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是很容易做的,但是要做好很难!业务经验是要的,平常还要做些细心的工作!
如果是做出口的,现在的外国客户都很精的,关于产品不但要求价低还要质量有保证,另还要提供很多证书等!
网上又有各种平台,网站可以做生意!
贸易一起来,所有做过贸易的人都要自己当老板,一个新产品最多也就红两年,就会有别的厂家,公司来竞争,卖同样的产品,当然不好卖了!可以说贸易这行是越来越难做了!
但是只说就业的,机会是有很多的!自己做得好,深得客户信任,对于客户各种要求都处理恰当,各方都满意,发展前途还是有的,起码了解了各个客户的需要,做的是什么,有什么可发展的,在有一定的经验之后,自己会有一定的远见性!
1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英语要求颇高,一般为英语六级以上水平,口语要好,表达流利。
2在性别上,也有职业差异,而大部分有性别限制的公司对女性应聘者的限制较多,换言之,女生在应聘时可能会比男同学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压力。
3本科生的竞争压力过大,与其竞争职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归国的留学人员。这些人的涌入无形中对本科生就业造成冲击。
4普通学校毕业生与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差别,前者确实在一些硬性条件上低于后者,用人单位更热衷于对后者的招聘。
5不尽然的是,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内在素质及工作经验。
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应对未来就业的激烈竞争。
1在校期间,加强口语练习,并打好英语基础,通过英语六级考试。2作为女生,我们不可以因为性别上的原因而对未来就业失去信心,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强。
3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如果觉得自己有足够时间及勇气,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增加自身竞争力。
4如果想参加工作的普通本科毕业生,不应因自己的学校而低人一等,因该充实自己,增加自身实力,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并考取一些资格认证。
5在校期间,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添加工作经历,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附录:
目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数不多,在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地球村的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与国外的贸易往来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大批量的培养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经济改革初期社会上需要的经贸人才急速增长,使得该类人才非常吃香,于是许多高校基本都开设了经贸专业,在几年的时间内造成了功过于求,再加上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的增长放慢等原因,经贸专业火爆的景象已经时过境迁,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些中美、日本等地区有较多的知名零售业巨头进入我国,给国际经贸专业人才提供了机会。在银行、保险、财务、管理等许多服务领域,均需大量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惯例,能利用网络营销进行全球沟通的人才。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五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两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十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五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名该行业人才,尚有一百万人才的大缺口。
虽然我国的外贸行业又遇到一个发展良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国际经贸人才都能受到企业的吹捧,这是因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如今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物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就业资格证书是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从业经验丰富是获得高薪的关键,比如目前具有单证员证书者非常少,有证书者月薪一般可达五千元,而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大学生进入外贸、外资企业工作,一般都是从单证操作员做起,因此如果大学毕业生求职前取得单证员证书第一份工作的收入就比一般白领高得多。
有业内人士估计,现在全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定合同的仅有2000人左右。涉及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上海五千多名律师中只有50名左右的律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根本做不到每个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都有律师的协助,而涉外律师的收入相当可观,除了涉外法律案件一小时的咨询费可达数百美金。根据近两年的行业发展当前急需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主要涉及的领域有信息通讯、生物工程与医药、环境保护、新材料与新能源、现代农业、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与奥运、世博会相关的建设,与市场开发领域的招商引资、海外融资、上市与开拓海外市场等活动。国际贸易的成交金额动辄数百万美元,对企业来说国际商务谈判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特别是有职业证书和实际经验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在猎头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
我国贸易进出口现状; 1.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权的逐步取消。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拥有外贸经营权的国有外贸企业享受独有的配额和许可证优惠,这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所不能享有的。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依然享有这一优惠。然而,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市场经济一个最根本的特征是平等竞争,任何经济主体都不能享有垄断特权。这样,国有外贸企业配额和许可证垄断的逐步取消便势在必行。而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权的取消是其中重要条件之一。因为世贸组织要求其成员不应由于所有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否则就构成了歧视。这样,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所享有的配额和许可证优惠的逐步取消便在所难免,因而将面临着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 2.我国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使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对手。当前我国外贸经营体制正在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进出口企业正在经历着从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允许有能力经营外贸业务的其他所有制企业开展这项业务。不仅如此,我国已允许国外企业在我国开展进出口业务。这样,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其中还有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可以想见,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在新世纪将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对手和更大的竞争压力,其生存环境是越来越困难了。 3.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挑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并无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买断制”和“收购制”的经营模式。然而,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其他所有制的外贸经营企业和工贸联营企业的不断涌现,国有外贸企业的货物来源便日益成为一个问题,国有外贸企业“买断制”和“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已出现了危机。可以断言,如果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不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未来能否生存都成为问题。 4.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过剩。世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过剩给意欲拓展国际市场的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无疑增加了难度。而且,在有限的世界工业品销售市场上,各国各地又都千方百计地进行争夺。这一争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而更加激烈。世界范围内的货币金融动荡尚未彻底消除,许多国家的币值仍然低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我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势必给国有外贸企业拓展出口市场造成更大的压力。我认为,这种局面迄今为止并未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尽管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已出现了反弹,但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因而,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外部挑战是巨大的。而当前我国外贸出口所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可总结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贸易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近两年来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又进一步调动了外贸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探讨。 1.外贸体制改革后,要强化宏观调控措施。1994年,国家对外贸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统一政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平等竞争的新机制。实践证明,新机制的推行,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企业放开经营,到市场经济海洋中去求生存、求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外贸方面微观搞活的欲望很强烈,而宏观调控措施还不够有力,有待加强,特别是要在宏观指导下发展规模企业。现在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难度不小,一是规模小,无固定货源基地;二是各自为政,抬价抢购,削价竞销;三是对外经营秩序有待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宏观指导下发展规模经营,即按照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或大小相当的企业组成外贸企业集团。联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以省专业公司为“龙头”和市、县公司组成“专业外贸集团公司”;或跨行业组成贸工、贸农、贸技、贸贸集团公司。集团成员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可以相互协作,增强实力、一致对外,共同发展,并为今后发展跨国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更好条件。 2.外贸企业要改变过去的经营模式。 外贸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后的外贸体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外贸企业则要改变过去体制沿袭下来的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求得发展。 当前省内外贸企业可分为三个层次或者三种类型:即省级专业外贸公司、市级专业外贸公司和县外贸公司。外贸体制改革后,省级专业外贸公司仍处在龙头地位,不同的是由原来的定向组织货源变成按价值规律组织货源。市级专业公司在经营中原来处于上下衔接的位置,外贸体制改革后,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目前,县外贸公司经营最为艰难,原来只为省、市级专业外贸公司提供货源,外贸体制改革后,要单独开展对外贸易,难以寻找客户。从以上问题看,外贸企业在新旧体制的过渡期,经营方式也应作相应的转变。一是将原来计划经济的经营方式转变到市场经济经营方式上来,即按价值规律办事,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二是将原来外贸公司一级依靠一级的经营路子,转变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竞争”方面上来,变被动为主动,变“坐商”为“行商”、积极主动地到市场上寻找信息、寻求客户、敢于和强手竞争。三是由过去一个市场转移到两个市场上来,即过去开展对外贸易,只在国内市场组织货源,现在既要利用国内市场又要到国际市场上去,通过考察,并参与举办各种展销会、洽谈会,寻找外商。既要在国内市场组织货源,还要到国际市场上组织货源,开展对外贸易。 3.随着汇率、利率、税率改制,外贸企业要增强相适应的能力。 外汇汇率,国家原来实行的双轨制;外贸出口贷款,享受的是优惠贷款利率;税率,实行的是退税制,即国家拿钱退给出口企业。汇率、利率、税率“三率”对外贸企业的优惠和实施,都是为了鼓励外贸企业多出口、多创汇,属政府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这“三率”也必然要市场化。1994年,国家推出的金融、财税、计划、投资、外贸等各项改革,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对外贸企业来说,一定要顺应这一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改革后的汇率,财税政策和规定指导外贸工作。要预测汇率变动,抓住有利贸易机会。改革后的汇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的汇率,银行按当日汇价实行结汇,售汇制。实行这一新汇率制以来,外汇汇率基本是稳定的。当然,基本稳定,并不是没有变动。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很多诸如供求关系,各国币值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