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肥东县中部偏西南,东与石塘镇相连,东南与巢湖市居巢区接壤,西与合肥市瑶海区交界,南与撮镇镇、桥头集镇毗连,北与众兴乡、牌坊回族满族乡、梁园镇相邻。店埠地名源于商贾贸易。
店埠,见诸史料已近900年。据说,东周列国时,有唐、杨两姓数十户人家,名唐杨村,其中有开店经营者,故称“店铺”,随着人口增多,商业发展,逐渐形成商埠,后又改“铺”为“埠”,演变成“店埠”而沿袭至今。《天下名胜记》中云“弘治水,店埠民修桥,掘得石碣长三尺,上镌‘慎县界’三字”。“慎县”即现在肥东县,1500多年前的刘宋初年,店埠为“慎县”边域,设置界碑,可见店埠历史之悠久。
至于“店埠”是如何改“铺”为“埠”的,查阅《肥东县志》可知:相传三国时期,有一次,东吴孙权率兵攻合肥,曹操获悉,派兵驰援。当他们人不卸甲、马不停蹄地赶到店埠这个地方时,将士们已累得筋疲力竭,口干舌苦了。曹操见状,遂命令就地休息,找水源解渴。可是,这个地方既没有水塘,也没有井。据此,曹操就亲自带几名谋士前往察看地形。看后,曹操即选择南、北两处低洼地,急令士兵快速挖井。果不出所料,士兵奋力仅挖了一丈多深,井水便如泉似浪地在井内涌流回旋。南头土色红,便命名为“红砂井”;北头土色黑,便叫“黑砂井”。将士们喝上了清凉的井水,纷纷赞扬曹丞相智力过人。当曹操看到走过来几位百姓时,遂问他们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百姓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个地方还没有起过正规名字。曹操听后,笑着说:“我们在这里歇歇脚,就叫垫步吧。”后来曹操的儿子曹植,看这个地方虽小,倒有唐、杨几家开店,就把“垫步”改为“店埠”二字。“店埠”的名字遂流传至今。
南宋时店埠已成军家争夺之地,宋金曾大战于店埠,宋将杨沂中等曾在店埠击败金兀术,明代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曾占店埠、攻合肥。清代太平军亦曾自巢湖边的施口登岸北进攻店埠。连接城区东西两部的店埠河上的通济桥,为明嘉靖年间所建。清《续修庐州府志》载重修店埠石桥碑文云:“庐州府之东四十里有市曰店埠”。古店埠街区有“三庵”(华严庵、地藏庵、白衣庵)、“七庙”(东岳庙、南岳庙、龙王庙、娘娘庙、关帝庙、百神庙、胡公庙)、“一寺”(包城寺)以及宋家花园、李家花园等。明清时期,店埠为合肥东乡商业重镇,尤以米市著称。
民国初期市面仍较兴盛。抗日战争时期,要战火蹂躏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渐趋衰落,解放初只有“T”字形小街两条,总长不到1公里,房屋破旧,街道狭窄,青石路面坎坷不平,人口2000余,仅有40多家小手工业、作坊和店铺,市面萧条。
解放后,店埠镇逐渐走向了繁荣。1949年前,店埠为合肥县东一政区店埠镇的治所。1949年2月,成立店埠乡。3月肥东县人民政府从梁园迁至店埠。1950年8月,店埠乡改置为店埠镇。1958年,政社合一,成立店埠人民公社。1965年恢复店埠镇建制。文化大革命时期店埠镇曾一度更名为东方红镇。1985年店埠乡并入店埠镇。 1992年定光乡并入店埠镇。
肥东县品牌服装仓库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店埠镇。根据查询百度地图得知,肥东县品牌服装仓库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店埠镇老街工会巷图书馆恢复楼。品牌服装仓库帮助服装品牌实现库存管理的数字化,并提供定制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为服装品牌节省运营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