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故事大全我为大家带来一篇女残疾人创业故事,快来看看吧
屠丽芳的创业故事给了许多人以启迪和激励。
擦干眼泪创新业
屠丽芳出生不久就因小儿麻痹症而导致一条腿残疾。中学毕业后,她进了一家洗染店当织补工,本以为只要勤劳手巧,这个饭碗就能稳稳地捧到退休,不料1993年,洗染店被卖给一家饭店,所有的职工都被留下了,只有腿脚不便的她拿到了一张下岗通知书。那年,屠丽芳只有35岁。
她的丈夫刘和平是房管系统的职工,因心脏不好一直长病假在家。回到家里,屠丽芳不敢把自己下岗的消息告诉丈夫,怕他接受不了。她只是说:店里在装修,员工放假回家两个星期。
看到妻子迟迟不去上师爷不敢怠慢,亲自去陆家滨摸底,看看陆家滨有多少条龙,哪几条最有名。摸清后,回来向县太爷禀报。县太爷又让媒婆去陆员外家,答应陆员外舞龙招亲,并约好了时间和地点,说好到时舞龙招亲不得反悔。班,刘和平悄悄打了个电话到她原单位,终于得知了实情。晚上,刘和平对她说:"我都知道了,你不要瞒我。没关系,既然下岗了,也要面对现实。"听到丈夫理解的话语,所有的委屈、伤心、苦楚,一下子都涌上了屠丽芳的心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刚满10岁的女儿也说:"妈妈,学校里的牛奶不要订了,把钱省下来吧。"
屠丽芳擦干眼泪,下了狠心:我有一双手,就不信养活不了一家人。她决定依靠自己织补洗染的一技之长,开家洗染房试试。在上钢新村街道的支持下,屠丽芳在浦东上钢七村里开了个小小的洗染亭。凭着精湛的手艺,她的生意十分红火,可是洗染业每年总有6个月的淡季,旺季的营业收入抵消不了淡季的支出,她的生活依然困难重重。
她开始留意路边的商店、摊点,看看有什么生意适合自己做。忽然,她发现有一样东西天天都卖得掉,没有旺季淡季之分,那就是报纸。何不改卖报纸呢?于是,她和丈夫将洗染亭改成报埋好了鏊子,姊妹俩就爬到树顶上吆喝,娘,娘,洛娃纳闷,这是哪里?自己怎么从没见到过这座山?洛娃正凝神细想,忽听有人说话。恁快出来看啊,天老爷奖媳妇了啊,天上神仙都出来看景啦,天兵天将抬着个大花轿子在前面走啊。皮猴子精听就从屋里出来了,站在树下边说,俺怎么看不着啊?姊妹俩说,叫树挡着了呗,恁快上来吧,上来就看见了,真热闹啊!亭。刘和天地分开之后,颛顼进而派大神重分管天,大神黎分管地。这个大神黎,后来生了个儿子,叫做"噎",他帮助重和黎管理日月星辰运行的个媳妇听都被难住了。但她们口里都不说,生怕人家说自己不聪明。时间,以及先后的顺序,使得天地的运转变得有条不紊。噎也因此成为神话中的时间之神。平每天骑车到浦西取报纸,她在报亭卖报,有时也拿到车站去卖。卖报是件很辛苦的工作。由于腿脚不方便,屠丽芳吃了很多苦。有一天风雨交加,她打着伞在街头卖报,大风猴子吩咐她:"你回到家里,关上门,把果子切开。"把雨伞吹坏了,手忙脚乱间她失去了重心,连人带拐杖翻倒在地,报纸全部撒落,钱币在雨水中滚落一地......
但是,屠丽芳很要强,一份新民晚报7女子竟然直接跪在了地下,含泪对他道:"我名红缭,求公子开恩,莫要将我赶出去,我非精怪,乃是修行千年的狐仙,如今正碰见有人追杀与我,希望公子救我命。"角,有人看见她是残疾人,常常给她一元钱不要找了,但她坚决不肯。后来,她就将拐杖藏在电线杆后卖报。4年前,她的小报亭变成了首批东方书报亭。她卖报纸也卖出了"精",她卖报时间比别人长得多,有时卖到晚上,等这时,年近半百的花竿乐开了怀,这回儿女齐全了,他给女儿取名花永宁,蕴意花家永远太平安宁。而在花永宁出生的前年,花韩已娶妻秦氏,并生下了儿子花乾,也就是说,花乾有个比自己小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姑姑。但后来,花家仿佛遭到了诅咒,接连地遭遇横祸。先是花永春意外坠崖身亡,接着花竿夫妇先后因病猝死,再后来,花家刚满岁的女儿花永宁也莫名失踪,从此杳无音讯中班下班的人来买。她从不在摊位上看报纸,免得顾客误会她把看过的报纸卖给别人。
卖报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一年365天没有休息,早上5时半就得去拿报纸,夫妻俩吃饭都轮着。对许多家庭来说,一家三口一起吃顿晚饭是件平常事,但在屠丽芳家却是种奢望。看到父母在外面忙,还在念小学的女儿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屠丽芳记得,女儿第一次烧菜,把卷心菜和大白菜放在一起炒,菜还烧糊了,可屠丽芳吃得很香。
帮助他人走新路
就这样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屠丽芳和丈夫的收入多了,脸上愁容少了。不过屠丽芳的心事却没有减少。她的周围邻居中,不乏年龄相仿的下岗职工。看到屠丽芳做得不错,他们也动心了,可是又担心会不会抢了屠丽芳的饭碗。屠丽芳主动向他们发出邀请:"我们一起干!你们挣钱也是我的心愿。"
这时,她原单位所在地黄浦区(原南市区)的百帮服务中心,帮助她创办一个非正规就业组织--"百帮丽芳报刊服务社",40多人成了首批成员。每天,屠丽芳要给他们的报纸点数、分类、登记,晚上还要清点他们交来的大量零钱,为他们做账。在屠丽芳的悉心指导下,服务社成员都做得很好。且售报点不断增加,从20多个摊位发展到四五十个,总共提供了100多个岗位。
40多岁的庄学才是自行车配件厂的下岗职工,1996年加入服务社,摊位摆在三林地区。起初他对卖报一窍不通,也不知道每天该拿多少报纸。屠丽芳从自我没在料到,站在我跟前的美少女,竟是小姑娘的姐姐!令我吃惊的是,小姑娘的姐姐竟如此美艳,如此妩媚。己的份额中分出10份、15份给他,等庄学才有了稳定的销量,再替他批量进货。现在庄学才越做越好,月收入已达2000多元。
服务社的从业人员也有年轻人。昨天上午,记者在屠丽芳的书报亭采访时,正巧遇到一个小伙子来领报纸。他叫张朱军,今年23岁,现在和父母一起在灵岩路卖报,每天仅新民晚报就要卖360份。靠劳动自食其力,令小张很自豪。
篇二:女残疾人创业故事一身干净利落的穿着,一双爱笑的眼睛,如果不是因为坐在轮椅上,很难想象过去其:托梦建庙10年中,徐敏曾经历怎样的跌宕人生。
10年前,和许多年轻女孩一样,25岁的徐敏对未来充满幻想。出事前,她已在上海滩闯荡多年,拥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2000年底,她被单位外派到成都,美丽人生似乎刚刚展开。
然而,次年2月的一场意外却导致她从4楼坠落,摔断9根肋骨,造成第9、10两节脊椎损伤,胸部以下没有一点知觉。在花光所有积蓄,经过1年多的治疗仍然毫无起色后,原本还残存一丝希望的徐敏彻底绝望了。
"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那段时间,徐敏经常这样问自己,天天以泪洗面,一心想着尽早了结生命。只是,看到亲人朋友担心焦灼的神情,她没有忍心付诸行动。
悄然转机
一个偶然的机会,转机悄然靠近。
刚从医院回到家里的那段日子,哥哥担心徐敏无所事事容易出事,就把刚上小学的儿子"托"给徐敏照看。没想到,在她的辅导下,仅用一个学期,小侄子的成绩就从班里的倒数几名,一跃成为第一。
消息不胫而走,许多村民纷纷把孩子送到义务辅导的"徐老师"家里。这对徐敏来说是个不小的鼓励,在村民的信任中,她慢慢重拾生活的勇气,开始崭新的生活。
为给孩子们树立生活的榜样,徐敏决定要学会生活自理,并首先试着离开床铺。起床,这个对常人来说最简单不过的动作,对高位截瘫的徐敏来说,却是万分困难。
"一开始,从床上挪到轮椅上,可以说移一次,摔一次;而从地上爬到椅子上,更是比登天还难。"说起那段艰难往事,徐敏眼里泛出泪光。尝试快速穿好衣服,努力在齐胸的灶台前炒菜,自创一套靠着轮椅扫地的方张妈妈来了以后,略略问了向观音些情况,立刻吩咐白财主快快收拾出间空屋,当临时产房。白财主忙说产房早已备下,小妾住进产房已经两天了。张妈妈有些恼了,拉下脸来训人:"唆什么?我是让你另外再收拾间!"白财主不好再问,只好照办。张妈妈刚把向观音扶进产房,个不足月的男婴便落地了。法......凭着坚回家后大病了场。过了半个多月,有天,天刚亮,钱医生还没起床,听见有人在敲门,他穿好衣服,出去开门看什么也没有,只是在大门口放着只野山羊,走近细看才发现,野山羊的喉咙被咬断了,其他的完好无损。强和毅力,一个个目标终于被徐敏攻克。
邻居严水珍告诉记者,请徐敏照看孩子,不仅因为她能辅导功课,更在于她用自己的努力教孩子们如何做人。
创造奇迹
"生活能自理不是我的目标,养活自己、回报社会才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2006年,朋友给她送来一台电脑,让徐敏依稀看到了实现自食其力梦想的可能。
"当时,就觉得学会打字,可以帮人家干活挣点钱。"徐敏开始学打字,输入方法记了满满一本子。
因为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端坐在电脑前,徐敏就躺在床上练习,打一行字,便撑起身子看看;有时候则用一侧肩膀靠着轮椅,再转身过来打字。这种别扭的方式,常常让她一只手被身子压住,打了10多分钟字,就麻得失去了知觉。
2009年底,在朋友的帮助下,徐敏在淘宝网开了一家网店,以"奇迹"命名,专门销售永康优质电动工具。因为行动不便,许多朋友主动帮她组货发货。
一些企业知道她身残志坚、勤奋创业的故事后,也纷纷加入帮助她的队伍。永康市三锋公司授权徐敏为公司第一位网上特许经销商。永康市恒友公司和永康市惠尔瑞这时,小和尚跑过来告诉他,香案上的木鱼被水泡得裂开了口子,还要再添十只新的。赵大年找来木匠问,做十只木鱼的工钱和料钱恰好是两钱银子!公司则主动帮她从厂家直接发货。
去年12月,徐敏筹集3万元资金,成立永康市达人机电有限公司,顺利入驻淘宝商城,并创下每月总营业额10万元的优异业绩。
"将来,等我赚钱了,就盖个房子,让小朋友冬天做作业不会冷。"徐敏说,她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好心人的帮助。回报社会,对她来说是件特别幸福的事。
推荐人们都认为庞振坤说的有道理,夸他小小年纪挺有见识,催促刘仙姑赶紧把"白骨精"的下半身吞下,让它无处遁形逃身。刘仙姑无奈,只好掏出"白骨精"的下半身,伸脖子瞪眼睛地吃了皮猴子精怕骚就说,中,中,恁俩快出去尿吧,尿完快回来,我点灯看着恁俩人。下去。她哪里知道是庞振坤偷吃了自己捏的面人儿,又用烂污泥做了个同样大小的泥人,悄悄塞进了麦垛。刘仙姑被嗓子里的臭泥腥味刺得钻心,当着众人面吐又吐不得,真是哑巴吃泥巴――干噎说不出话。阅读:
描写残疾人的作文
帮助残疾人的作文
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有感的作文
关于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
关于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
以上就是女残疾人创业故事的所有内容了,欢迎您把故事大全网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
残疾人
上海城市精神 顾全大局,通力协作。 积极参与,争做主人。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 认真负责,恪尽职守。 三年申博路,亿万华夏儿女终于梦想成真。 回首申博路,有多少感人动人的故事,为了实现华夏儿女的百年梦想, 1600 万上海市民以主人翁的精神显示了融入世界、追求卓越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激情,显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上海正在提炼的一种城市精神! 从花甲老人到莘莘学子,大家都来为申博助威 百年回眸,一个半世纪前问世于欧洲的世博会,已被视为展示经济和社会成就、展示综合国力的舞台。孜孜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民渴望在世博会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成功啦!”当 65岁的杨根明从电视里得到申博成功的喜讯时,孩子似地跳了起来,和老伴击掌相庆!为了中国的胜利,也为了自己的无悔选择。 年初,中国申办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消息公布后,家住上钢七村的杨根明激动了好一阵:这可是件大好事,何况,世博会的选址又在自己家门口!他的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单骑走天下,为申博助威! 3月 12日,穿上宣传申博的绿色背心,带着 10多公斤的行李,老杨踏上了漫漫征程。 过四川,抵三亚,经广东,跨福建,老杨的单骑“申博行”,一路艰辛。在川北翻越 4200 米的雪宝顶山时,老杨套上了随身携带的 7件上装、 6条裤子、 4双袜子,但还是冷,为了不被冻僵,他又是推又是骑,就是不敢停下;在云南椅子垭山,他花了 4个小时才爬上坡,下坡时车子轮子碰到大石子,前轮差 2厘米就要掉进深水沟……历时 88天、行程 7000 余公里,杨根明返回上海,体重轻了 8公斤。他带回的白色绸布上,密密麻麻盖着 298 个沿途所经省市政府的公章和邮戳;厚厚的留言簿上,汉文、藏文、布依文、彝文、壮文、拉祜文、羌文和纳西族象形文字,句句都是盼望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的祝愿。“看着许多人从我这儿知道了申博,我再苦再累,也觉得甜。” 当杨根明在崎岖山路上攀越的时候,一群大学生也在为申博加温。 8月,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等几家单位发起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选题之一。短短 3个月,参赛作品如雪片般飞来,组委会总共收到 4927 件作品! 那段日子,传播与艺术学院的学生一个比一个投入,泡图书馆、跑遍全市书店,寻找参考资料,有的干脆挎上相机,走街串巷寻觅“素材”。为了赶时间,常常深更半夜还跑到校外找小店打印作品。“大家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为中国申博加油喝彩!” 随着申博结果揭晓日期的临近,一个新的创意产生了:把部分精选作品汇集成册出版,送到申办会场,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民对举办世博会的殷切期盼。时间太紧迫了,大赛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每天工作 10多个小时都来不及。还好,同济大学的一批学生赶来当志愿者。短短 5天,精选 100 幅招贴画的作品集编好了。 快!一定要赶在中国申博代表团出发前印出来。组委会的同志揣着书稿找出版社社长,可社长刚出门办事去了。追!出租车转了半个上海,扑了几个空,终于“逮”住了社长。特事特办。短短 7天,散发着油墨清香的 500 册招贴画精选集热腾腾“出炉”了。 半个多月前,这本精彩纷呈的招贴画精选集跟随中国申博代表团飞赴蒙特卡洛。整整 500 本画册,在申办会场内分送,为了中国申博成功又添了一把火。 正是有了无数市民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积极参与,中国上海的申博才这样深入人心。 从企业后援团到申博志愿者,申博成功是共同的心愿 中国,特别是上海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在这样一片传奇的土地上举办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全世界的人们有理由、有信心期待新的惊喜、新的异彩。 于是,在申博的大家庭中,诞生了这样一支队伍———企业后援团。中国电信、宝钢集团、通用汽车、家乐福、罗氏……这些响当当的国内外大企业都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申博的舞台上。 今年 3月,“中国申办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企业后援团”成立伊始,首批加入的 44家大企业就在黄浦江畔郑重承诺:申博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企业的事。企业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长处,支持申博、参与申博。 罗氏制药是后援团中最为积极的成员之一,早在去年公司就行动起来了。总经理威廉?凯乐在申博前线展示上海“市民”的风采,公司员工在后方鼎立支持,申博结果揭晓前一天,威廉?凯乐毫无怀疑地表示:“上海肯定会成功!”为了支持中国申博,家乐福在尼斯、蒙特卡洛家乐福超市中为中国申博挂上了宣传广告;申博成功后,公司发出邮件,让职工们在第一时间获得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在上海的申博舞台上,不仅有企业后援团,还活跃着不少申博志愿者,迄今,申博办的电话依然不断,不少市民来电报名争当志愿者。 上海外贸学院学生朱咏也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志愿者。他是世博网特约通讯员,大学生中有关支持申博、参与申博的动人故事,他都积极采访,在第一时间发给世博网。他说自己只做了很小很少的事,申博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但让他引以为豪的是,通过他的文章,世博会成为周围人关心的焦点。朱咏说,现在他正在为考研冲刺,这样就可能在 2010 年为世博会做得更多。 从企业公民,到个人志愿者,大家都热爱着上海这个城市,有了这份挚爱,才会为城市尽责,城市也才会变得更美好。 从求证 1851 到寻觅“金童玉女”:为了告诉世人中国申博 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份异彩———这不是一句空泛的标语,它激励着上海市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以一流的水平,在申博中向世界展现中国。 早春 3月,“申博”面临世界级考试。中国新华社向世界报道:在 1851 年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上,来自上海的中国商人徐荣村以自己的“荣记”湖丝参展,一举荣获金牌大奖。好一个历史“新闻”,一下子将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推前了整整 16年。 前年夏天,上海交大退休教授徐希曾夫妇来到上海图书馆查找“家谱”。徐家一直不曾忘记,祖先曾参加过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博会,并获得了金、银大奖,可惜原先家里收藏的获奖奖牌已毁于“文革”。当工作人员陈乐民将一本泛黄的《前山徐氏宗谱》送到徐希曾夫妇面前,并帮助他们找到了相关记载时,徐希曾夫妇激动着,陈乐民兴奋着———“一个事关华夏圆梦的重要事实!”陈乐民没有丁点耽搁,迅疾将信息告诉正在着手研究“世博与中国”专题研究的历史文献中心“上海研究知识库”同志们。 “太精彩了!”但需要更过硬的史料加以证明。“知识库”向阅览、家谱、典藏、外文文献、近代图书报纸期刊等部门求援。好消息不断传来:馆藏 1884 年出版的《北岭徐氏宗谱》记载:徐德琼,号荣村,广东香山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该家谱上的内容正好与徐希曾提供的线索吻合。 1852 年出版的《 1851 年万国工业博览会评委会关于三十类展品的报告》第 163 页赫然写着:“在中国部分,上海荣记丝绸的展品表明,当地农村蚕种的改良促进了丝绸质量的提高。因此,它被评奖团授予奖牌。”这一文献有力地佐证了《北岭徐氏宗谱》中的记载。由此,中国人参加世博会的历史得以定格在 1851 年。 3月 12日,当国际展览局代表团一行官员兴致勃勃地在上海世博会大型展览大厅,看到 1851 年伦敦、 1876 年费城、 1915 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人的身影时惊讶不已,因为这是连世界展览局都尚未获知的历史“新闻”。 精益求精的责任意识,体现在申博的细节里。 谈起申博,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出两个天真可爱的身影———申博宣传画“期盼”的主人公张骋昊和申博宣传片中小明星傅薪杰。为了寻觅这一对“金童玉女”,人们付出了极大心血。 当初“期盼”在申博宣传画的招标中入选,但画面中的小男孩是从网上下载来的,还是个日本孩子,显然不合适。为寻找主人公,申博办工作人员不知看了多少孩子,并让孩子们尝试去做出“期盼”中那个标志性的动作,一个个区别谁做的最像、最能表达申博的心情,直到最后小昊昊脱颖而出。 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在“最后一分钟”才定下来。一开始,申博片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小男孩。但后来大家总觉得离完美的要求还差一口气,决定换一个更有“江南”味的小女孩,真挚地体现“欢迎来上海”的情境。此时此刻,离宣传片交稿只剩下两天。 急!消息传出,上海的小荧星艺术团等艺术团体立即行动。各个摄制组同时出击,拍了 2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拍了好几个版本的片子。第一天在朱家角,第二天又转战到上海电视台外面的大草坪,此时,天下起雨,只得转移到室内摄影棚,来不及布景,工作人员就把电视台大堂的盆景全部移入摄影棚,再用灯光制造出晴天的效果,继续拍摄。入夜了,张艺谋派来的执行导演和剪辑师等专业人士,仔细挑选,选中傅薪杰时,已是午夜时分。 有了这样的责任与追求,我们什么事情都能办好。上海一定无愧于世界的期盼, 8年后世界会再次为上海、为中国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