蝴蝶夫人》共分为两幕,故事发生在日本明治初年的长崎。第一幕开始展示的是一个美丽的庭院,这里将是平克尔顿和巧巧桑(巧巧桑是日语蝴蝶夫人的音译)今后的甜蜜家庭。庭院里樱花盛开,从那里能够清楚地望见长崎港。美国远东舰队海军中尉平克尔顿在拉皮条的哥罗的带领下出场,美国领事夏普列斯随后出场,平克尔顿就要和艺伎巧巧桑结婚。一会儿,巧巧桑一行人登场。巧巧桑家本是士族,父亲因受某案牵连而剖腹自杀,家道中落,沦为艺伎。当巧巧桑和平克尔顿举行婚礼时,从门外忽然闯进一名僧侣,怒斥巧巧桑叛教。这一意外的场面惊散了在座所有的客人,舞台上只剩下泪人儿巧巧桑和平克尔顿,巧巧桑感到自己被大家抛弃了,但是她觉得自己很幸福。
第二幕第一场:3年以后,在巧巧桑的家里。新婚生活像蜜一样甜,但是,不久平克尔顿必须回到美国,临行之前,他答应巧巧桑在知更鸟筑巢之前就回来,然而却一去不回,并且和美国人凯特正式结婚。巧巧桑对平克尔顿的背叛一无所知,她抚养着她和平克尔顿生育的孩子,她和忠实的女仆铃木等待平克尔顿归来。这时,拉皮条的哥罗带公爵上,他想说服巧巧桑改弦易辙,但巧巧桑毫不动摇。夏普列斯劝她为将来着想,嫁给公爵,巧巧桑怒火冲天。知道内情的夏普列斯凄然而去。忽然传来炮声,军舰驶入长崎港,那正是平克尔顿搭乘的林肯号。她匆忙在屋里遍插鲜花,盛装打扮,连打个盹儿也不肯地静等丈夫的到来。
第二场:第二天。一夜未眠的巧巧桑迎来了清晨,铃木劝她到卧室休息。这时,平克尔顿和夏普列斯登场。铃木向他俩诉说巧巧桑期盼之苦,并说明她彻夜未眠等待主人,平克尔顿无地自容,走到门外。凯特进来。一会儿,巧巧桑出场,她看见夏普列斯和凯特,意识到他们来索要孩子。她哀叹道:“要从我身边把一切都拿走吗?多么可怜的母亲啊!”凯特限她半小时之内交出孩子。孤独的巧巧桑跪在佛龛前,拿出父亲的遗物——短剑,抽出刀鞘。她刚要刺进咽喉,孩子跑过来。巧巧桑拥抱孩子,唱咏叹调《可爱的宝贝》,痛哭告别。她把孩子交给铃木,走进屏风,用短剑刺入喉咙。这时,平克尔顿和夏普列斯奔来,巧巧桑向平克尔顿示意,请他照顾孩子,便溘然长逝。
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小说是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写的。小说发表后两年,剧作家大卫·贝拉斯科因在纽约上演自己的作品失败,想换一个剧目。他看到小说《蝴蝶夫人》很受欢迎,销售量破了发行纪录甚至还出了单行本,就将其改写成剧本搬上舞台,果然获得极大成功。话剧在伦敦上演时,时任伦敦科文特花园歌剧院舞台监督的尼尔森认为普契尼也许会喜欢这一素材,就专程把普契尼从米兰请到伦敦来观看演出。普契尼虽然不懂英语,但他立即看中了这一剧目,决定将它改编成歌剧,让伊利卡和贾科萨两人合作改写脚本。脚本创作在1902年春完成,但由于普契尼因车祸骨折,歌剧《蝴蝶夫人》一直拖到1904年2月17日才在米兰首演。普契尼对这部作品充满信心,虽然他历来都不让自己的家属观看自己作品的首演,但这次一反常态,让妻子和姐姐去观看演出。出人意料的是演出情况非常糟糕,口哨声、喝倒彩声连绵不断,以致女主角都泣不成声。即便这样,普契尼仍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信心,他对朋友说,《蝴蝶夫人》是真实的,是会活在人们心中的,不久它将受人欢迎。3个多月后,《蝴蝶夫人》在布雷西亚上演,1905年在伦敦上演,后来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不久,该剧即成为世界各国歌剧院的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