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公办还是民办 广西中医药大学 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二、广西中医药大学简介
广西中医药大学 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 广西中医药大学 ,也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产学研医紧密结合、对外交流合作优势突出,有仙葫、明秀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10.99亩。设有14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14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地方附属医院11所),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校办制药厂,1所独立学院。有重阳城老年公寓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1025人,外聘教师8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6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385人,有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693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广西终身教授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1人、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广西特聘专家3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2人、广西“桂派中医大师”15人、广西名老中医24人、广西名中医91人,省级创新团队7个。
学校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多人,有本科专业27个,其中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优质特色专业(群)9个、省级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4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4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 个。2015年以来,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中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中药学专业认证,中医学专业认证获得教育部专家组的“完全认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为6年。
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连续8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以中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是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最大的创新共享平台之一。有1个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拥有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1970年开始,赵一教授参与屠呦呦“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工作,在青蒿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韦贵康教授提出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及颈性高血压学说”,邓家刚教授的“化学中药学说”,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以及唐农教授提创的“中医阴阳本体学说”,均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中医“扶阳学派”“八桂学派”“黄氏壮医针灸”“本土学派”等多个学术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
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6项,省部级项目178项,厅局级项目633项。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6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出版科技专著62部,发表科技论文352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7篇;获国家专利授权6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
社会服务优势明显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主战场。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制药厂为依托,学校有36个国药准字号药品、200多种院内制剂、10多种成果转化产品,复方扶芳藤合剂、龙血竭、芒果止咳片已成为 广西中医药大学 制药厂的拳头产品,青蒿素、绞股蓝等系列产品也为广西多个制药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宗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筛选及产品开发研究”及“海水无核珍珠产业化养殖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成果转化投入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医疗卫生技术协作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难题。近年来,学校利用中药药效筛选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两所直属附属医院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等系列技术平台,学校先后为区内外25个省区的100多家医药企业、科研院所或个人提供技术服务,完成了上百个中医药品种的处方论证、毒理试验、药效筛选与评价等研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学校还提供原料检测、中药质量真伪优劣评价,中药农药残留等技术服务,长期与广西各医药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进行质量标准、成分提取、含量测定等方面的合作研究,从而建立起中医药科技服务平台。
仁心智力服务广西新发展。学校积极参与政府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等系列文件,帮助玉林市编制《中国南方药都(玉林)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积极开展壮瑶药质量标准研究和广西中药民族药资源普查,助推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为实现广西医药千亿元产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近5年来,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与200多家基层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在广西基层医院推广适宜新技术,指导、培训基层人员近4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医疗单位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学校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优势,成立“专家博士大型义诊及学术交流服务团”,深入全区50多个县市的社区、农村开展中医药文化、技术、服务“三下乡”活动和义诊活动,使老百姓在身边就获得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大民生工程项目于2016年2月开工建设,2018年10月建成使用后,壮医药等民族医药“简、便、廉、验”的诊疗特色将更加惠及壮乡百姓,学校壮、瑶等民族医药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将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广西重阳老年公寓是广西目前规模最大的、设施最完善的老年公寓,是国家民政部“全国养老社会化示范单位”“全国模范养老机构”和全国“最佳养老机构”。
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几本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在哪里
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哪里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广西中医药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电话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广西中医药大学有几个校区
广西中医药大学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2017年BIM技术应用新闻采访座谈会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自治区住建厅副巡视员莫兰新在座谈会上介绍了广西目前推广使用BIM技术的相关情况。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在施工方面提前了140多天,取得了节约工期、节省成本等多方面的效益。
新闻媒体记者参观采访南宁华润东写字楼项目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近日发布消息,11月22日在buildingSMARTHK(型建香港)主办的第三届国际BIM大奖赛中,广西4项目荣获国际BIM大奖,这是广西BIM技术应用首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
4个获奖项目分别为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项目荣获了“最佳医院项目”大奖,承建方中建八局广西建设有限公司获得了“全球BIM最佳应用企业”大奖,这也是国内首个在该赛事上获得的“最佳医院项目”大奖。广西航洋信和广场项目获得最佳综合体项目BIM应用奖,天誉南宁东盟创客城(Maker Town)获得最佳创客项目应用奖,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第二食堂项目获得最佳高校BIM技术-设计应用奖。
作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重大公益性献礼工程,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是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试点项目和工程总承包(EPC)模式的试点项目。该项目在设计、建设、管理等过程中全程采用了BIM技术,并配备了专业的BIM技术团队及管理人员,将BIM应用融入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设计院设计、工厂加工与现场安装的无缝对接,使项目的成品精确到毫米级。在施工方面提前了140多天,实现了节约工期、成本等多方面的效益。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参赛项目获奖,是该校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术方向教学团队将项目教学法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成果展示。项目内容是以该校筹建的新校区第二食堂作为教学案例,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运用BIM技术,对该项目开展设计和虚拟建造过程管理,参赛的作品达到了图纸与模型的高度统一、各专业领域精确算量、虚拟审图精确度高等多方面的效果,得到评委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通过三维建筑模型,实现工程监理、物业管理、设备管理、数字化加工、工程化管理等功能。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可以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参与方置于同一平台上,共享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利于项目可视化、精细化建造。
据了解,利用创建好的BIM模型提升设计质量,在施工建造过程中能够减少设计错误,获取、分析工程量成本数据,并为施工建造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撑,为项目参建各方提供基于BIM的协同平台,有效提升协同效率。确保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能够按时、保质、安全、高效、节约完成,并且具备责任可追溯性。
为扎实推进BIM技术在广西的广泛应用,目前广西已经建立了工作机制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出台了《广西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BIM技术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及BIM技术应用联盟,明确了BIM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目标,搭建了BIM技术应用推广交流平台,同时还发布了《建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信息模型建模与交付标准》等多项BIM技术标准。
此外,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正在制定《广西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十三五”行动计划(2017—2020年)》(简称“‘十三五’行动计划”),主要目标是实现“BIM+设计、施工与运维”全生命期新建造模式,全面实现工程行业的信息化生产能级,到2020年基本达到国内BIM技术综合应用同步水平。为完成这一工作目标,“十三五”行动计划将分为“试点培育、推广应用和全面应用”三个阶段实施。
本届大赛共有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386家单位参赛。buildingSMART是一个中立化、国际性、独立的服务于BIM全生命周期的非营利组织,由buildingSMART举办的国际BIM大奖赛,旨在公开表彰那些在创新应用BIM技术或用BIM知识解决难题、明智决策、项目管理、提高建设生产力和运营管理方面表现优秀,作出杰出贡献的项目团队或企业,囊括了企业、项目、应用以及学校四大类31个不同的奖项。今年新增学生类奖项,希望借此大赛,激励学生学习BIM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运用BIM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莫曲 潘荣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