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村由聚北、聚南、张官、古刘、宝东、宝西、藏李、绵远、木匠杨、赵东、赵西11个村民小组组成。11个小组都位于人民路西段两侧,西部紧贴西禹高速阎良收费站,东至西航院,北靠西铜铁路,南临航空基地蓝天路。聚宝村原名叫聚合村,后改名叫聚宝村。村两委会设在藏李新村。
近年来,由于航空基地、阎良经济开发区、新型工业园相继征地,该村大部分村民失去土地,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目前村内出现了三种产业格局:一是餐饮商贸业,以餐饮、农资、家电、百货、汽车修理等服务业为主,主要集中在宝东与宝西组公路旁及组内市场里;二是建筑、装潢、清洁及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聚北组、古刘组、木匠杨组,其它几个组也有分布;三是客运和货运,主要集中在张官组。
一、村组概述
(一)聚合村
聚合村村民大部分为山东人的后代。据考证,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前后,其先祖由山东高密、昌邑县逃难到此,因为地处木匠杨村以北,故叫杨北庄。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属临潼县阎良镇第四保,起名聚合村。解放后,归阎良聚合乡管辖,曾为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公社化时属阎良公社,1964年划归谭家公社。1987年8月后随振兴乡划归阎良区管辖至今。现有两个村民小组。
1、聚北组 位于振兴街道办南2公里处的振兴路南段两侧,南临航空基地办公楼,东与古刘组接壤。全组202户, 632人,耕地面积145亩,有个体诊所1家、个体商店4家。本组村民以孙、赵、谭为主,另有姚、李等姓氏。据本村《赵氏家乘》载,赵氏祖居江苏宿迁县,明永乐二年始祖赵作邑迁山东昌邑,其孙赵瓒又迁高密县阚家镇徐睦庄。光绪末年,十六世赵可义等人迁此落居。
2、聚南组聚南组由于航空基地征地,于2006年元月由木匠杨村北(今航空基地航空展览馆北邻)迁到宝西组以西,南靠赵家老村,西和藏李组毗邻,北靠西铜铁路,又称聚宝新村。该组共有155户,575人,村中有个体商店两家。本组以马、范两姓占大部分,其次有姚、张、谭等姓氏。
(二)宝合村
该村位于振兴街道办南1.5公里处,西邻振兴路,南接人民路,北靠西铜铁路,东接开发区皇冠花园,分为宝东和宝西两个村民小组。宝东组现有71户, 282人,耕地面积51亩,另有个体诊所两家、商店3家。该组有曹、周、杨三大姓氏。宝西组现有79户, 306人,耕地面积50亩。另有个体诊所1家、餐馆3家、个体商店15家、汽车修理厂5家。该组姓氏以张姓居多,其次有夏、胡、李等。
宝合村民多数为山东移民后裔,其祖上于清末光绪年间迁此定居,另有几家湖北客籍。最初叫张官庄子。解放前,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三保,起名叫宝和村,解放后归阎良聚合乡,1958年属阎良公社聚合大队,1964年划归谭家公社,1981年属聚宝大队,1984年属聚宝村。1987年随区划调整,属阎良区振兴乡(后改为街道办)聚宝村管辖至今。
(三)古刘组
该组位于阎良经济开发区内,人民路南侧,东靠西航院,西靠聚北组。全组107户, 377人,耕地面积82亩,另有个体商店两家。该组以吕、段两姓居多,另有李、刘、仵等姓氏。
该村为当地一个古老村落,因刘姓建村,得名古刘村,沿用至今。解放前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三保,新中国成立后,归属阎良区三贤乡,1958年属阎良公社,1964年划归谭家公社,1984年归振兴乡聚宝村管辖。1987年8月后随振兴乡划归阎良区管辖至今。
(四)藏李组
该组由于航空基地征地,于2005年5月由现在的航空基地管委会西南1里许(今为基地5、6、7号厂房)迁至赵家老村以北,东与聚南组相连,西临西禹高速公路,北靠西铜铁路。该组大部分是陕西本地人,现有90户, 320人,已无土地可种。现有个体商店3家。该村以李姓为主,另有秋、张等姓氏。
相传,因臧、李二姓建村,故名臧李村(有乾隆年间李氏墓志可证),后衍为藏李,沿用至今。明清时,该村属于临潼县相恭里。解放前,属临潼县阎良镇第四保,新中国成立后,归阎良聚合乡管辖,1958年属阎良公社,1964年划归谭家公社,1984年属振兴乡,1987年8月后随振兴乡划归阎良区管辖。
(五)赵家村
由于西禹高速公路阎良出口用地需要,人民路把村子分为两块,路南为赵家新村,路北为赵家老村。赵家村西靠西禹高速阎良收费站,南临青松路。该村分为东、西两个村民小组。赵家东组现有74户, 266人,无地。该组以张姓居多,另有王、周等姓氏。赵家西组现有41户, 165人,耕地面积46亩,另有个体商店1家。该组以王姓居多,其次有范、尹等姓氏。
本村有山东人、陕西本地人、湖北人等。相传明末赵姓建村,取名“万里方赵家”。清末,山东、湖北灾民迁入后,取名为“赵家村”,沿用至今。解放前,属阎良第五保,新中国成立后,归阎良聚合乡,1958年属阎良公社,1964年划归谭家公社,1984年属振兴乡聚宝村,1987年8月划归阎良区管辖至今。
(六)绵远组
绵远组,又名辽斜王,位于赵家新村南500米处,东临聚北组,南临航空基地蓝天路,西靠新农村。由于阎良新型工业园入驻,企业把该组裹于其中。
该组大部分为陕西本地人,现有53户, 191人,耕地面积22亩,另有个体诊所1家、商店1家。该组姓氏以王姓为主,其次有袁、贾、米等姓氏。
相传,清顺治年间,王姓于此建村,因地处多条斜路交叉处,故名“辽斜王”。1984年更名为绵远村,取绵远长久之意。解放前,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五保,新中国成立后,归阎良聚合乡管辖,1958年属阎良公社,1964年划归谭家公社,1984年属振兴乡(后改为街道办)聚宝村管辖至今。1987年8月后随振兴乡划归阎良区管辖。
(七)木匠杨组
由于航空基地征地需要,该组2003年从现航空基地管委会办公楼处迁到赵家新村以西,形成木匠杨新村。北靠西禹高速阎良收费站,西靠西刘村,南接青松路。 2004年集体转为非农业户口。全组现有85户, 338人,另有个体诊所两家、商店3家。
相传,明代永乐年间,张、谷两姓在此建村,取名“张谷村”。后一杨姓木匠迁入,因木匠活做得有名,久而久之,村名改成了木匠杨村。该组以杨姓为主,另有熊、蔺、王、田、武、刘、周等姓氏。
该组历史较久,原有城墙,进了城门两脚不沾泥,四周有多处庙宇。由于历史变迁,城、庙现已不存。
(八)张官组
该组位于阎良经济开发区内,东靠西飞“沃尔沃”厂,西依“皇冠花园”小区,南临人民路。本组多为陕西本地人,现有71户, 233人,耕地面积167亩。该组以张姓居多,其次有赵、房等姓氏。
因张姓建村,且祖上出过-的,因而得名张官。解放前,隶属于临潼县阎良镇第三保,新中国成立后,归阎良区三贤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时,归阎良公社,1964年划归谭家公社,1984年属振兴乡,1987年8月划归阎良区聚宝村管辖至今。
二、本村人物
武大烈(?~1641) 字海宁,临潼相恭里人。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时授予永宁(在河南)知县。当时有人依仗万安郡王的势力,在县内横行不法,大烈给予严惩。崇祯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641年2月6日),李自成攻下宜阳后,又攻打永宁。大烈当时仍然忠于明朝,对李自成的进攻极力对抗,在都司马有意弃城而逃的情况下,大烈仍固守三日。后狱中有人与义军勾通,里应外合,起义军夜半登城,城遂破,大烈被捉。李自成念同乡之情不打算杀他,而大烈却顽抗不降。在索取县印时,还坚持不交,遂被火烧而死。后自成放其侄扶柩回家埋葬。据考,相恭里在今振兴街道办辖区,该办辖区唯有木匠杨村有武姓,且系老户,该村明清时亦属相恭里管辖,姑且将武大烈等人事迹附记于此,以待来者续考其居里。
武叔玉 武大烈之侄。大烈死后,时叔玉亦在永宁,欲从死,义军以令箭夜送出营。义军走后,叔玉扶大烈灵柩归里,葬大烈于临潼城东。后潜心研读关学图书,年八十卒于古寺中。著有《意园集》。
武怡 相恭里人。雍正元年举人。武怡雍正九年(1731年)任建始县知县,在任十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捐俸修盖草房,以栖行旅。立巡役,拨工食,稽查私盐。从此,奉巫枭贩不敢窜入境内。在任期间编修《建始县志略》。官至刑部云南司主事。
陈爱美 女,祖籍山东益都县,生于1953年,聚宝村宝东组人。1973年高中毕业,1980年5月被陕西电视台录为播音员,198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1985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编辑函授专业,获大专文凭。
先后担任过“陕西新闻”、“爱美戏缘”、“秦之声”等栏目第一主持人。曾是陕西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陕西省慈善协会理事,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副会长。
她主持节目端庄、大方、质朴、平实,特别是主持“秦之声”,稳重成熟而青春勃发,大气融融又谦恭随和,为三秦父老所喜爱。多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新闻播音一等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陕西新闻播音一等奖、陕西电视台首届观众最喜爱的播音主持人等荣誉称号。
芦宗理 生于1951年,宝东组人。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阎良区委办公室主任、阎良区民政局局长、区政协办公室主任。2011年退休。
仵江 聚宝村古刘组人,1969年5月出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先后任团区委副书记、区物资总公司总经理、区经贸委主任、区外经局局长。2003年1月任阎良区政府副区长。2006年10月任区委常委、副区长至今。
三、教育简史
本村有小学一所,为阎良区聚宝小学,位于阎良经济开发区振兴路与人民路十字东南角。本校创建于1937年,最初叫木匠杨小学,地址在木匠杨组原址的东北角“老爷庙”里,以后又叫聚合小学、反修小学。1977年,由村上投资,村民集资,对学校进行了规模较大的修缮和扩建。
上世纪末,由于大部分校舍已成危房,村两委会多方筹资110多万元,于1999年元月建成新校舍。学校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绿化860平方米,操场面积5100平方米,实验室按国家Ⅰ类标准配备,藏书1.51万册,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395人,教师40名。
聚宝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阎良飞行体验馆)、高家民俗大院、秦汉栎阳城遗址、樊家义和遗址、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有阎良相枣、阎良甜瓜、阎良酥梨、小炒泡馍、雪魁相配等特产。
一、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邮编是多少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邮编为350007,该校地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劳光村中店42号,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二、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于2005年5月在原福建医药学校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建校以来,已培养健康产业专门人才3万多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精英骨干,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学校地处福州市区的闽江之畔,现有洪山桥和铜盘2个校区,总占地190多亩;新校区地块占地306亩,位于福州市晋安区五四北,毗邻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北峰和鼓岭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配套设施齐全。
近年来,学校紧密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和福建省补民生短板部署,重点建设健康食品、生物医药、康复养护、医学技术、健康管理五大专业群,在服务我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上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学校建有药学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康复保健系、经营管理系等4个系,开设有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健康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社区康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化妆品经营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食品生物技术、药品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产品检验检疫技术、药品生产技术、食品生物技术、保健品开发与管理、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学、中药学等23个急需紧缺专业,其中现有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专业群,3个省级二元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各类在校生5000多人。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100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第一批入选福建特色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获批2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示范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群;主编了16本食品药品类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主持全国“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和“食品检验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获教育部验收通过;主持教育部专业教学资源库《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建设;担任全国食药行指委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并组织了2项全国食品药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承办了7次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参加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3次,二等奖8次,三等奖19次;参加全国行业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参加国赛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今年实现了国赛团体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258人,其中,专任教师168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共8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21%,“双师型”专任教师53人,占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任教师总数的43.44%。45岁以下专任青年教师12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有102人,占81.60%。学校长期从行业、企事业单位聘请生物、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专业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其中校外兼职、兼课教师88人,客座教授、研究员30人,形成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教学实验实训设施齐全,构建了复合验证型、仿真模拟型、生产及科研型的校内外实验实训体系。拥有保健食品、药物与食品检测、中药鉴定、电化学、微生物发酵等能满足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需求的专业实验室46个;建有药品生产GMP教学实验厂、中药炮制实验厂、中药标本馆、中药百草园、生物制药实训中心(省级财政扶持项目)、医药商店和分布于全省各地的10家省市药检所、武夷山齐云峰自然博物园实训基地以及南武夷药博园生产性实训基地,与170多家生物医药、保健食品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南武夷药博园生产性实训基地已建设成为国家级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福建省首批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1个 、国家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精品专业和示范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3个省级科研平台,并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师徒制试点单位、福建省首批“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和中医药保健服务国家标准研发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制定了全国保健品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主编了10多门教材及专著(国家“十一五”高等学校教材1门),主参编了26门全国医药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和23门校本教材(其中国家级优秀教材3门)。开设有“创新班”“付费式订单班”和企业冠名班,不断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多年名列高职专科前茅。
学校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有福建生物医药产品技术中试与分析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全省高职专科院校中唯一的省级科研平台),福建健康养老、健康食品2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海洋生物制品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平台(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和“健康养老产业福建省高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获批建设福建健康产业研究院、福建生物医药产品分析检测中心、福建生物医药技术中试基地、福建中草药研究所、福建健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等。依托学校技术团队力量,联合省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技术成果转化、健康产品分析检测、健康产品经营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着力打造我省健康产业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公共平台。其中,校企共建食品药品联合检测中心通过福建省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资质认定(CMA)评审,取得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资质,目前取得7大类77个检测项目授权。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福建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及地市级(厅局级)科技项目231项,其中省级项目12项,厅级项目109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成果转化数十项。
学校坚持“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开门办学的广度与深度。与福建工贸学校、福建建筑学校、福建商贸学校等7所中职学校联办“3+2”五年制高职教育;与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等本科高校联办成人本科教育和自考专本衔接班;引入国(境)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与台湾中州科技大学、台湾嘉南药理大学、元培医事科技大学、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学校等6所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师资交流、选送学生赴台学习;加强行业交流,参与发起成立全国医药职业教育联盟,参与制定全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十三五”规划,是省内唯一一家与国家健标委合作单位。建立覆盖全省9个地市的成人教学网点;在全省高校中首家设立红十字现场救护培训中心教学点;面向校内外,大力推进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等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连续10年被评为福建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优秀单位;组建师资团队,推进执业药师考前培训、GSP与GMP认证员培训等,初步构建了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相渗透、中高职和本科直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8年8月,学校隆重召开了党员大会,明确了建设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办学有特色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拟定了“三大目标”“四个突破”“六项任务”和党建“七大要求”的工作部署,为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今后五年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动力。
群雁高飞头雁领。学校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他们正以高超的办学治校能力、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务实的干事创业作风,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全力推进“互联网+健康”(教育、科技、产业、文化)工程建设,朝着建设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办学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砥砺奋进、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