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天柱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
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处,清水江下游,介于与湖南省新晃县、靖州县、会同县、芷江县及贵州省剑河县、锦屏县、三穗县接壤。
天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9317户10.82万人,目前已完成33个贫困村按国标出列,还有137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77个,16100户53550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4.3%。
扩展资料:
天柱在夏商时期为禹贡荆州之界僻;周时为楚黔中地,属夜郎;秦代属黔中郡;汉初属荆州武陵郡,汉武帝时改属牂牁郡;三国时属吴;晋代属荆州武陵郡;南北朝属郢州武陵郡;隋代改属扬州沅陵郡;唐朝属黔中道彝、播、叙三州。
之后,东部归朗溪县(县址在今湖南省会同县朗江乡),西部属思州;五代时属楚,继为徽州、诚州所辖;宋代时东部为诚州所辖,后又分属三江县、会同县,西部仍属思州;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属靖州。
元代分属靖州路总管府和靖州军民安抚使司;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设天柱守御千户所;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所建县,取名“天柱县”,朱梓任第一任知县,因县址山形如凤,别号凤城,县下设图里坊厢以统牌甲。
明崇祯十年(1637年),知县石之鼎迁县治于龙塘(今天柱县社学乡田心寨),更名“龙塘县”;清顺治四年(1647年),境内赖洞民众反抗官府,攻破龙塘县城,杀死知县何化龙,吏员俞廷荐迁县治于雷寨(今天柱县凤城镇雷寨村)。
清顺治九年(1652年),知县黄绳宪将县治迁回原址凤城,复名“天柱县”;雍正四年(1726年),天柱县由湖广靖州改隶贵州黎平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隶贵州镇远府。
乾隆元年(1736年),置远口巡检司(在今天柱县远口镇);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姜应芳率侗族农民起义军攻破县城,知县谢绍曾出逃。
同治三年(1864年),代理知县毛骞迁县治于远口(今天柱县远口镇);是年11月,农民起义失败,县治复迁凤城;民国元年(1912年),天柱直隶于省;翌年,属黔东道(亦称镇远道)。
民国三年(1914年),改远口巡检司为远口分县,隶天柱县;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黔东道,天柱直隶于省。
民国十六年(1927年),贵州省划81县(市),天柱县属二等县,改县知事为县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黎平);翌年,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驻镇远)。
-天柱县
天柱县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556601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天柱县 邦洞镇
556601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天柱县 邦洞镇兴街
556601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天柱县 邦洞镇中街
556601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天柱县 邦洞镇灯塔村
556601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天柱县 邦洞镇马路街
556601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天柱县 邦洞镇章程村
556601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天柱县 邦洞镇坌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