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古德范村位于莱城东北23公里,镇驻地东北6公里处。在黄石崖东麓,地处山区。全村现有95户,306口人。村南为西古德范村,村东为东古德范村,村北为栾家庄,村西为黄石崖村。
北古德范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赵姓迁此建村。从村北的古墓地看,早先康、唐、章、闫、毛、韦姓氏在此居住过。传说洪武年间因避瘟疫而迁移。现村中有刘、尚、赵、任、夏、张6姓。
据《常庄史志资料》载:北古德范抗日战争时期,隶属老六区南文字乡;1958年隶属常庄人民公社;2001年隶属苗山镇。
北古德范村在1940年被鲁中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1938年春组建了自卫队,全村16岁以上男村民都参加了自卫团,并选拔了40多名青壮年组成游击小组。同时组建了农救会、妇救会、青年团、儿童团。
1940年鬼子来扫荡,民兵指导员夏英利带领民兵俘虏汉01名。1943年春,我联防民兵80余人和泰安专署部分干部住在栾家庄。日伪军突然来“扫荡”,联防民兵、0员刘庭俊发现敌人大队人马去包围栾家庄,便不顾自己的危险鸣枪报警。敌人听到枪声,立即用机枪、步枪向刘廷俊射击,刘中弹牺牲。栾家庄的群众干部得以安全转移。
抗战时期,男女老少积极响应党提出的“一面打仗,一面生产”的号召,在敌人眼皮底下坚持生产。
1944年春,民兵队长高秀来不怕牺牲,赤手空拳,从敌人手中夺得轻机枪一挺,受到区县的表彰,被鲁中行署、鲁中军区命名为“民兵英雄”。韩淑芬、张兴福荣获鲁中军区劳动模范称号。建国后,韩淑芬出席过山东省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
1942年建立了变工组,后改为四个互助组,共同组织农业生产。
北古德范村北有水库一座,名为红旗水库。始建于1965年,容水101万方,常庄人民公社组织修建。
1978年村中开始通电,截至2002年,村里家家户户有电视,多半村民家中有电话。1990年村委组织村民,硬在青石板上,靠一锤、一钎打出了一眼直径8米、深为25米的大口井。在村西半山腰建起一座容水60方的水池,埋设了4000多米的输水管道,村民们吃上了自来水。从此解决了祖祖辈辈到东占德范村挑水吃的困难。
北古德范村重视教育。1950年前,村中适龄儿童到西古德范村上学。1950年后,北古德范村小学创立。1994年莱芜实行合班并校后,该小学并人西古德范村小学。1997年并入常庄共青希望小学。文革前北古德范村考取大专学生4名。恢复村北小水库990年12月修建的水井高考制度至2001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学生6名。
北古德范村民,世代忠厚老实,勤劳勇敢,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古德范村附近有莱东抗日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莲花山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东杓山村邮编是多少
莱城区、钢城区。莱芜市莱城区地处齐鲁腹地,位于举世闻名的泰山东麓,素有“八宝凤凰城”之美誉,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区总面积1920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办事处),902个行政村,人口100.24万。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4元。 莱城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著名的粮菜果畜生生产基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潜力巨大。莱城区三面环山, 中西部是历 史上齐鲁必争的膏腴之地——“泰莱平原”,素有“山头三千河西流,盆地尽沃土”之称。全区耕地面积7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1. 1亩,土质肥沃。 莱城区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初具规模,投资发展工业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境内现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有50余种,主要矿种有铁、煤、铜、金、石灰石、花岗石、大理石、石英石、白云岩等,其中铁矿石储量4. 5亿吨。列华东之首;煤炭储量8亿吨,是全国地方煤矿重点产煤县市区之一,素有“钢城煤都”之称。花岗石、大理石有20多个品种,储量20亿立方米,品类齐全,质地优良,“莱芜黑”大理石板材被誉为世界“珍品”。形成于5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燕子石),经过精心雕刻,成为独树一帜的工艺精品。石灰石储量丰富,约150多亿立方米。境内水资源总量5.39亿立方米,有汶河、淄河、汇河等主要河流18条,水库130座,年平均径流量5.0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13亿立方米。 地下水可利用量近3亿立方米,其中矿泉水贮量约500万立方米,富锶纯甜,高钙高镁,有5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莱芜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石开采企业锝中冶金矿山总公司、发电能力达120万千瓦的莱城发电厂等9处国家、省属大中型企业和30多处莱芜市属企业,并靠近不断抓投入、上项目、搞技改,全区工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初步形成了钢铁、铸造、煤炭、纺织印染、造纸、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八大产业。2001年,全区各类工业企业发展到 1328元以上,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城区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既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也是投资开发潜力巨大的好去处。莱成区地处鲁中泰沂山区,在历史上是齐国与鲁国的交界限地带,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历史悠久。境内既有“汶水西流”、“宫山夕照”、“苍峡雷鸣”、“仙人遗迹”、“矿山呈瑞”、“龙潭星现”、“二洞云连”等传统的长勺这战遗址、莱芜战役指挥所遗址等人文景观。钢城区总面积336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艾山街道,邮编:271100。行政区划代码:371203。区号:0634。拼音:Gangcheng Qu莱芜市钢城区,是1993年莱芜升为地级市后新设的县级区。现辖4个镇处,1个经济开发分区,164个村(居),总人口2355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万人。全区总面积339平方公里,山区丘陵面积占80%以上,耕地面积13万亩。 钢城区位于鲁中腹地,泰山东麓、东临沂源县,南接新泰市。境内有莱钢集团、新汶矿业集团莱芜医院、潘西煤矿、西港煤矿、山东鼎立化工集团等5家省、市属大中型企业,是山东省的重要钢铁、煤炭生产基地, 素有“钢铁煤都”之称!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为莱钢服务、与莱钢共兴”的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大企业带动、工业立区、科教兴区”三大战略,坚持走好“大企业带动、科教兴区、山区综合开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四条路子,扎实苦干,开拓进取,使全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亿元,增长22%,建区10年年均增长20.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49万元,年均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20元,年均增长6.9%,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任务目标实现翻番。截至目前,全区共引进项目243个(含上年结转项目13个),计划外来投资总额166170万元,到位资金74508万元,市考核认定招商引资任务41414万元,占市分配任务的207%,并相继有天元气体等16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投产营业或开工建设。参加全市钢铁项目招商大会成效明显,全区共签约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96个,签约额达51.17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4.84亿元。由于招商引资的拉动,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53%,是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 农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山区开发成效显著。全区已形成5万多亩的蔬菜基地、12万亩的林果基地、40个肉蛋奶专业村,全区经粮作物比达到7:3。全区果品总产量达到2.7万吨,盛产的黄金蜜桃、寒露蜜桃、红富士苹果等优质水果享有盛誉,钢城区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黄金桃之乡”、“中国蜜桃之乡”。坚持长年、连年大干,狠抓山区综合开发,按照“地成、水成、路成、林成、产业结构调整成”的“五成”标准,大面积治理,高标准开发,建区以来,全区共治理开发土地6万亩,增加耕地1.8万亩,新建、维修、配套各类水利工程3900多项。 工业兴旺发达,高新技术项目膨胀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以钢铁为龙头,以新材料、机械、化工、建筑建材、机械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拥有粉末冶金、高性能磁件、旋转油泵等40项高科技拳头产品,有20余项填补省以上空白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强区富民兴财政的重要途径,狠抓项目规模化、产业特色化、环境宽松化三个重点,实现了民营经济质和量的提高。预计2003年,全区个体工商户达到4517户、私营企业869户,民营经济实现销售收入33.6亿元,上缴税金4500万元。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坚持厂地联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加快了以道路、通讯、供排水为重点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迅速起步。城乡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汽车,城区内有220KV、110KV变电站,各类专业市场20处,城市市民电话普及率达到9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4.7%。1995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取得圆满成功。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首批教育“两基”达标县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等二十几项全国、全省荣誉称号! 辖莱城区、钢城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5个省级园区,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83个行政村(居),1266个自然村。 莱芜市莱城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1个乡,即凤城街道办事处、张家洼街道办事处、高庄街道办事处、鹏泉街道办事处、苗山镇、茶业口镇、雪野镇、大王庄镇、牛泉镇、方下镇、寨里镇、羊里镇、杨庄镇、口镇、和庄乡。 钢城区辖1个街道办事,4个镇,即艾山街道办事处、颜庄镇、黄庄镇、里辛镇、辛庄镇。
东杓山村位于莱城东北21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7公里处。东边与兰子村相邻,北边与孙家峪、宋家峪搭界,西边与西杓山、五色崖相邻,南边与杓山前搭界。东杓山村位于杓山寨北麓,地处山区,耕地共1230亩,427户.1415口人。
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之战即在杓山一带发生的。《辞海》注解:“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东省莱芜市东北。”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庞氏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村南有山名杓山,以山名村,因址在杓山以东,故名东杓山。现在的东杓山村还包括下五里桥、小东庄、卖饭岭3个自然村。全村有陈、庞、李、刘、吕、乔、张、宋、田、赵、王、魏、苏、吴、孙、周、冯、闫、于、景20姓。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勺山镇?东杓山。”据《莱芜市苗山镇、见马乡组织史资料》记载,1936年5月至1941年东杓山村属老六区抗日民主政府管辖;1941年5月莱芜分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后,本村属莱东县杓山区;1942年8月莱东县与博山县合并为博莱县,遂隶属博莱县辖;1944年7月又改为莱东县;1945年10月恢复原建制,该村属莱芜县苗山区管辖;1951年1月莱芜县改地名区为数字区,东杓山属六区;1955年10月由数字区改为地名区,仍属苗山区管辖;1958年3月撤苗山区后,东杓山属于龙角乡;同年10月,又归属苗山公社;1984年4月东杓山属苗山办事处杓山乡管辖;1985年11月从苗山办事处中分出见马乡,东杓山归见马乡管辖;2001年见马乡又并到苗山镇后,东杓山村属苗山镇。
解放前,种植业是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填不饱肚子,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但民风淳朴,村民都能自觉地互帮互助。20世纪30年代初,天降暴雨,庄南边的十几户村民房屋被洪水冲垮,全村人出工出力为十几户村民建了新房,这就是现在的小东庄前身。
东杓山村附近有莱东抗日纪念馆、杓山遗址、长勺之战遗址、响水湾教堂、铜山古冶铜遗址、五色崖赵氏节孝坊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