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关位于四川省名山县名山区,隶属四川省雅安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地理位置:北纬29° 58′~ 30° 16′,东经103° 02′~ 103° 23′,面积614.2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7.87万,常住人口26.9万,辖9镇11乡。东距成都90公里,西距雅安13公里)。
百丈关是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下辖的一个镇。百丈关三面环山,东面是平坦的成都平原,川西山地过渡带,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四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有“谁胜百岗,谁胜成都无疑”的说法。
八十四年前,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在百丈关决一死战。战斗规模之大,参战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战斗之惨烈,堪称红军长征史上的一次大战役,仅次于血战湘江。
仔细查看四川省地图,我们发现有两个关于百丈关战役的纪念地。位于雅安市雨城区蒙顶山镇蒙顶山景区,有一座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又称蒙顶山红军纪念馆。纪念馆成立于1985年,位于蒙顶山皇家茶园上。原为蒙顶山天竺园旧址,是红军百丈关战役指挥部。
另一个在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竹坝村2组。有红军百丈关战役烈士纪念园,有红军百丈关战役烈士纪念碑,是百丈关战役遗址。
两座纪念馆相距35公里,不远也不近。由于某种原因,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和纪念园没有建在同一个地方。因为蒙顶山景区还是要收门票,所以我们去了百丈镇竹坝村的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园,那里是免费的。
进入百丈关的地理范围,大量郁郁葱葱的茶园遍布山野,这些茶园就是当年百丈关战役的遗址。被誉为世界茶源和中国茶都。据史料记载,在西汉的甘露时期(公元前53-50年),就有先民开始在蒙顶山上种植茶叶,蒙顶山成为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人制茶的地方。在《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蒙”的词条中,特别注明“[蒙山茶]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山的茶叶”。蒙古山茶不仅以其高品味而闻名,而且为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因此受到历代学者和作家的高度赞扬。
曾经的战场,如今的茶园。
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公园建在百丈镇朱坝村东头的最高处。在高台上,环顾四周,没有当年战斗的痕迹。你眼前能看到的是青山和茶园的景色。塔中央矗立着向倩元帅题写的红军百丈关战役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后面是新建的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纪念馆还没建好,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然而,大厅的前台阶仍然很粗糙,里面的展览没有完成。我们在纪念馆走了一圈,没有发现有工人在工作。似乎我们已经停止工作很久了。
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
关于百丈关之战,我们还得从张与党中央的分裂说起。
1935年9月初,张坚持南下,与中央分道扬镳后,中共中央在北上途中多次致电张,命令其改变南下政策,但张坚持自己的错误。9月下旬,张率红一方面军所属红四军、红五军、红三十二军共8万余人南下,计划向人口密集、粮食较多的天全、芦山、雅安等地转移。即从川西北向东南,向川西平原的富庶盆地推进。所以,当时红四方面军有个口号,叫“去天全芦山吃米!”。
鉴于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和在北方的领导同志多次打电报,告诉张南下前途不好,南下要碰壁,要顾全大局,贯彻中央北上的决定。但是,张对始终置之不理,无视党中央的一再命令和耐心。他在进行一系列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的同时,加紧部署南进作战计划。
从今天的角度看,张的计划也是惊人的。为什么?因为红四方面军纵然强大,也比不上与之作战的川军。川军是中国军阀史上一支非常特殊的地方武装,总兵力占当时国民党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四川的头号军阀是刘翔。他来自川西平原大邑县安仁镇。上世纪20-30年代初,一个刘氏家族奇迹般地从这里崛起,最终成为统治川康两省的富豪家族。刘家最显赫最有权势的人是刘向。
看看那些四川兵,他们看起来就像一个又穷又恶的流氓。他们骨瘦如柴,歪戴着军帽,衣领敞开,常年穿着草鞋,个子不高,一开口就骂人。事实上,它们不可小觑。他们从小就很努力,背上很重的担子也能跑很长的距离。他们敢为了几个银元跟你拼命。他们从辛亥革命开始就打个不停,枪法很准。他们的战场经验绝不是闲辈。一旦他们有了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指挥,他们可以与当时的任何中国军队相抗衡。
红军百丈关战斗烈士纪念碑
但是,张并不惧怕刘翔。他和自己的川军打过几次仗,几乎从未吃过败仗。红四方面军1932年从鄂豫皖根据地撤退到川西北后,短短两年多时间,队伍从两万多人发展到八万人,在刘湘的地盘上,建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有意思的是,刘翔也没有关注红军。他把红军当“土匪”,不重视兵力部署。双方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低估了对方的实力。
10月7日,张下达南下作战命令——《绥(京)冲(华)丹(巴)毛(公)战役计划》,全军分两路,由红四方面军总司令率左纵队沿大金川东岸南下;副司令员王树声率右纵队,沿大金川西岸南下。
单冲毛公之战持续了十多天。在不利的地形下,这支两次穿越草原的疲惫大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夜袭、偷渡和长途穿插,打了一场漂亮的山地战。连克旦巴、毛公两个县城及周边绥靖、崇化、大围等地,击溃川军、刘六个旅,歼敌三千余人。
10月20日,张以“军委主席”名义下达《天(全)路(山)明(山)雅(安)琼(义)达(义)作战计划》,命令红四方面军继续向山区追击。此时,北方中央红军已到达吴起,与陕北红军会师。
百丈镇
10月24日,红四方面军主力越过白雪皑皑的金笳山脉,越过原始森林,向宝兴、天全、芦山之敌发起进攻。由于红军官兵的英勇奋战,十天之内,红军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毛公河以南的川康边广大地区,歼敌五千余人,击落敌机一架,夺取了宝兴灵关镇敌人后勤基地一个,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粮食。部队长期干旱,多雨补给。
刘向被红军南下的速度和攻城拔寨的决心打了个措手不及。随后,红四方面军决定进攻名山和邛崃,将胜利推进到东西川西平原,造成了直扫成都的局面。张喜出望外,“蜀山吃米,天全”的口号变成了“成都吃米!”。
这时候,刘翔坐不住了。刘向本来是不愿意让蒋介石的中央军入川的,但现在红军不仅把中央军带进了四川,而且拿下了四川,还要拿下最富的川西坝子,说不定连大邑刘氏老窝都保不住了。他以为这一仗打输了,不仅红军占领了他的地盘,蒋介石也会大张旗鼓地控制四川。这已经不是权衡利弊的问题,而是生死攸关的问题。他别无选择,只能战斗到死。
刘翔很快做了安排。他在红军进攻的名山和邛崃线集结了川军80多个团,共计20多万兵力。与此同时,在蒋介石的指挥下,中央军薛岳部的六个师也集结到南线的雅安、天全县,准备作战。
一场大战拉开序幕,双方争夺的焦点聚集在百丈关。川军无论如何不能让红军过百丈关。于是,发生了红军作战史上非常惨烈的百丈关战役。
11月19日,川军十几个旅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向红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刘翔亲自坐镇指挥,下了死命令:不迈出第一步,就地枪毙!过去一棍子打死,绝望逃跑的川军,一下子变成了“硬骨头”。红军官兵连续作战,忍受极度疲劳,在山头、壕沟、树林里与优势敌人浴血奋战。有些士兵在子弹用完时与敌人搏斗;有的战士胳膊断了,就用牙响手榴弹,和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敌我双方伤亡惨重,倒下的尸体密密麻麻地横在沟渠和壕沟中。
来自空中的打击对红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他们头上都戴着伪装的树枝,敌机飞进来时不得不分散隐蔽。往往这时候川军冲上来,弹药不足的红军就要拿着白刃跟川军拼了。双方反复冲杀,战线犬牙交错。每一个山包,每一条战壕都回荡着枪炮声和战斗声。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司令的许在《历史回顾》中回忆说:“一批批敌机在上空盘旋,狂轰滥炸。敌军一个营一个团地向我们的阵地发起猛攻。从黑竹关到百丈十几里的前线,到处都是战火和血腥的阴影。是爆炸声、枪声、喊叫声,是敌我你死我活的搏斗。”
百丈场东桥头的战况非常激烈,桥头两边都是密集的碉堡。碉堡双方展开激烈的攻防战,随后转为巷战。时任红十师师长的陈锡联撸起袖子,拿起大刀,带着队伍拼死一战,向敌后发起反攻。在红军的有力反击下,敌人纷纷退到桥头。川军首领谢军见此情景,持刀直挺挺地站在桥头,大喊不许后退,最后干脆躺在桥上。此时天色已晚,双方无力再战,形成百丈场对峙。
雅安市夜景
百丈关战了七天七夜。虽然歼敌一万五千余人,但红军伤亡近万人。由于敌我悬殊,红军主力严重受挫,被迫于11月21日撤出百丈关。
可以说,百丈、百丈决战,既是红四方面军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也是张错误的南方政策碰壁的主要标志。也就是说,张南下四川盆地的计划被川军的猛烈阻击所挫败,从而第二次翻越山脉,撤退到冰雪覆盖的甘孜藏区。川西隆冬时节,雪连绵不绝,异常寒冷。由于当地不产棉花,红军官兵用棕榈做衣服,很多战士在雪地里被冻死。部队里派去筹粮打野牦牛没饭吃的士兵,不仅收获甚微,还得了雪盲症。再加上伤病的增加,造成了大量的减员。寒冷和饥饿威胁着数万红军的生命。这支红军主力南下时已从8万人锐减到4万多人。
实践证明,张的南向政策是错误的,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
为什么肾病患者血透后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是正常的吗?有办法避免?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
名山县素有“仙茶故乡”美誉的名山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幅员面积614.27平方公里,人口25.85万,辖9镇11乡。东距成都90公里,西临雅安13公里。古代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驿站,今天是川藏国际旅游线的起点。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 赋,蒙顶茶闻名遐迩。白居易称:"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文同 赞:"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更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千百年来被广为传颂。
名山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四季宜耕,植被茂然。年均降雨1500毫米,225个雨日,夜雨占80%;森林覆盖率32%。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白燕、亮虾、枯叶蝶、竹荪、千佛菌等名贵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制定了保护环境、生态强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退耕还林、生态农业、绿色产业,让名山成为“天然氧吧”、“绿色世界”,建成景色优美、环境宜人的“成都后花园”。
名山农业,粮油富足,茶果丰登。猪、牛、羊、鸡、鸭、鹅、鱼、兔、蚕等传统养殖业兴旺,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正在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年出栏生猪26.5万头。是四川省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也是四川省水禽养殖基地、粮油生产重点县、发展草食畜禽试点县和国家科委重点联系县。名山农副产品开发潜力巨大,条件优越。
名山天宝物华,蕴藏多种矿产。芒硝储量1600多亿吨,为西南地区特大型矿床,品位高、埋藏浅。具有相当开采价值的还有:沙金、石膏、石灰石、膨润土、页岩、腐植酸等。名山工业已初步形成食品、化工、机械、建材、造纸、印刷、饲料、轻纺等的产业格局,门类较为齐全。
今天,名山仍然是川藏、川滇公路的必经之路。成雅高速公路和国道318线并行贯穿全境,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捷。县境内共有水电站19处,农村电网改造后电力明显改善。1998年天然气进入名山,川藏线上独家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正式投入使用,能源方便可靠。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4万门,移动通讯网、无线寻呼网,互联网、光纤通讯已经开通。
山属盆周丘陵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蒙顶山、莲花山、总岗山三山环列,地形地貌以台状丘陵和浅丘平坝为主,最高点1456米(蒙顶山上清峰),最低点548米(红岩乡青龙村骆河扁)。其中海拔650米以下的浅丘平坝占总面积的22.1%,丘陵台地占61.2%,海拔800米以上的低山占16.7%。
自然条件
名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5.4℃,最高气温35.2℃;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年均无霜期298天;年均日照1018小时;年均相对湿度82%。
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全县建设用地106851.8亩,农用地780585.5亩,未利用地13664亩。城镇规划区土地面积29678亩,可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16365亩。土壤类型分5个土类、9个亚类、18个土属、47个土种、139个变种,酸性和微酸性土壤占耕地面积的64%,光热条件好,土壤肥力强,相对成片集中,有48.8万亩宜于种茶。
农产品资源得天独厚。名山素有雅安"粮仓"之称,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盛产茶叶、生猪、家禽、蚕丝等主要农产品,为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县、动物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县。现有茶叶、食用油、分割肉等无公害农产品37个。
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境内矿产以沉积矿藏为主,有芒硝、天然气、沙金、石膏、石灰石、澎润土、页岩、泥炭等。其中芒硝远景储量达1616亿吨,为西南地区特大型矿藏,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现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达100亿立方米,石灰岩储量约5亿吨,泥炭储量丰富。
生态环境优越,动植物种类繁多。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有“绿色世界”、“天然氧吧”、“生态乐园”之称,自然环境适宜多种动植物生息繁殖。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2%。陆上野生动物包括豹、豺、狼、野猪等14种兽类和布谷、黄莺、杜鹃等40余种鸟类;水生野生动物包括鲤鱼、鲢鱼、桃花鱼等16种鱼类。树种有松科、杉科、柏科、银杏科等45个科,竹类资源丰富。珍稀生物有古茶树、千年银杏、珙桐、千佛菌、兰花、白燕等10余种。
水资源利用率高。河流多源于县境,分属青衣江、岷江水系,名山河、延镇河、临溪河、朱场河、两合水为主要河流,流域总面积705平方公里。全县水资源总量67680万立方米,人均占有2724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2724立方米;水资源利用量10240万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3.15%,占可利用水量的30.2%。水能理论蕴藏量33560千瓦,可开发量21080千瓦,目前已开发19173千瓦,占可开发量的91%。现有各类水利工程963处,其中:玉溪河水利工程支渠4条、分支渠5条、斗渠140条,小型水库24座,山平塘585口,蓄水量3598.8万立方米,电力提灌站205处、231台,控制灌面17.16万亩,有效灌面15.5万亩,保证灌面11.8万亩,海拔800米以下的农田能自流灌溉。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0处,日生产能力5650吨,可解决4.3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交通通讯
交通运输
解放初期,县境内只有一条39公里的泥结碎石路,崎岖狭窄,晴通雨阻,物资运输基本靠人背畜驮。“九五”以来,名山交通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得以缓解:高速、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县乡公路交通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了以成雅高速公路、国道318线为骨架,国道、省道、县道,连接各乡、辐射各村的现代公路网络。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869公里,其中:成雅高速公路33公里,国道318线过境公路35公里,红星高速公路出入口与国道318线的连接线4.4公里,县道127公里,乡道100公里,专用公路20公里,基宽大于4.5米的村道228公里,基宽小于4.5米、大于3.5米的村道323公里。不仅20个乡镇通水泥路,152个村通汽车,还有出入境公路10余条。2003年,全县货物周转量达5542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545万公里。
邮政通讯
名山邮政肇始于元代设置专门传递官府文书的“急递铺”,后改名“通远铺”、“邮驿站”。解放后,邮政传递事业脱胎换骨,函件、包裹、汇总、储蓄、投递、集邮、报刊发行等业务与日俱增。电话通信从1952年装设2部2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开始,到1990年代数字程控电话开通后,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移动GPRS无线分组技术的应用和电信光缆城域网的建成,为该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快捷的信息通道。2003年,全县电信通讯光缆总长度达144蕊公里,县城通讯管道16孔公里,程控交换机容量达3.2万门,分别有26个移动基站和21个电信接融网点,互联网络注册户935户,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20122户。电信、移动网络覆盖全县20个乡镇,有187个村通电话。城乡移动用户2.3万户,电信用户2.3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2万多户,无线市话用户0.4万多户。
特色文化
茶文化
高雅的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蒙山茶文化堪称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据史料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50年),县人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始种茶,蒙顶山由此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在“蒙”字的词条中专门注有“〖蒙山茶〗四川名山县蒙山出产的茶叶”。蒙山茶由药品、饮品、贡品到商品,历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缘自于本身的优异品质。茶的利用始作药料。《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舆地纪胜》中记述了蒙山一僧人久病不愈,服蒙山仙家雷鸣茶去宿疾的故事。据考证,茶开始作为饮品,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西汉末年起,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唐天宝元年(742年),蒙顶名茶因其品质优异,工艺精湛,被列为贡品,文宗开成五年(840),蒙顶名茶便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日本友人。自唐至清,蒙顶名茶年年入贡,1200余年从无间断。蒙顶名茶成为商品后,唐天宝年间价格昂贵。宣宗时,杨烨撰《善夫经手录》记有"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宋时,因连年用兵,所需战马,多用茶换取。蒙山茶作为一个响亮的品牌,成为“不得他用,定为永法”的易马专用茶。位于百丈湖之西3公里处、国道318线旁的"茶马司",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2),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专司茶马互市事宜的官办机构遗址。蒙山茶不仅味高名重,而且为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因此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赞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千古流唱;白居易“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比拟吟咏;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中“若教陆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由衷慨叹;宋朝文同“蜀地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品茶心得,更是赋予了蒙山茶无与伦比的茶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春,0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主席在品尝到蒙顶名茶后说:“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昔日皇室茶,今入寻常百姓家。
佛教文化
蒙顶山自古与蜀中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其原因是蒙顶山历代高僧辈出,享誉禅林。名山历史上曾有72寺、院,其中蒙顶山占了一半,佛教文化历史渊源深厚。三国时期,天竺僧人空定大师沿南丝路来华,结茅于蒙山,时称"梵人之茅",因访道求法者众,佛法大兴,遂成梵刹,名曰“大梵音院”。时移势易,岁月沧桑,蒙山佛寺从“大梵音院”到“龙泉院”、“蒙龙院”、再到“永兴寺”,虽几经兴衰更迭,蒙山佛法却一脉相传,生生不息,广行禅门宗风,致力于弘扬光大蒙山佛教文化。唐时,恰逢蒙山茶入贡皇室,蒙山僧众研习茶艺,“禅茶并举”,始开蒙山禅茶文化之先河。北宋时,西域僧人甘露法师(或称不动法师)住持蒙山,广集大量显宗经典和密宗瑜伽诸部,辑成《蒙山施食仪》和《大忏悔文》,作为佛门晚课的必诵仪规,相传至今。依据《仪规》举行法事,施食普济众生,免除饥渴之苦的宗教仪式,被称为放蒙山,亦称放焰口、做佛事、施供养。随着《蒙山施食仪》和《大忏悔文》的广泛流传,蒙山佛教文化远播海内外,名扬千界,欧美、日本、东南亚及港台地区,依教奉信者甚笃。而今,蒙山红宇古刹,香火鼎盛,永兴寺、千佛寺、天盖寺等寺院禅门宗风犹存,每年前来参拜的信徒和海外居士众多。
祭祀文化
《尚书·禹贡》记载:“蔡蒙旅平,和夷_绩”。宋代学者朱熹注释:“蔡蒙”二山名。蒙山地志蜀郡青衣县,今雅州名山县也。旅平者,治功毕而旅祭。意思是夏禹平定蔡山、蒙山一带水患,登蒙山祭天,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庆治水功成。由此留下了深厚的祭祀文化。名山旧时风行的祀孔、祀关岳、祀社稷坛、祀先农坛等礼俗,后来的"皇茶祭天祀祖"即为夏禹祭天的演变和延伸。故史籍记载:"蒙山之名始于禹贡",蒙山亦称"禹贡蒙山"、"圣山"。如今,蒙顶山上尚存夏禹登蒙山祭天的天梯古道、禹王宫和大禹像。
红军文化
1935年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进至名山。16日-21日,由-、王树声、王维舟、-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的红四方面军6个师、17个团、共2万余人的兵力,在百丈关一带与-刘湘部队展开激战,歼敌1.5万余人。后因敌我力量悬殊,红四方面军一部进驻蒙顶山、莲花山一带,挖战壕、筑工事,扼险防守。红军在名山战斗期间,刷写、雕刻大量宣传标语,播撒反剥削、反压迫、反蒋抗日的革命斗争火种;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建立苏维埃政权;积极动员青年男女加入红军, 57名名山籍红军战士在其后长征的历次战斗中牺牲。红军驻扎期间留下的石刻标语、战壕遗迹至今尚存,红军纪念馆陈列的红军遗物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辞,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蒙山红军文化是后人凭吊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题材。红军精神,成为名山精神文化的光辉一页。
旅游资源
蒙顶山以夏禹治水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以入贡“仙茶”久负盛名而列诸经史, 其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茶史茶文化更令游人赞不绝口, 仰慕向往,名山县亦因蒙顶而得名。境内的百丈湖,位于川藏公路113公里右侧,水面3000余亩,常年蓄水2000万立方米。 名山是茶的故乡,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蒙山种茶历史始于西汉。蒙顶名茶唐始入贡,绵延至清,一千二百余年无间断。建国以后,蒙顶名茶被正式列为国家礼茶,名山茶叶伴随“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名句蜚声古今,天下流传。全县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干茶产量4000多吨,其中名优茶700多吨,是国家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名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可供开发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名胜70多处,山、湖、峡、林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境内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蒙山与百丈湖。蒙山以夏禹治水踪迹所至而名列经史,因蒙顶仙茶自唐入贡而久负盛名,山川秀色与仙茶盛誉相得益彰。与蒙山相邻的十里烟波百丈湖,水碧如蓝,山岛坐落其间,湖边绿树成荫,山光水色,淡雅宁静,冬春野鸭嬉水,夏秋白鸥翔集,堪称川藏线上的水上乐园。还有清漪湖、双龙峡、黑竹森林公园各具特色,令人流连忘返。
2021年1月21日,名山区上榜2020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2020年8月18日,名山区入列为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2020年6月,名山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四方面军))。
2016年2月16日,名山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探寻“复肾四联”综合疗法对50岁以下肾病患者治疗的疗效
对本院自2005年3月16日至2005年4月16日,采用 “复肾四联”综合疗法对20例50岁以下肾病患者
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用 “复肾四联”综合疗法对20例50岁以下肾病患者进行治疗,20例患者在十五天时间病情得到有
效控制,成功率为94.13%,12例出院时尿蛋白转(-),肌酐降为(30-130),占52.95%,6例尿蛋白
降为(+),占29.47%,12例出院时尿潜血转(-)58.82%,6例尿潜血降为(+)35.29%,2例无明显
效果。
“复肾四联”综合疗法治疗50岁以下患者肾病有明显疗效,有效率为94.13%。
“复肾四联”综合疗法50岁以下患者尿蛋白 尿潜血肌酐
在50岁以下患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复肾四联”综合疗法的治疗显而易见,事实证明,
“复肾四联”综合疗法是一种安全快速的高科技治疗方法。它治病于本,无创伤性的治疗特点可以大大
降低患者对就医的恐惧性,减轻了就医难度,增强了患者本人及家长的治愈信心。现根据我院2005年
3月16日至2005年4月16日入住我院50岁以下的肾病患者疗效作如下归纳: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5年3月16日至2005年4月16日我院对20例肾病患者用 “复肾四联”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其中男
性9例,占47.06%,女性11例,占52.94%,肾病综合征患者5例,过敏紫癜性肾炎患者3例,肾盂与输尿
管狭窄患者1例,肾积水患者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例, 尿毒症患者8例。
“复肾四联”综合疗法是与世界先进的基因技术接轨,升华了我国古老中医的经络学理论,针对病
因,直达病灶从根本上扭转机体的病变状态。
它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给药途径,采用口服,灌肠,穴位渗入综合治疗, 让中药的有效成份充分溢
出,从而提高了中药的穿透性,通过肠道,皮肤,进而通过腰背部的经络系统直接导入病灶,与肾脏上
的免疫复合物相结合,改变其价键结构,从而净化机体内环境。
而且,在“复肾四联”综合疗法的引导下,进入体内的药效成分可溶性高、病变组织亲合力强、作
用持久,药物浓度自然大幅增高,其清除病变组织也更为彻底。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服药产生
的副作用(刺激胃易引起恶心、呕吐不爱吃饭)也得到了极大程度减轻,使患者的精神、情绪得到放松,
进而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治疗效果更加乐观。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中,肾病综合征患者5例,占52.94%,过敏紫癜性肾炎患者3例,占17.65%,肾盂与
输尿管狭窄患者1例,占5.88%,肾积水患者2例,占11.76%,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例,占5.88%,尿毒
症患者8例,占5.88%。18例患者在十五天时间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成功率为94.13%,12例出院时尿蛋
白转(-),肌酐降为(30-130),占52.95%,6例尿蛋白降为(+),占29.47%,12例出院时尿潜血转
(-)58.82%,6例尿潜血降为(+)35.29%, 2例无明显效果。
病例一:
患者:方丽,女, 12岁,北京市来广营西路,邮编:100012。 诊断:肾病综合征 ,主因:全身
高度水肿一年余,入院前患儿静点抗生素治疗感染已三月余,效果不理想,其母自诉只要药物一停,患
儿会出现高烧,三个月来患儿哭闹不止,睡眠差,饮食差,小便量少,尿中泡沫较多,已出现激素的副
作用。 查体:眼睑水肿,心肺未见异常,腹部高度隆起,双下肢重度指凹性水肿。化验结果示:24小
时尿蛋白定量为10.4g,总蛋白42g/L,白蛋白25g/L。入院后给予“复肾四联”综合疗法7天后水肿彻
底消退,饮食较以前明显好转,哭闹现象减轻。住院35天后,患者即出院。出院一月回访时,其母亲诉
说患儿状况良好,且已上学。
病例二:
患者:林杰,男, 16岁,汉族,安徽省池州人,邮编:247000。诊断:肾盂与输尿管狭窄 ,主
因间断发热1月余。患者缘于2004年4月初,无意中发现腹部肿物,于某省院检查:确诊为肾盂与输尿管
狭窄。B超示:输尿管扩张为2cm2。大夫建议手术,但手术风险较大,会影响孩子的肾脏功能,故家属
拒绝手术治疗,后来我院进行“复肾四联”综合疗法。 入院时情况:精神差、贫血貌,T38℃、
R18次/分、B超示:双肾重度积水、WBC11.3×109/L,下腹部有包块,双肺呼吸音粗,治疗约10天后,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双肺呼吸音变清,精神日佳,治疗20天时,复查B超:输尿管扩张为1.5cm,治疗
30天时,B超示:输尿管扩张为0.6cm。现仍在继续治疗中,继续治疗3个月,B超示:输尿管扩张已正常
病例三:
患者:胡晓梅,女,39岁,汉族,广东省广州市仁寿大街,邮编:510140。 诊断:右肾重度积水
, 主因右腰部疼痛不适半月余而入院。患者缘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部疼痛不适,2天后疼痛
加重,食欲开始减退,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布洛芬胶囊 0.3克口服”,疼痛无好转。患者服5天后,
症状略有加重,于省CT中心做CT示:右肾重度积水。经治疗效果不明显,在报纸上得知我院独特疗法,
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以“右肾重度积水”收入院。 入院化验:血肌酐
220.01umol/L,尿素氮15.2mmol/L,24小时尿量约800mL,查体:心肺未见异常,右侧腹可触及肿物
,右肾区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根据病史及化验检查:初步诊断为“右肾重度积水”。 应用“复肾
四联”综合疗法治疗5天后,全身不适症状减轻,食欲增加,腰部不适消失,治疗15天后,全身症状改
善。 CT示:右肾内积水减少50%,回家继续治疗一疗程,积水全部吸收。现查肌酐100.01umol/L,尿
素氮5.23mmol/L,随访现身体已基本恢复正常。
病例四:
患者:黄秀倩,女, 12岁,汉族,学生,四川省名山县,邮编:625101。 诊断:急性肾小球肾
炎。主因眼睑间断浮肿5个月于2004年9月16日第一次收入院,入院时查尿常规:潜血(++),蛋白(
+),红细胞25-30/HP,颗粒管型1-2/HP,血常规粒细胞比率75%,白细胞9.7×109/L,甘油三脂
.75mmol/L,总胆固醇8.23mmol/L,尿蛋白定量0.451g/24小时,眼睑浮肿,每日感冒后加重,查体双
下肢轻度浮肿,眼睑浮肿,咽部充血、扁桃体轻度肿大,咳嗽咳白痰,双肺呼吸音粗,余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后完善各项生化检查,运用“复肾四联”综合疗法修复肾脏及对症治疗15天后,病情明显好转
,尿蛋白阴性,潜血阴性,红细胞2-3/HP,颗粒管型0-1/HP,血常规粒细胞比率56%,白细胞
5.6×109/L,尿蛋白定量0.105g/24小时,眼睑、双下肢无浮肿,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大,无咳嗽无
咳痰,双肺呼吸音清,病情好转,症状消失,继续治疗5个月,经查各项正常。
病例五
患者:王世爱,女,48岁,汉族,山西省阳高县,邮编:038100。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
症期,主因间断双下肢水肿2年,伴恶心、呕吐,夜间不能平卧4天而于2004-3-15入院。缘于2003年怀
孕时,无原因发现双肢水肿,时有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到当地医院治疗查BP 200/110mmHg,尿常
规示:蛋白(+++),诊断为妊高症,给予对症处理及终止妊娠,血压控制不理想,最高时血压为
220/140mmHg,尿蛋白(+++),血肌酐 600umol/L,急行3次血透后,效果不佳。又遇感冒,复查血
肌酐1077.9umol/L,尿素氮 84.6mmol/L,尿酸501umol/L,B超示:左心增大。恶心、呕吐、胸闷、
气短、夜间不能平卧,尿量减少而慕名来我院,门诊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收入院,入院后
给予“复肾四联”综合疗法,以及纠正心衰、抗感染、降压等对症处理,31天后,复查血肌酐
556.9umol/L,尿素氮 22.6mmol/L,60天出院后患者精神、饮食可,无胸闷、气短,24小时尿量约
1200ml,BP 130/80mmHg,血肌酐 335.6umol/L,尿素氮 12.7mmol/L,尿酸 306umol/L。回家继续
中药治疗4个月后停药,肾功能化验正常。 日常生活均能料理,用王世爱的话说就是“石家庄现代中医
血液肾病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
肾病,一直以来是困扰医学界的一个难题,它的发病几乎没有年龄限制,但是自“复肾四联”综合
疗法应用于肾病治疗上以来,在中医中药治疗的范畴上有了新的突破。
中医云:“肾为先天之本”。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肾脏病的治疗与调理,也正因为如此,作为肾病患
者更应该注意其治疗,因为一不小心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现在对肾病的治疗上普遍采用
的是激素控制,血液透析,以及手术治疗。 对他们来说激素的应用有一个很难把握的“度”,血液透
析不是长久之计,至于外科手术治疗,由于很容易造成肾功能的损害,为今后的生活埋下隐患,很是让
一些患者望而却步。所以其治疗方面, 变成一个烫手的山芋。
此时,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医药治疗领域。中药有治病于本的特点,他们重视对病机凝炼和把握,
总结出肾系疾病“虚”、“毒”、“瘀”、“湿”、“正虚邪实”五大病机,提出了“清理机体毒素
,增加自身免疫系统,改变致病因子”的治疗原则,并创新性的中药灌肠+基因疗法以促进体内毒
素排出的中药,经过现代技术提纯,制成纯天然、无毒素、pH值适宜的新型的灌肠液。中药成份复杂,
有效物质提取困难,看似简单的创新,凝聚着王吉光博士及其同道们多年来科研的艰辛,看似简单的治
疗方法,使脱离透析,腹透的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并从根本上恢复肾脏功能,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以防止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的增生,降低肾小球内压,减轻肾损害,保护肾脏功能。
2005年3月16日至2005年4月16日,我院对20例肾病患者用“复肾四联”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其中
,除2例由于病情发现较晚,情况只得到控制,未有明显进展外,其余18例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
效率为94.13%。之所以有如此理想的效果,是因为在“复肾四联”综合疗法的作用下,中药有效成分穿
透性提高,通过腰部的肠道,皮肤、血液、经络系统直达病灶,与病灶上的免疫复合物相结合。经过结
合、崩坏、裂解几个过程,使病变组织和免疫复合物从尿液排出体外,达到净化机体内环境,排除血中
毒素的作用。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其药物分子被特殊炮制后,药效提高了1000-6000倍不等,
所以在有效成份的吸收上更容易被机体接纳,完全能够“*”过吞噬细胞直达病灶,在作用上也自然比
以往的单纯口服中药制剂高出数倍,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另外,由于大部分中药粒子由体外直接吸收入
肾脏,所以,减轻了胃肠道负担,更适用于大量服用药物,而导致胃肠道虚弱的肾病病人。
该项技术在国际领域已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这实际上是突破了困扰医学界多年的一项难题,使我
国中医药学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