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任村
村庄概况1404年(明永乐二年),尹氏、刘氏(伯城)表兄弟俩,由云南乌沙卫大槐树迁来此地为村,称大任疃,系以姓名村,后演变为大任。
大任村地处黄海之滨,位于即墨市东20公里,鳌山卫镇北3.5公里,东与新庄为邻,北枕四舍山,西依凤凰山、乌鸦山,村前大任河,该村其辖区总面积4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60公顷,居民居住用地面积20公顷,学校用地面积3公顷,外商投资开发用地为60公顷。2002年常住居民560户,总人口1670口(含非农业人口19人),居民以尹、刘两姓为多,奇遇韩、周、吴、毕等姓。
该村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村北的丘陵地带,土壤优质,宜果宜茶,尤其是地瓜,淀粉含量高,质量好,加工成粉条质软味美,历有粉条之乡的美称,产品畅销国内外,被市府命名为放心产品。该村土地肥沃,水利充足是发展农业、投资兴业的沃土,更是休闲度假、登山观景、垂钓之乐的胜地。全村东西南北大街宽敞平整,排水沟整齐。路灯排列在大街两旁。
1969年,大兴水利,在村四周共打机井11眼,修建平塘4个,修水渠两千余米。同年,全村用上照明电,并且买上第一台拖拉机。1973年,在村西建造七年制小学1所,占地7亩,1990年,投资6.5万余元重建大任河桥。1993年,村打自来水井1眼,建蓄水池1个,铺设自来水主管道5500米,全村用上了自来水。1998年,全村安装有线电视。1999年,打机井一眼,修筑通往河崖桥1座。同年,鳌山卫镇政府为该村村西南修建大桥1座。2002年,第二次改造自来水,重新打井1眼,重新铺设管道,实行一户一表,总投资23万元。同年,由该村与其它几个村共同投资600万元。在该村西马石前建造方希小学1处,占地50亩。2004年,村投资15万建大任河拦水坝1座。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410公斤,总产56万元,农业总产值38.3万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解放思想,发展了生产力,2001年粮食平均亩产600公斤,总产58.6万公斤。畜牧业收入18万元,海产品、养殖收入55万元,全年总产值433万元。
第二产业:1983年至2002年,全村共发展粉条加工户440户,2002年粉条总收入360万元,户均纯收入8000元,2003年,成立青岛大任河牌粉条制品,注册商标大任河牌,被即墨市政府命名为放心产品,畅销国内外。还有个体印刷厂5个,木器加工厂3个,有职工26人,年产值50万元,年创利税28万元。
第三产业:全村共有批发零售部11个,营销人员18名,年人均闯纯收入1.2万元,2003年从事第三产业人员180人,主要有运输、餐饮、个体经商、加工、服务等行业,年总收入220万元。
全村拥有大型汽货车7辆,拖拉机15台,收割机6台,脱粒机5台,抽水机350台。
社会事业文化科技:新中国建立前,大任村科技文化落后,大部分学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80%。自1930年有一处私塾后,少部分儿童才有了读书的机会。新中国建立后,该村科技文化发展很快。1973年七年制学校建立后,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村成立了人口学校,使受教育者全部入学。村建幼儿园一处,并订阅报纸、杂志11种,供群众参阅学习。2003年在滨海学院董事长的倡导建议下,该村联合附近其它几个村联合建造市级小学一处,共投资600万元。几年来,该村共有85人考入高等大中专院校,现分布于全国各地为中国的未来描绘蓝图。
医疗卫生:1949年前,村无诊所,由于缺医少药,村民疾病很多,各种传染病经常流行,小孩死亡率较高。解放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村民的保健和预防工作,各种疫苗有效的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的流行,群众健康有了保证。1958年村设卫生所一处,1995年后新成立甲级诊所一处,医务人员5名,基本上解决了中小病不出村,医疗设施和治疗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人民生活:解放前该村多数人过着食不饱肚,衣不遮体的生活。解放后,1956年全村人均占有口粮18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90元,到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家有余粮几乎是户户住新房,到1998年先后有2%的村民到镇市购买楼房。2000年后,全村汽车7辆、轿车6辆、面包车10辆、手扶车350台、收割机6台、拖拉机5台、小卖部11个、印刷厂5个、电话342部。自1997年—2003年村委投入68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从2003年为70岁以上老人先后发放生活补助费和物品,使老人晚年有靠。
大任村附近有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即墨鹤山、青岛华山国际乡村俱乐部、青岛蔬菜科技示范园、玫瑰小镇等旅游景点,有白庙芋头、金口玉芽芹菜、即墨镶边、即墨老酒、海堤村芹菜等特产。
1949年即墨县划为15个区、3个镇。1951—1952年建乡,即墨县划为172个乡。1956年即墨、即东两县合并划为18个区。1957年改为15个区,2个镇;1958年成立37个人民公社,后合并为30个。1961年,将城阳、棘洪滩、马戈庄、河套、阴岛五个公社划归崂山区;全县改为24个公社。1963年改为26个公社。1972年改为30个公社。1984年以公社的范围为基础划为10个镇、20个乡。以后有15个乡先后撤乡设镇。1998年5月,将白庙乡并入鳌山卫镇,同时,撤销即墨镇、三里庄乡,设立环秀、潮海、通济三个街道办事处;9月,设立即墨经济开发区, 同时将潮海办事处和留村镇的9个村庄划归经济开发区。1999年划为营上、留村、段村、鳌山卫、温泉、王村、田横、丰城、金口、店集、大官庄、华山、灵山、长直、段泊岚、瓦戈庄、刘家庄、移风店、七级、蓝村、南泉、普东、大信、马山24个镇,太祉庄、石门、乔家屯3个乡,环秀、潮海、通济3个街道办事处,山东省即墨经济开发区,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2001年经乡镇规模调整后,划为营上、留村、龙泉、鳌山卫、温泉、王村、田横、丰城、金口、店集、华山、灵山、段泊岚、刘家庄、移风店、七级、蓝村、南泉、普东、大信20个镇,环秀、通济2个街道办事处,山东省即墨经济开发区,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2001年8月设立北安街道办事处(原营上镇)。2002年5月17日,龙山街道办事处在原留村镇的基础上成立,全市共有1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即墨市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66200。行政区划代码:370282。区号:0532。拼音:Jimo Shi。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即墨市5个街道、18个镇:环秀街道、潮海街道、通济街道、北安街道、龙山街道、鳌山卫镇、温泉镇、龙泉镇、刘家庄镇、蓝村镇、店集镇、灵山镇、七级镇、王村镇、丰城镇、段泊岚镇、移风店镇、普东镇、大信镇、田横镇、金口镇、华山镇、南泉镇。
通济街道
位于即墨市城区西部,是墨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截至2004年底,面积75.66平方千米,辖61个村庄和17个居委会、14万人。
环秀街道
位于即墨市城区南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29.1平方千米,辖38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7.59万人。
北安街道
位于即墨市城区中北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92平方千米,辖61个行政村、5万人。
龙山街道
位于即墨市城区东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58.4平方千米,辖36个行政村、3.63万人。
潮海街道
截至2004年底,面积27.2平方千米,辖30个行政村、5.8万人。
龙泉镇
位于即墨市东北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110平方千米,辖65个村、5.44万人。
鳌山卫镇
位于即墨市东南沿海。截至2004年底,面积96.7平方千米,辖63个行政村、5.2万人。
温泉镇
位于即墨市东部沿海。截至2004年底,面积93平方千米,辖53个村庄、5万人。
王村镇
位于即墨市东北部的王村半岛中心。截至2004年底,面积76.88平方千米,辖35个行政村、3.94万人。
田横镇
位于即墨市东部沿海。截至2004年底,面积53.9平方千米,辖30个行政村、3.2万人。
丰城镇
位于即墨市东北部沿海。截至2004年底,面积90.28平方千米,辖42个行政村、5.03万人。
金口镇
位于即墨市东北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87.85平方千米,辖36个行政村、3.31万人。
店集镇
位于即墨市、莱阳市、莱西市3市交界处。截至2004年底,面积109.8平方千米,辖66个行政村、5万人。
华山镇
位于即墨市北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110平方千米,辖50个行政村、4.5万人。
灵山镇
位于即墨市北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80.9平方千米,辖42个行政村、3.03万人。
段泊岚镇
位于即墨市西北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94.70平方千米,辖42个行政村、3.4万人。
刘家庄镇
位于即墨市西北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70平方千米,辖28个行政村、3.1万人。
移风店镇
位于即墨市西北部大沽河畔,与平度市接壤,面积120平方千米,辖66个行政村、5.6万人。
七级镇
位于即墨市西部大沽河畔。截至2004年底,面积78平方千米,辖34个行政村、3.6万人。
蓝村镇
位于即墨市西南部与胶州市、城阳区交界处,面积43.96平方千米,辖20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3.72万人。
南泉镇
位于即墨市西南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58.8平方千米,辖33个行政村、3.6万人。
普东镇
位于即墨市中西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90平方千米,辖48个行政村、4.2万人。
大信镇
位于即墨市西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42.03平方千米,辖32个行政村、2.70万人[1]。 [编辑本段]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功能提升。修建、完善了城区交通网络,并进行了大规模城区绿化工程,2006年住宅建设竣工建筑面积74.6万平方米,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区面积达到46.2平方公里,比上年新增3.55平方公里,增长8.3%;城市化水平达到51.2%,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能力继续加强,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化步伐加快。
城区供水:城区日综合供水能力达到14.5万吨,自来水管道总长度达430公里,比上年增加30公里,2006年全年供水总量3310万吨,其中生产运营用水870万吨,居民家庭用水1901万吨,用水普及率达到100%。
城区供气:2006年全年天然气供应总量1521吨,其中家庭用量310吨,用气户数1.54万户,使用天然气人口4.7万人;液化气供应总量7790吨,其中家庭用量7790吨,用气户数74220户,使用液化气人口35.6万人,城区用气普及率98.9%。
城区供热:全市集中供热面积283万平方米,增加2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热面积226万平方米。热水管道长度40公里,热水供热总量46万吉焦,蒸汽管道长度48公里,蒸汽供热总量314万吉焦。
城区交通:城区公交车线路14条,运营长度176公里,运营车辆146辆,客运总量1461万人次。
城区道路:2006年年末道路总长度637公里,比上年增加208公里,道路面积803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264万平方米,桥梁35座,路灯7000盏。防洪堤长度7公里。
城区绿化:2006年新增城区绿地3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36公顷,绿化覆盖率37.6%,公园3个,公园面积14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86公顷。
环境保护及其他: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为4022.4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864.8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382464万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738.8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2万吨,环境噪声达标面积37.5平方公里。卫生实际清扫面积425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14万吨,粪便清运量1.5万吨,公厕数量44座。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2007年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产业结构稳步改善。经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7.6%,总量和增幅稳居青岛五市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4亿元,增长8.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2.9亿元,增长22.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3.2%,拉动GDP增长1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53.5亿元,增长12.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9.9%,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伴随着经济增速持续平稳,经济运行进一步由高速扩张向协调稳健转变。人均生产总值3901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5441美元。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8.5:54.5:37.0调整为8.6:56.0:35.4,二产继续保持对全市经济的主导支撑。经济结构有了新变化,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三资企业及私营经济类型分别占到2.0%、2.4%、17.7%、41.3%和36.5%;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11.2%、3.1%、81.4%、2.0%和2.3%。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57%,截止2007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7.9万户,年内新发展5910户;民营企业达7717户,年内新发展1509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9.2万人,民营经济新吸纳劳动就业2.2万人。民营经济税收17.1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1%。民营经济投资100.3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