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传媒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山西传媒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xb.arft/jwc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山西传媒学院简介
山西传媒学院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83年,前身是原广播电视部建立的华北广播电视学校,2000年划转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2013年改制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山西传媒学院,是全国第三所公办传媒类普通高校,也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拥有文华校区和东华校区两个校区,主要办学地点(校本部)文华校区位于山西高校新区(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东华校区位于太原市迎泽区五龙口街。学校总占地面积94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与电视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播音主持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融媒技术学院、表演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基础课教学部、继续教育部等3个教学部,图书馆、影视制作中心、信息中心等3个教辅机构。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9400余人。毕业生分布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各地广播电视机构、动漫创意机构、网络与新媒体等相关单位。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多数已成为广播电视传媒领域的业务骨干。
学校是全国八所“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之一,也是山西省委宣传部“部校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省高校“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培育项目、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层次学科平台;建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广播影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戏剧影视学术研究基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品牌设计与传播创研中心”、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赛事制播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一批高水平教学研究和创作平台;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山传文化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建有15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已初步形成以一个以艺术学、文学为主干,艺、文、工、管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为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1331工程”省级特色优势学科;以戏剧与影视学为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设计学、工商管理学为核心学科的文化创意与设计学科群,被认定为山西省高校“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培育项目;开设本科专业21个,其中,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等7个专业为五星级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等2个专业为省级优势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近500人,其中专任教师400余人,有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全国广播影视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双师型”教学名师、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31领军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高水平教师;聘请中国广播电视系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为首席科学家,聘请王铁城、余秋雨、王伟国、白岩松、冯巩、贾樟柯、王乐文、敬一丹、聂建华等近百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兼任教师或客座教授;引进美国、英国、西班牙、韩国等国家的外国专家为客座教授。
学校拥有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中国高校最大的现代化演播中心、国内一流的演播室、剧场、编辑室、导播室、摄影棚、灯光室、录音棚、广播影视认知实验室、高清电视转播车等14大类100余个实训室,设备总值2亿余元。学校现有纸质文献图书、影像资料、电子图书115万册(盘),建有较为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学校始终突出科研创作的重要作用,师生成果作品屡获大奖,硕果累累。学校教师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200余部,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60余项,独立或参与创作影视作品近2000部(集)。教师作为著名导演贾樟柯执导**《山河故人》的主创人员及男二号走上第68届戛纳国际**节,出演了影片《时间去哪儿了》亮相金砖国家峰会;动画片《生存》《青蛙公主》等众多动漫作品,先后在亚洲青年动漫大赛等一系列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师生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黎侯虎”为原型而创作的动画作品《奇奇怪怪》,在腾讯视频上线播出,受到观众好评;师生主创的《杏花雨》《油漆未干》《小草莓的奇幻旅程》等话剧、舞台剧、音乐剧,在全省、全国公演,得到广泛赞誉;以导演的《不容等待》《早安!小树》等影片为代表,学校斩获了中国金鸡百花**节优秀作品奖、韩国光州国际**节“亚洲太平洋青年导演奖”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奖;以**《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青年导演毕赣为标志,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获得社会和行业普遍认可。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北美、欧洲、澳洲、亚洲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近30所高等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陆续向包括美国加州大学、美国纽约**学院、俄罗斯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韩国祥明大学等院校派出访学师生;累计培训来自蒙古、奥什、缅甸、越南、巴拿马、斯里兰卡、格鲁吉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300余名国际广播电视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合作,共建“菁体育视频网站”,先后派出师生参加“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拍摄和全球直播。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创作、社会服务成效明显。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最佳动漫教育机构入围奖”;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山西省模范单位”、“山西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学校将秉承“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内涵发展,夯实本科基础,培育优势学科,对标一流高校,彰显山传特色”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落实“1331工程”任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以昂扬的姿态,向着特色鲜明、行业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传媒学院的目标阔步前行!
山西传媒学院是211吗
山西传媒学院是公办吗
山西传媒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山西传媒学院是一本吗
山西传媒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山西传媒学院教务处电话
山西传媒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山西传媒学院有几个校区
山西传媒学院招生办电话
山西传媒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
一、西南民族大学邮编是多少
西南民族大学的邮编为610041,该校地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是一所由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四川省、成都市共建高校,也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
二、西南民族大学简介砥砺奋进,岁月流金。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染青城峨眉之灵秀,汲工部武侯之神韵,是民族高等教育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颗明珠。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05年,实现国家民委、成都市共建;2015年,实现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西南民族大学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学校继承了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延安民族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润育在共和国初升的晨曦里,凤凰涅槃在改革开放时期,当前正意气风发地奋进在******新征程。2003年,在首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7年,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薪火相传,接力奋斗。学校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在探索中发展,在追求中前行。经几代民大人的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目前,学校含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占地面积近3000亩,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500人。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有52人先后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4人入选天府*,37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6人先后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9人先后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3人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2人分别为四川省“”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8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7人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83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为国家民委首届教学名师,1人为国家民委首届青年教学标兵,35人为学校教学名师。
励精图治,笃行致远。学校设有24个学院;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本科专业85个;有5个一级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有6个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9个双学位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目前,馆藏图书资料98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76亿元,校园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连续七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铸造品牌,彰显特色。学校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项,国家科技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1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2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5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有2个省(部)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研究智库、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学校;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科院、四川省、中国生产力学会先后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生产力科学研究院”等。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多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社科院评为“民族学与文化学”类权威期刊,《民族学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开放办学,多元融合。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近年来,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青海、西藏、重庆等7个省市区在内的21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获四川省对口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密苏里州立大学、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6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选派近1000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6800余人次留学生。学校培育和弘扬,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促进56个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绽放、交相辉映,各民族师生员工情同手足、守望相助,营造了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人文环境。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多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分获全国、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建校以来,一批又一批各族学子从学校踏入社会建功立业。在21万各族各类毕业生中,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改革先锋”——全面从严治党中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永久牌”人才。从康藏雪域到天山南北,从巴蜀大地到天涯海角,以这些优秀校友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民大学子积极践行,用热血和忠诚书写责任担当,用青春和生命回馈祖国和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逐梦前行,再创辉煌。学校以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把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学校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着力实施“三大战略、八个全面”的建设任务,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育人质量,为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