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村位于壶镇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驻地壶镇1公里。耕地521亩,林地118亩。面积约1平方公里。2011年1月,因行政村规模调整,将东山自然村与迎祥自然村合并为吉安行政村。共有537户,1385人,均为汉族,村民多陈、潘、李、朱、赵姓。曾有传统的烧纸缸、钵等陶器手工业。主种水稻,工业以机械配件加工为主。
吉安村与宫前村、和联村、东岸村、明新村、金竹村、桃源村、唐市村、和睦村、胡宅口村、八桥村、龙溪村、和美村、西施村、姓汪村相邻。
2019年3月,浙江省林业局公布2018年浙江省“一村万树”示范村名单,吉安村上榜。
吉安村附近有中共缙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道门进士第、苍岭古道、大溪滩窑址群、九进厅、壶镇镇等旅游景点,有缙云麻鸭、缙云土面、缙云麻鸭、缙云黄茶、仙都笋峰茶等特产。
明新村邮编是多少
大园村基本情况
大园Dàyuán。面积约6.2平方公里,位于县城西8公里。辖大园、柳塘、周坎头、西山垄脚。村委会在大园。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柳塘、大园、周坎头三个行政村合并成新的大园村。以驻地村命名。23个村民小组,704户,1689人。近年有苗、壮、畲、布依族嫁入。以种桑养蚕和茶叶生产为产业。千秧溪(土名小筠坑)贯村而过,有班车通县城。
大园Dàyuán面积约3.2平方公里,在七里西5.6公里山谷。古名大院,原小筠乡政府驻地。海拔235米。旧时,村分前处、后处、外宅,传古有花门三道。村西北有龙珠庙,村周山岭,旧誉九龙抢珠。人口624人。陶姓为大姓,称筠川陶氏。据《陶氏族谱》记载,先祖陶大录公始从壶镇陶滩迁此定居。子陶锦常后裔登进士,任太守,簪缨不绝。村中尚遗有官邸厅堂大院,东建花门。原村名“大院”。后相沿今称。陶氏以诗书传家,有9人中进士。《处州府志》入传25人。今博士、硕士多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今种植面积260多亩,主要品种为乌牛早、龙井43。有小学、卫生院。近年来大园村进行了中心建设。
柳塘Liǔtánɡ面积约1.7平方公里,在大园东面300米。原与大园同村,1950年后始分开单独建村。据《陶氏宗谱》载,南宋间先祖陶大录公从壶镇陶滩迁居大园,其子陶锦仁分居,并在村间挖一池塘,俗称“后塘”。又堤岸绿柳垂丝,风光幽美,遂取今名。柳塘陶氏宗祠曾为小筠乡政府。人口451人。村民以陶姓为主,从大园迁,成为大园陶姓柳塘派。村内有陶姓宗祠,又名五柳堂,祠内有陶姓二世祖德周公“枢密平章”匾额,祠前有广场,广场西有池塘,塘边香柏数株,红榧数棵。耕地238亩,以种粮及茶桑等为主。林地1169亩。产油茶、枣。通公路。
周坎头Zhōukǎntóu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在大园西500米,又名周村。村舍呈块、点状复合型分布。始称“高坎头”,以村处高坡得名。清咸丰八年(1858),处州周总兵率师经此,为彰自己姓氏,赐改村“周村”。于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周村”与别地重名,遂改今称。200户,566人,姚、陶为主姓。村西有小筠水库一座,灌溉农田600多亩。耕地230亩,种植水稻及杂粮。林地2278亩。产油茶、茶叶、蚕桑、柑桔。通公路。
西山垄脚Xīshānlǒnɡjiǎo在周坎头村南1公里。海拔350米。原村以处“西伞垄”的山脚而得名。后以谐音演作今称。2户,6人,姓陶。
大园村附近有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河阳古民居、缙云县博物馆、铁城、朱潭山等旅游景点,有缙云麻鸭、缙云土面、缙云麻鸭、缙云黄茶、仙都笋峰茶等特产。
明新村
壶镇镇明新村位于括苍山脉壶镇镇好溪河岸,壶镇镇东大门,距镇政府所在地仅1公里,交通便捷。2010年经行政规划调整后,由原石明堂村和下新屋村行政合并组成,现有石明堂、小淘滩、下新屋3个自然村,原石明堂村为中心村,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530亩,山林2404亩。村民多为卢姓,现有在籍农户493户,人口1167人,其中党员48人。近年来,在上级有关单位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双委励精图治,带领广大村民团结协作、不断创新,各项工作大踏步推进,先后完成康庄工程、村庄自来水工程及公厕改造等工程,今年以来,以实现旧村整治为目标,多项工作全面开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风文明进一步提高,目前,明新村已提出2011年市文化示范村、县生态文明村申报。在村双委的带领下,明新村正以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明新村与桃源村、和联村、和睦村、吉安村、胡宅口村、宫前村、八桥村、东岸村、金竹村、龙溪村、唐市村、和美村、西施村、姓汪村相邻。
明新村附近有中共缙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道门进士第、苍岭古道、大溪滩窑址群、九进厅、壶镇镇等旅游景点,有缙云麻鸭、缙云土面、缙云麻鸭、缙云黄茶、仙都笋峰茶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