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历史
邮票出现之前
在1840年邮票诞生以前,出现过有很多种邮件付费形式。巴黎邮局的佃户让—雅各·雷奥尔德·德·维利埃(Jean-Jacques Renouard de Villayer)在1653年发明了一种名为“付款票”(或应付票据,法语:Billet de port payé),这是与邮票类似的纸样收费条,价值一苏。这种付款条被面并无粘性,需要用夹子或绳带固定在信件上。目前这种付款票已很难见到,而且流传至现世的情况不详。
在英国也有类似邮票前身制品。自1680年起伦敦芬尼邮局(London Penny 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 Dockwra)和罗伯特·穆里发展出新的邮价统一系统,他们为发信者的邮件盖上邮戳的做法非常受欢迎,致使当时约克公爵在邮政领域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不过公爵向芬尼邮局施压,迫使后者在两年后放弃该项业务,而且被并入邮政总局。而芬尼邮局一些流传下来的三角形邮票现在依然可在博物馆见到。另外最少有四枚为私人所收藏。
19世纪初一些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为贴在信封上印刷邮票的前身。1818年萨丁岛出现一盖有邮戳的信纸,1821年前后由不列颠报纸发出的回复卡也已经有邮戳印记。世界上第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从悉尼发出的邮简。
第一枚邮票的诞生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不再是收信人,而是发件人付费。这是一种“预付模式”(先付费后使用)。而且邮资的费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费也变得简单起来,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早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师尔(Lovrenc Ko?ir)向奥地利政府提出建议,引入邮票简化邮政服务。苏格兰书商詹姆斯·查门斯(James Chalmers)在1838年递交了类似的建议。建议可能为罗兰·希尔所采纳,而后者在1835年受不列颠政府委托去对邮政进行改革。希尔因此成为邮票使用的倡导人。
在19世纪早期,邮资是按邮件送递路程远近和信件纸张数量分别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费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规定,邮程在15英里之内收费 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300英里内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邮递条件还会另加邮资。邮资非常昂贵。据记载,一封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信件就要花费一个铁路工人一个月工资的两成。如此高昂的邮资不仅平民望而却步,连国会议员也难以承受,为此国会竟决定议员可享有免费邮件。结果一些议员将这些免费邮件大肆赠送给亲朋好友,免费邮件竟占邮件总数的75%,邮政部门因此亏空严重。而民间也想尽办法逃避邮资,诸如请人代送或拒绝收件等方法层出不穷。
黑便士
希尔于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名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的书籍,主张取消邮件免费特权,在英国本土邮件重量只有低于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并且由寄件人预付邮资,还提出用一种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付邮资,引起广泛回响。1839年7月22日,希尔的邮政改革主张终于在下议员通过。8月17日,该方案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通过,决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实行。1840年3月,第一批邮票240个邮票模版制作完成,4月15日开机印刷,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发行,并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 因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称之为“黑便士”,是为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该邮票图幅为19mm×23mm,无铭记,无齿孔,有背胶,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两枚邮票设计也是多得罗兰·希尔。为之他收到数千份设计,最后都为他弃之不用。邮票上的画像来自于一枚他特别喜欢的1837年纪念币。面值1便士的邮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则是蓝底。亨利·科巴(Henry Corbald)为之制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则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厂(Perkins, Bacon Petch)承担。而黑便士邮票也有其不足之处,邮票上的黑色邮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钻漏洞将其反复使用。为此,之后的1便士邮票改用红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红便士宣告诞生。
邮票的推广
两枚邮票诞生后不久,其他国家也开始跟着使用起邮票来。1841年和1842年在美国出现了一些邮票。1843年巴西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邮票,共3枚,面值分别为30、60和90雷依斯,被称为牛眼邮票,是世界珍邮之一。1843年3月1日,瑞士苏黎世州发行地方邮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4和6为主图案,这是世界第一套双色邮票。1849年,法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以谷物女神色雷斯为图案。德国的第一枚邮票则是黑一,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亚王国发行。1850年德国城邦汉诺威、普鲁士、萨克森、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有巴登紧随其后。奥地利则在1850年6月1日开始发行邮票,它们在列支敦士登境内同样有效。中国的第一张邮票是大清邮政在1878年1月发行的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中国满清烟台发行的一套地方邮票
很快就有新的邮票种类诞生,例如在奥地利1851年出现的报纸邮票。而1871年秘鲁值第一条铁路开通之际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纪念邮票。但并非所有历史学家都赞成此观点[1]。邮票开始具有广告效果。
齿孔
到了今天制齿则成为了针对邮票边缘最受欢迎的加工方法,这种方法也成就了邮票这种独一无二的外形样式。邮票边缘的齿其实是邮票打孔的摩登样式。开始的时候邮票的边缘不会怎么被加工。没有齿,使用者需要用剪刀方能从邮票方格分离出来。而英国人亨利·亚瑟尔(Henry Archer)则打算改善这种情况。他首先应用了一种穿孔机,里面有着细小的刀排,人们能用它在两张邮票之间作出等距切口。世界上第一张以这种方法制出的邮票出现于1848年。
亨利·阿舍并没止步于此,他不断改进该机器,后来利用钻芯代替小刀。这种方法非常受欢迎。当第一枚边缘带齿的邮票在 英国出现后,世界各国也紧随其后应用该做法。
在打孔机发明之后,大部分邮票都是有齿孔的,但有时因不具备打孔条件(如战争时期等),小部分邮票也没有齿孔。这种邮票收藏价值普遍高于有齿孔邮票,有时邮政部门为了满足集邮者的需求而故意发行无齿孔邮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62年8月8日发行的纪94号邮票“梅兰芳舞台艺术”和1963年8月5日发行的特59号邮票“熊猫”。
如今人们对邮戳已司空见惯,但在古代并不多见,其演变历史与人类的邮政事业发展相关,但追根溯源,邮戳远较邮票诞生得早。在没有邮票之前,邮戳就已成为缴纳邮费的表记,其功用与邮票相同,英文里Stamp一词,其一译义为“戳记”或“图案”,至于把它转化衍生为“印花”、“印纸”和“邮票”。
目前有物可证的世界上最早的一种邮政戳记是古埃及第三王朝(公元前3000年)时期,官员们在信件上印红色和蓝花的戳记,戳面上刻有告诫语句“以国王的名义,快!”(实物收藏在埃及开罗博物馆) 。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枚邮政日戳,则是在1661年4月由英国邮政总局局长科罗尼·亨利·比绍普发明的(又称比绍普邮戳),但是这种邮戳仅表明邮件到达邮局的月份和日期,其作用相当于落地戳。
真正意义的盖销戳(即注销邮票的印记),则是在1840年5月6号英国的罗兰·希尔世发明界上第一种邮票(黑便士邮票)发行后首次使用。当时英国邮政局为了防止邮件传递后,其上所贴邮票再次被利用,为注销这些贴在邮件上的邮票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盖销戳具,专门用于盖销邮票。邮戳通常是圆形,内容有地名、日期以及时刻。由于此戳的图案是以英国都铎王朝蔷薇花为基础的,并具有点象四个箭头构成的八个尖角的马耳他骑士十字勋章,故人们称之为“马耳他十字邮戳”。这种邮戳只能销票,不能显明邮件投递的时间,地点等等。后来,英国邮政部门对这种类别的邮戳戳具进行了改造,把日戳和销票戳两部分组合在同一工具内,成为所谓的双重盖销戳,并在1853年3月由伦敦区邮局首先使用。这种既可销票又可表明接收邮件的日期、时间、地点在内的邮戳一度在许多国家流行,但至今仍在使用的只剩美国一家了。
国际上通用的邮戳是一种组合戳,它是奥地利邮政部门在1850年首先把销票部分和日戳部分两者设计成一个整体。这种由销票部分、地名和日期时间组合而成的邮戳独树一帜,很快就风靡全球。尽管世界各国在现阶段为不同目的而刻制了许许多多不同形态的邮戳,但是其基本内容和功能仍源于这种类型的组合戳。
随着邮政业务种类的增加,邮政戳记所反映的记事越来越复杂,各种各样的邮戳也先后产生,它们生动地记录了邮政部门的业绩,是人们在邮政业务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完善作业过程的结果,可以讲,邮戳记录了邮政史。
1969年,加拿大一名集邮爱好者收藏了一枚世界罕见令人叫绝的邮戳印记,在集邮界引起轰动。这枚戳记是盖在本世纪20 年代初期由渥太华一家邮局发出的一封电报上的,戳面是发报的详细时间,由9 个“2”组成。可以看出,这封电报是1922 年2月22 日,22 时22 分发出的,收藏者把它视为珍宝。邮戳的大小形式,历来多有变化。国际邮件所盖的邮戳,还须有“罗马文字”,以便联邮各国识辨。我国邮政初期的“八卦戳”、英国早期的“马耳他十字戳”以及美国早期的一些销票戳,专门以盖销邮票为专职,被称为“邮票的刽子手”。一直到今天,机器销票的“波纹戳”犹存有“刽子手”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