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建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3年后重新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5区6县(市)。
徐州地理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 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徐州人文
徐州古文化遗址极为丰富,唐代的任山古道,遗迹犹存;新石器时代的大墩子、刘林、花厅等遗址出土万件文物,精美罕见。共发掘古墓葬数百座,以汉墓为主,主要有土山汉墓(云龙山北麓),北洞山汉墓(北郊茅村),东洞山汉墓(下淀乡),刘注墓(拾屯小龟山)。徐州是汉画像石最集中地区之一,建国以来先后发现完整画像石墓近30座,散存汉画像石约400余块,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徐州名胜古迹兼有南秀北雄之长,云龙山、兴化寺及其石佛,九里山的白云洞,户部山的戏马台,以及俗称为“五楼”的霸王楼、彭祖楼、黄楼、奎楼、燕子楼,代表了徐州传统文化特色。古建筑、现代文物和革命文物如乾隆行宫、兴化寺、文庙、权瑾牌坊、彭祖祠、道台衙门、吴亚鲁旧居、郭乐山旧居都受到市政府的重视并得到保护。
在徐州的历史上,记载了许多领袖人物的光荣业绩和文人墨客的精彩诗篇:
(1)、彭祖
徐州古称彭城,肇源于彭祖。相传彭祖是黄帝的后裔。彭祖是著名老寿星,活了八百岁,善于导引气功养生,也善于烹调,被称为我国烹饪鼻祖。据说他关于烹调雉羹,进奉给尧帝受封而建立大彭氏国。市南郊有占地520亩的公园,命名为彭园,内有汉白玉石雕彭祖像,建有彭祖祠和大彭阁,成为海外彭氏后裔来徐寻根祭祖的活动场所。
(2)、汉高祖
徐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汉高祖的故乡,其出生颇有神话色彩,传说汉高祖之母避雨于桥遏龙而孕,其受娠地龙雾桥就在今天丰县城东北的梁楼村。汉高祖儿时避乱迁到沛城以北三里左右的地方落户。故当地有“丰生沛养汉汉高祖”的说法。
汉高祖在三十岁时,在沛县治东一里的泗水上岸上担任分管治安的泗水亭长。八年的亭长生涯对汉高祖意义重大,在此期间,他先后结识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一批人,这些人在他后来的政治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起义,9月,汉高祖在泗水河畔宣誓起义。此后,汉高祖的势力不断壮大,经过八年的战争,抗暴秦、诛逆楚,终于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高祖十年,汉高祖亲征平叛而归,途经沛县故里,在沛宫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还挑选了一百二十名青少年,组成合唱团,以助酒兴。酒酣之时,汉高祖击筑高歌,自赋诗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儿童亦随之唱和。歌罢,高祖挥剑起舞,万分伤感。对沛县父老说:游子思故乡,我虽定都长安,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要回归故里。
高祖离沛后,沛人为显扬帝威,请金石良匠将《大风歌》摹刻上石,并筑百尺高台,立碑于台上。《大风歌》碑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书,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流传至今。
(3)、项羽与戏马台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下相人。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公元前209年起兵吴中,联合义军,翦灭暴秦。公元前206年建都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在楚汉战争中,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其像成于1987年夏,高285厘米,顶盔贯甲,足踏岩石,迎风而立,显得十分矜持、威严、刚愎、剽悍。
戏马台,是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
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硅书院、耸翠山房、碑亭记等。
(4)、五里三诸侯
在徐州,特别是沛县一带。一提到“五里三诸侯”,当地的父老乡亲便神采飞扬,津津乐道。所谓“三诸侯”是指汉初的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汝阴侯灌婴,他们的故居皆在今徐州沛县安国乡境内,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里,故称“五里三诸侯”。
王陵、周勃、灌婴都是汉初重臣,为汉高祖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为巩固汉政权出了大力,都官到丞相。这只是个代表性的说法,秦初,徐州一带藏龙卧虎,人才辈出,风云人物、王候将相何止这三人!据统计,汉高祖称帝后,封侯143人,其中徐州沛籍就有23人,如萧何、曹参、昌、樊哙等。
(5)、苏东坡
徐州市区庆云桥东,故黄河南岸大堤上,矗立着一座双层飞檐的**高楼,歇山抱厦,光彩熠熠,这便是新修复的黄楼。
历史上的黄楼,是900年前徐州知州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熙宁十年(1011年)四月,苏东坡由密州(山东诸城)调任徐州知州。苏轼在徐州一年又十一月,为徐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也写下了许多描绘徐州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
苏轼到达徐州不过三个月,黄河泛滥,大水逼到徐州。苏轼亲荷畚锸,布衣草屦,结庐城土,过家不入。在他的组织、指挥和影响下,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于避免了大水灌城的惨祸。苏轼“以身帅之,长城存亡”而战胜洪水的壮举,受到朝廷的奖谕,也深得徐州人民的感激与敬重。苏轼为了防止大水对徐州的威胁,一方面筑堤固岸,一方面加高城楼,元丰元年二月,动工在城东门档水要冲处建造了二层高楼,因为“水受制于土”,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含有“土实胜水”的意义。九月九日重阳节,苏荔大宴宾客,举行典礼,奏乐庆贺黄楼落成,他高兴地写下《九月黄楼作》一诗留作纪念。从此黄楼成为徐州富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
除黄楼外,徐州还留有许多与苏东坡有关的古迹和动人的传说,有同样是治水工程的云龙湖苏堤;东坡酒醉而卧,如今刻满诗词题赋的“东坡石床”;苏轼与云龙山隐士张山人共饮抒怀的放鹤亭;得名于苏轼《快哉此风赋》的快哉亭;黄河故道中的“现红岛”,传说是“苏姑娘舍身跳水,红妆现于黄水”而来。所有这些,无不寄托了徐州人民对苏东坡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6)、乾隆
乾隆执政六十年,共到徐州四次,都是南巡途中路过而逗留的。主要目的是“阅河”,即实地考察黄河水情和徐州的河防工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初,弘历乘船北上,弃舟登陆徐州。时值灾后不久,饥民遍野,瘟疫流行,一派凄惨景象。随驾大臣曾劝皇帝不必亲到徐州,乾隆力排众议,坚持来徐视察。他在《灾馀》诗中写道:“灾馀疠必行,古人言之矣,将为徐州行,大吏去宜止。去去关民瘐,宁忍夏避此”。乾隆皇帝此“民瘐”为重,不避瘟疫而亲临灾区,不能不说是一种勤政抚民的表现。
在这次视察以后,乾隆指示地方政府兴建行宫,以便再来徐州时居住方便。乾隆行宫位于风景秀丽的云龙山脚下,乾隆对行宫非常满意,亲自为行宫撰写了两副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乾隆行宫的建筑在清末以后,大多已毁,现存有大殿和东西配房各三楹,如今这座昔日的帝王行宫已成为社会教育和民众娱乐场所。
徐州简介
位于京沪、陇海铁路交汇处的徐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古称彭城,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意经和养生学的鼻祖彭祖、汉代开国皇帝汉高祖、人杰鬼雄项羽都在徐州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彭城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每年10月初,徐州还举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而以云龙山水、泉山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是苏北著名的风景胜地。
徐州概况
区号:0516
邮编:221000
位置: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和由苏、鲁、豫、皖边区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全市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63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总人口881万,其中市区人口178万。
区划:辖云龙、鼓楼、九里、泉山、贾汪5个区,新沂、邳州2个县级市和铜山、睢宁、沛县、丰县4个县。
邮编:510000
沙面旅游区
广州文化公园
荔枝湾
荔枝湾
广州文化公园
荔湾区总面积62.40平方千米。总人口70.54万人(2005年)。
区人民政府驻中山七路,邮编:510145。代码:440103。区号:020。拼音:Liwan Qu。英文:Liwan District。
基本概况
荔湾,旧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时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著名的外贸商埠---十三行的所在地。荔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色和风格的地域文化,集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于一身,既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产物,也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荔湾区位于广州繁华市区西部,地处珠江东、北岸,交通枢纽纵横交错;北接火车站、白云机场;南有人民桥、珠江隧道贯通珠江两岸;西边有珠江大桥飞架东西,连同南海、佛山;西南有京广铁路广州货运南站及广州港新风作业码头;更有107国道,广佛高速连接广深高速公路,直通香港;广州地铁Ⅰ号线及内环高架路纵贯全区,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荔湾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商家必争之地。
荔湾区自古以来即是广州市最有名的商业繁华区之一。如今的荔湾更拥有“一街、二路”---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康王路和中山七、八路三个重要的商业地带。
荔湾区是广州市的一个重要行政区,位于美丽的珠江河畔。辖区面积62.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万。
悠久的历史渊源,灿烂的岭南文化,醇厚的人文风情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赋予了荔湾令人神往的独特神韵。
处于新世纪的荔湾,也将因此独特神韵而得势。新一届荔湾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出了“商贸升级、旅游带动,科教兴区,环境优化”的发展战略,并制订出建设商贸文化旅游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将荔湾建成宜商、宜居、宜游的岭南天堂。
区域环境
----交通条件:
荔湾区水陆路交通便利,北接广州火车站、白云机场;南连洲头嘴码头和横贯珠江两岸的交通捷径珠江隧道;西连广佛、广清、广花等公路交通出口;区辖内有南北铁路运输总站——广州南站,有可通世界各地口岸的新风港;在建中的广州市地下铁路分别从东西、南北走向横跨全区
投资环境----服务设施:
荔湾区是广州市商业、饮食服务业、娱乐业、金融业最为集中的繁华市区之一,区内服务设施齐全,服务网络完善,如历史悠久、商店林立的上下九路、第十甫路及著名的白天鹅宾馆、广州酒家、南方大厦、清平农贸市场、华林玉器墟等均就坐落其中。
旅游景点
区内有具有岭南特色的骑楼街、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有岭南建筑之精华,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等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有充满欧洲风情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建筑群,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还有亚洲最大的、被誉为“中国阿姆斯特丹”的广州花卉博览园、独具风情的白鹅潭风情酒吧街等等。
荔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色和风格的地域文化,集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于一身,既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产物,也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荔湾区大力整治珠江沿岸白鹅潭风情酒吧街周边,还计划引资建设“珠江魅力项目”,其中高达150米的摩天观光轮“巨眼”将成为妩媚的珠江夜色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其高度超过“伦敦眼”,成为世界第一摩天轮。
悠久的历史渊源,灿烂的岭南文化,醇厚的人文风情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赋予了荔湾令人神往的独特神韵。传统与时尚、中西方文化、岭南乡土气息与国际大都市气度将在广州最古老区域交相辉映。
行政区划
荔湾区辖22个街道:沙面街道、岭南街道、华林街道、多宝街道、昌华街道、逢源街道、龙津街道、金花街道、彩虹街道、南源街道、西村街道、站前街道、桥中街道、白鹤洞街道、冲口街道、花地街道、石围塘街道、茶_街道、东_街道、海龙街道、东沙街道、中南街道。
历史沿革
荔湾,旧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荔湾区人民政府驻中山七路。对新组建的越秀区和荔湾区的部分边界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前,荔湾区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52万(2003年)。
2000年,荔湾区辖12个街道。总人口474830人,各街道人口: 金花街道 49803 岭南街道 34699 南源街道 55749 彩虹街道 44911 多宝街道 37035 龙津街道 39517 西村街道 39129 站前街道 33771 沙面街道 4456 逢源街道 54029 昌华街道 33327 华林街道 4840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荔湾区辖13个街道(沙面 华林 多宝 昌华 逢源 龙津 金花 彩虹 南源 西村 站前 岭南桥中)。
2004年,荔湾区辖13个街道:
沙面街道:辖 翠洲、鹅潭2个社区。
岭南街道:辖 扬仁东、扬仁西、故衣街、十三行、冼基、沙基、清华、清平、和平、联庆10个社区。
华林街道:辖 光复、德星、荔广、寺前、鸿昌、彩园、兴贤、曾巷、连登、下九、怀远、福安、河傍、湛露14个社区。
多宝街道:辖 恒宝、莲塘、泰华、吉祥坊、丛桂、黄沙、宝源、新风、至宝、恩宁、谊园、天佑12个社区。
昌华街道:辖 荔湖、如意坊、逢庆、昌华苑、涌边、西关大屋、泮塘7个社区。
逢源街道:辖 惠城、泰兴、源胜、华贵、何家祠、耀华、厚福、马基涌、隆城、富力东、富力西、公寿里、梁家祠、逢源北14个社区。
龙津街道:辖 人民中、六甫、三元坊、龙津东、长寿、华福、洞神坊、洪寿、锦龙、都堂、龙翔11个社区。
金花街道:辖 三甫、桃源、锦绣、和安、蟠虬、吉祥、隆庆、龙源、世纪、陈家祠、小梅、林苑12个社区。
彩虹街道:辖 荔溪、幸福、环彩、冼家庄、荔景、中兴、西园、周门、党恩、宝石、园中园11个社区。
南源街道:辖 西场、和平南、南岸、风雨亭、源溪、环翠园、和平新村、电业、青年、西焦、澳口、塘前新、荔港南湾13个社区。
西村街道:辖 西湾、大岗元、长乐、西湾东、广雅、环市西苑、增_、协和8个社区。
站前街道:辖 站西、克山、西站、陈岗、流花、侨苑6个社区。
桥中街道:辖 东海、坦尾、河沙、恒海、颐和、长安6个社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荔湾区辖22个街道(沙面、华林、多宝、昌华、逢源、龙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岭南、桥中、冲口、花地、茶_、白鹤洞、石围塘、东_、东沙、海龙、中南)。
街道简介
(2004年之前的资料)
华林街道位于荔湾区的西南部,东起人民路,西至宝华路,南到和平路,北连长寿路。面积0.72平方千米,居民2万多户,人口近6万,辖14个社区。办事处驻十八甫北曹基直街81号。
逢源街道位于广州市荔湾老城区的中部,东起康王路,西至龙津西路,南接长寿西路,北达中山八路。面积0.78平方千米,人口近7万。办事处驻华贵路华贵横街25号。
龙津街道办事处驻光复中路299-301号。
彩虹街道位于荔湾区中部。面积1.0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5万人。办事处驻中山八路周门街80号。
多宝街道办事处驻恩宁路多宝坊23号。
岭南街道办事处驻十八甫南路冼基东24号。
西村街道位于荔湾的西北部,东与流花商业区相连,南联西关腹地,西倚珠江与南海市相望,北邻白云区石井镇。面积3.27平方千米,占荔湾总面积的27.71%;人口8.4万人。办事处驻协和路1号。
南源街道位于荔湾区的西北部。面积1.85平方千米,人口5.4万人。办事处驻南岸路马塘坊23号。
金花街道位于荔湾区中部,东、北邻接越秀区,西与彩虹街相接,南与龙津街、逢源街相接。面积1.168平方千米,人口6万多人。辖12个社区。办事处驻西华路金花直街蟠虬街100号。
昌华街道位于荔湾区的西部。东起龙津西路、恩宁路,西临珠江边,南接蓬莱路,北达中山八路。办事处驻龙津西逢源南63号。
沙面街道办事处驻沙面大街8号。
原:芳村区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
芳村区位于广州市西南端。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与白云区石井镇、荔湾区、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大石镇、南海市平洲镇相邻;西与南海区盐步镇、黄岐镇接壤。总面积46.2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510360。代码:440107。区号:020。拼音:Fangcun Qu。
2000年,芳村区辖5个街道、1个镇。总人口323758人,各街道、镇人口: 花地街道 39343 白鹤洞街道 41425 冲口街道 42512 石围塘街道 63105 茶窖街道 37034 东教镇 10033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12月29日起,撤销东_镇,设置东_、海龙、中南、东沙4个街道。年底,芳村区辖9个街道(白鹤洞、冲口、茶_、花地、石围塘、东_、海龙、中南、东沙),90个居委会、1个家属委员会(广船西部宿舍管理区)、17个村委会:
石围塘街道:设15个居委会(山村、杉栏、山溪、火车站、南塘、秀水、塞坝口、万盛、桥东、_口、芳雅园、芳信、怡福、如意、芳华苑)和2个村委会(山村、五眼桥)。
花地街道:设15个居委会(明心、陆居路、上市、镇东、新龙沙、外约、中市、民治、全福里、大策、小策、二沙地、怡芳苑、百合园、花海)和1个村委会(花地)。百合园、花海2个居委会是2001年4月5日成立。
茶_街道:设16个居委会(茶_、悦成路、茶_新村、红棉苑、芬芳、合兴苑、穗芳、秋兰、金兰、花苑新村、鸿图苑、大田、春兰、汾水、永安、葵蓬)和2个村委会(茶_、葵蓬)。汾水、永安2个居委会是2001年2月9日成立。
冲口街道:设12个居委会(鹤松、沙涌、墩头、招村、杏花、兄弟园、下市、接龙里、坑口、江兴、华丽园、西坑)和1个村委会(坑口)。
白鹤洞街道:设16个居委会(鹤建里、山顶、鹤洞、东_、金光、金达、金通、金辉、福盛、观鹤一、观鹤二、观鹤三、鹤翔一、鹤翔二、鹤平一、鹤平二)、1个家属委员会(广船西部宿舍管理区)和1个村委会(鹤洞)。观鹤一、观鹤二、观鹤三、鹤翔一、鹤翔二、鹤平一、鹤平二7个居委会是2001年3月30日成立。
东_街道:设10个居委会(东_、西_、康乃馨、松竹坊、东鹏、白鹤沙、花园第一、花园第二、花园第三、花园第四)和2(?3?)个村委会(东_、西_、大花园)。康乃馨、东鹏、花园第一、花园第二、花园第三、花园第四6个居委会是2001年6月11日成立。
海龙街道:设2个居委会(海龙、大和)和3个村委会(增_、海北、龙溪村)。
中南街道:设1个居委会(海南)和2个村委会(海南、海中)。
东沙街道:设3个居委会(环翠、紫翠、紫荆)和3个村委会(东_、沙洛、南_)。
2002年,芳村区辖9个街道(冲口 花地 茶_白鹤洞石围塘东_东沙海龙中南)
2004年,芳村区辖9个街道。
白鹤洞街道:辖 鹤洞、鹤建里、观鹤一、观鹤二、山顶、金光、金达、鹤平、鹤翔9个社区;广船家委会。
冲口街道:辖 鹤松、沙涌、华丽苑、杏花、联合围、兄弟园、聚龙、罗涌、坑口、汇兴10个社区。
花地街道:辖 明心路、陆居路、民治、新隆沙、怡芳苑、小策、大策、中市8个社区。
石围塘街道:辖 山村、山溪、杉栏、如意、南塘、秀水、塞坝口、万盛、桥东、_口、芳雅苑、逸彩、岭南13个社区。
茶_街道:辖 茶_新村、合兴苑、汾水、花苑、永安、芬芳、金兰、葵蓬、红棉、茶_、乐怡居11个社区。
东_街道:辖 芳村花园、芳园、康乃馨、东鹏、东_、西_6个社区。
海龙街道:辖 增_、海北、龙溪3个社区。
东沙街道:辖 金宇、东_、南_、沙洛4个社区。
中南街道:辖 海中、海南2个社区。
领导班子
周亚伟
荔湾区区长 主持区政府全面工作;分管监察、审计、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办公室工作。
王慎初
荔湾区常务副区长 协助区长日常工作;分管区政府办公室、政务管理办公室、体制改革、武装、民兵、人民防空、环境保护、市容环卫、城市管理、城管综合执法、爱卫、法制、出租屋管理、保密工作;联系人大工作。
郭兴荣
荔湾区副区长 分管民政、老龄、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外事、司法、公安、交通防火安全、气象、农业和农村、街道、经济联社工作;联系政协、法院、检察院、统战、侨联、残联工作。
陈玉亮
荔湾区副区长 分管国土和房管、建设和市政、城市规划、水利、三防、园林绿化工作;联系共青团工作。
蓝小环
荔湾区副区长 分管工业、商业、外经贸、交通、酒类专卖、个体私营经济、经济协作、供销社、步行街管理、科技、知识产权、信息化、安全生产工作;联系工商、质监、烟草专卖、工会、工商联、科协、贸促会、供电、供水、邮政、电信工作。
江东
荔湾区副区长(民进) 分管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体育工作;联系文联工作。
刘瑜梅(女)
荔湾区副区长 分管发展和改革、物价、人事、编制、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统计、档案工作;协助区长分管监察、审计工作;协助常务副区长分管体制改革工作;联系税务、金融工作。
邹 璇(女)
荔湾区副区长 分管劳动和社会保障、公费医疗、医疗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地方志工作;联系妇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熊宏辉
区政府党组成员 负责信访、应急管理工作;协助副区长郭兴荣负责公安、交通防火安全、街道、经济联社工作[1]。
2021年3月,荔湾区上榜2021中国放心食品百佳县市榜第50名。
2021年3月,荔湾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第54名。
2021年2月,荔湾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电商竞争力百强榜第8名。
2020年9月,荔湾区上榜2020年中国百强区,名列第97。
2020年9月,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出炉,荔湾区位列第98名。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荔湾区名列第41位。
2015年3月,荔湾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