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北屯镇不属于阿勒泰市,属于北屯市。
北屯,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部,西与哈萨克斯坦,北与俄罗斯,东与蒙古国接壤。
截至2013年,北屯市下辖北屯镇(分3个城区:新城区、老城区、产业园区);三个团场:183团(锡伯渡镇)、187团(丰庆镇)、188团(海川镇)。
扩展资料:
北屯镇的建制沿革
北屯镇始建于1994年7月。
一九九五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500家部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城镇建设试点镇。北屯镇的性质是以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综合型新兴城镇。
北屯镇建镇20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现全镇建成区面积达19.2平方公里, 全镇总人口达3.2万人, 流动人口约1万人,国道216、217线穿城而过。
镇区分为坡上坡下两个建城区,坡下为文化、商业中心;坡上是近年来沿阿富,阿福,阿布三条过境公路两侧发展起来的新区,已形成规模。
北屯市人民政府—北屯市概况
新疆的农业应向哪些方向发展
属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
吉木乃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准葛尔盆地北缘,萨吾尔山北麓,额尔齐斯河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47°00′-47°59′,东经85°33′-87°09′。东与福海县毗邻,南与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相连,北接哈巴河、布尔津两县,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141千米。东西长约120千米,南北宽约110千米。总面积7145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托普铁热克镇。
山地占总面积的22.3%,丘陵占2.4%,平原占60.9%,沙漠占12.9%,沼泽占0.9%,水面占0.6%。
2005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3662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700元,地方财政收入10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518元。
吉木乃县自然草场资源丰富,全县自然草场总面积达923万亩,其中萨吾尔高山草原是全疆四大优良草场之一。萨吾尔山牛羊肉不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绿色无污染,在新疆市场上有较高的声誉。目前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中心论证。2006年全县最高牲畜饲养量将突破40万头只。
环境气候
县境属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县城无霜期151天,北沙窝无霜期126天。最高极端气温37.2℃,最低极端气温-38.8℃。县境气候干燥,降水量为202.2毫米。
吉木乃县地处北疆北部,纬度偏北,远离海洋属大陆性北温带气候区。气候特征为春旱多风,夏季凉爽,秋季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气温日、年较差大,无霜期短,灾害性天气较多。因吉木乃县地形复杂,特别是地形差异大,因此将全县由南向北分为四个气候区:南部山区气候区,海拔1200米以上的区域;中部倾斜平原气候区,海拔600-1000米地区;北沙窝气候区,海拔450-600米。
自然资源
吉木乃县土地光热资源充足,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盛产春小麦,是阿勒泰地区的粮仓。全县可开垦耕地面积88万亩,现已开垦24万亩。近年来,全县大力推行现代节水喷灌,累计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喷灌面积达12.6万亩,实现全喷灌县,成为新疆最大的喷灌节水示范县。同时全县有10万亩耕地被自治区农业厅认定为优质无公害春小麦生产基地。
吉木乃县境内矿产资源较丰富,矿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铜、煤、粘土、天然碱、石膏、石灰岩、珍珠岩、萤石矿、锌、镍、钴、铀等,已经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煤、金、天然碱、盐、大理岩、粘土、硭硝、石膏等。2005年,已初步探明县境内布尔合斯岱金矿黄金储量达20吨,开发前景及效益十分可观。目前,已注册资金1000万元,组建了吉木乃金源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已开始进行金矿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发展
吉木乃县境内拥有常年通关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吉木乃口岸,发展边贸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吉木乃口岸设施完备,已有百年通商史,2002年3月1日实现向第三国开放。口岸距县城22公里,距阿勒泰市220公里,距乌鲁木齐680公里,距哈国斋桑县仅68公里,是我国通往中亚、俄罗斯、欧洲的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2005年,吉木乃口岸过货量达19万吨,进出口总额达35.4亿元人民币,在全疆口岸中名列第三位。新疆第二大对哈边民互市市场—吉木乃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市场于2006年3月1日正式运营。市场内设置了行政区、生活区、贸易区和仓储区,可进行一般贸易、转口贸易、边境贸易、旅游购物等业务。市场内经营的货物以中方为主,主要有家用电器、服装百货、装饰建材、水暖配件、手工艺品、针织品、各种水果、副食品以及哈方食品、百货、工艺品等。自3月1日开通营业以来,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已有740余名哈国公民通过一日免签进入互市贸易区开展商贸活动,完成销售450万元,口岸经济效益凸显生机。
吉木乃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夏季旅游避暑胜地。木斯岛冰山距县城正南45公里,海拔3864米,常年冰海雪原。木斯岛冰峰相对高度不到1500米,有边防公路直达雪线。中国滑雪协会田有年秘书长在2005年亲临冰山考察时指出:“无论木斯岛的雪质、地势,还是雪道长度,都可谓是全国罕见的夏季天然滑雪场地。”今年5月下旬,中国滑雪协会将组织美国冰雪专家亲临冰山考察。从2005年开始,我县本保护先行的原则,加快了冰山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修通直达雪线的简易公路,修建了冰雪园、冰情园、冰雕园、冰凌园,并将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冰山旅游和国际滑雪训练基地,力争用五年时间将冰山建成夏季冰雪运动、旅游休闲的胜地;国门位于口岸以南,周边战壕、雕堡、硝楼和中苏军方1-4代会谈会晤室等冷战遗址保存完好,有“中华西北第一门”的美誉,独具神韵;萨吾尔草原辽阔壮丽,第四季冰川造就了诸多奇山怪石和劲健新奇的民间文化;有蒙古文化与沙吾尔文化交融汇通的神秘的“神石城”;有集瀑布、小溪、怪石、草原、森林为一体的三线柏杨沟风景区;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冰臼遗迹、草原石人、岩画;在县城西北40公里的北沙漠地区,银胡杨、沙棘、沙拐枣、梭梭等千姿百态的植物编织出巧夺天工的绿毡地毯,把整个沙漠染成了十分独特的绿色大漠景观。近年来,吉木乃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夯实基础,打造 “国界风光、冷战遗址、百年商埠、跨国体会”边城旅游精品,为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跨境旅游、生态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开辟了多维的空间,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到吉木乃旅游,探现代冰川,观绿洲沙漠,游国界风光,品哈萨克族文化,逛边民互市商城,将成为新疆旅游新的时尚。开放的吉木乃,必将成为中国西部黄金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近几年来,吉木乃县城市面貌得到日益改善,人流、物流逐年增多,金融、邮电、餐饮、通讯、文化娱乐等服务机构应有尽有,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十纵十横的县城主街道全部实现硬化,绿化覆盖面积达130.4公顷,覆盖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9平方米。县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公益基础设施和邮电、通讯、集中供水供热、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按三星级标准建设的吉木乃县新宾馆将在今年7月阿肯弹唱会期间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县城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交通概况
吉木乃县省道有两条:S31965线,吉木乃县城--老吉木乃(186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自然路,1989年前是砂、石路面。1989年由新疆公路局设计院按三级公路标准测设,5月由阿勒泰公路总段协助吉木乃县公路段施工修建,全长22.86千米,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1989年10月竣工。由吉木乃县公路段养护。S22965线,吉木乃县城--黑山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自然路,1984年--1986年,由原工交局牵头,县养路队施工,按无等级公路设计,修建了吉木乃县第一条公路。
1991年县委、政府牵头申请改建吉木乃--黑山头公路。199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交通厅投资,由新疆公路局设计院按三级公路标准测设,同年5月动工,全长84.378千米,1992年已由阿勒泰养路总段工程队完成15.5千米,还有68.878千米由吉木乃县总承包施工。路基宽12米,路面宽8米,1995年由阿勒泰公路总段铺成沥青路面,总投资1000万元。全程共设中桥2座,小桥4座,涵洞142道,桥梁设计车辆荷载汽40、挂100,桥面净宽一般地段为7+2*0.25米,通过人口密集地段桥梁增设人行道。跨径小于8米的单孔小桥,桥面宽度及涵
悠久历史
吉木乃县在历史上是我国北方古代诸多民族的游牧地。2000多年来始终在我国中央王朝的有效管辖、治理之下。公元前五世纪塞种人在此地游牧。秦汉时,呼揭、匈奴相继驻牧于此。魏晋南北朝时为柔然、突厥薛延陀部等民族驻牧。隋唐之际,为西突厥葛逻禄牧地。唐王朝先后设大漠、阴山、金山都护府管辖其地。五代宋、辽时期,克烈、乃蛮等部在此游牧。西辽曾在此设西部招讨司。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蒙古铁木真征服乃蛮,乃蛮西迁,斡亦剌惕部崛起,本地为窝阔台封地,设尚书省、行省。
明朝之际,称斡亦剌惕为瓦剌,即史称四卫拉特。清领正朔之后,四卫拉特部先后臣属清廷,时准噶尔部噶尔丹隶叛无常,康熙帝曾三次亲征,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尽服准噶尔部,准噶尔由定边将军治下。雍正十二年(公元1735年),清廷准左列将军策凌奏议同意喀尔喀与准噶尔部牧地以阿尔泰岭、哈巴、博尔济(县名异译)为界。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路,本地属将军治下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理。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清设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兼领塔城、阿尔泰事务,1869年撤布伦托海办事大臣,阿尔泰仍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1906年科布多、阿尔泰分治,吉木乃始属阿尔泰办事大臣治下,直属清理藩院。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阿尔泰作为特别区,直属中央政府,任原阿尔泰办事大臣帕勒塔亲王为阿尔泰办事长官。1916年设吉木乃县佐。1919年4月北京中央政府决定改阿尔泰区为阿山道,归入新疆省统辖。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月,吉木乃县佐升格为县,属阿山道管辖。1933年达列里汗·艾林任吉木乃县县长。1934年后,阿山道改为行政区、行署、专员公署。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区别蒙古国和苏联的阿尔泰名称,改称阿勒泰专区,吉木乃县一直隶属阿勒泰地区。设县之初,吉木乃区域较大,后因与和布克赛尔县划分萨吾山界线,以及草场隶属,陆续减少部分辖区面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阿勒泰地区又对吉木乃县与邻县相邻的牧场和耕地作了部分调整。1989年,阿勒泰地区行署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指示,组织各县进行县界勘定工作,第一次全面确定各县的行政区划界线。
2020年10月,吉木乃县入选第一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2019年3月,吉木乃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五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主要农产品供应保持平稳增长。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3000万亩,平均单产450公斤/亩,生产能力保持在1350万吨,其中优质小麦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单产40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单产600公斤以上,产量达720万吨以上,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大幅度提高附加值,订单玉米面积达到200万亩。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130公斤/亩以上,比2010年增长近5%,总产260万吨以上,保持300万吨棉花生产能力。全区油料播种面积达到450万亩,产量达到75万吨;甜菜种植面积根据市场需求达到160-180万亩,年生产甜菜640-720万吨以上,制糖80-90万吨。
(二)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实现快速发展。到2015年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50万亩,比2010年新增4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和拱棚面积分别达到90万亩和60万亩,深冬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市场供应期明显延长,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到500万吨,比2010年增长翻一番,亩均产值达到10000元,比2010年增长52.6%,全区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均纯收入接近或超过1000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基地实现水、电、路设施全部配套,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提升设施农业整体竞争力,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加工辣椒、加工番茄、籽用瓜、亚麻、红花等特色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工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市场优势进一步凸显。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健全,良好农业规范(GAP)得到有效推行,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田残膜回收率力争达到90%以上;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认证数量突破1000个,总产量超过500万吨,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降低3个百分点。按照“分地域、分阶段、分时间”的原则,在全区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到2015年,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土壤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水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占到适宜农户数的52.3%。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将达到1900万千瓦(地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显著提升。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5000家,比2010年翻一番;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达到1319家,年均增加48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培育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订单带动农户占全区农户比重达到60%;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5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000个,50%以上的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参加农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30%以上,合作社成员增收水平超过其他农户20%以上,农民与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继续较快发展。
(六)农业科技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基层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基本实现“一户一人一技”,农产品生产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粮食、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各500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比“十一五”末提高约5个百分点。实施信息资源整合,信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不断强化农业先进技术、管理体制和市场营销机制的推动作用。
(七)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年均增长约11%,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南疆三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85%以上。全区地方国有农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农场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以上,比自治区平均水平高出1600元以上。
第四章 区域布局和种植业结构
在重点发展自治区产粮大县和伊犁河谷流域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区域粮食生产发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在南疆以棉花、设施农业、瓜果和特色园艺生产为重点;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以棉花、加工番茄、设施蔬菜为发展重点,继续围绕畜牧业发展调优粮食产业结构;东疆吐哈盆地以葡萄、哈密瓜、设施蔬菜为发展重点;伊犁、塔额盆地、阿勒泰等区域以优质小麦、玉米、杂豆、设施蔬菜和籽用瓜为发展重点。在乌鲁木齐、地州中心城市和大型工矿开发区所在县市积极发展“菜篮子”工程,确保城市蔬果供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特色农业和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原产地认证和市场开拓工作。
一、粮食。粮食生产坚持“区内平衡、略有节余”的发展方针,按照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建设要求,加快调整粮食布局结构和品种结构,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加大优质小麦生产比重,加速优质粮、专用粮的生产发展。重点发展北疆昌吉、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和南疆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州)的小麦、玉米及饲用玉米生产,北疆五地州冷凉区域和拜城、乌什县的花芸豆、鹰嘴豆等杂豆生产,北疆昌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等地(州)优势啤酒大麦产区。
——优质小麦重点发展北疆的巩留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木垒县、奇台县、阜康市、昌吉市、巴里坤县、伊宁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霍城县、塔城市、额敏县、沙湾县、乌苏市、温泉县、青河县;南疆的轮台县、焉耆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阿瓦提县、阿克苏市、温宿县、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岳普湖县、伽师县、巴楚县、麦盖提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阿克陶县、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等44个县(市)。
——夏玉米种植区主要包括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巴州、伊犁州等地的和田县、于田县、洛浦县、墨玉县、皮山县、阿克陶县、巴楚县、伽师县、疏勒县、英吉沙县、疏附县、莎车县、麦盖提县、叶城县、乌什县、温宿县、新和县、沙雅县、阿瓦提县、库车县、焉耆县、轮台县、霍城县、伊宁县、察布查尔县等25个县。
——春玉米优势区主要包括昌吉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州等地的巩留县、新源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温泉县、博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拜城县、叶城县、乌什县、莎车县、巴里坤县、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沙湾县、乌苏市等21个县(市)。
——水稻种植优势区域主要包括温宿县、察布查尔县、米东区。
——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乌鲁木齐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泽普县、叶城县、拜城县、巴里坤县、尼勒克县、富蕴县、新源县、皮山县、沙湾县、塔什库尔干县、哈巴河县、伊宁县、昭苏县、木垒县等17个县(市)。
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大豆等豆类作物生产。
二、棉花。继续保持新疆棉花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依据市场需求,优化调整棉花内部结构,积极发展优质中绒陆地棉、长绒棉和中长绒棉等优质专用棉品种。立足增强棉花产业市场竞争力,坚持改良品种、科学种植、提高单产、节水增效、加工增值的方针,在宜棉区继续建设和巩固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重点加大棉花强力、抗病抗逆性品种的育种力度;全力推进棉花高密度栽培+膜下节水滴灌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主攻原棉“一致性”和“三丝”问题,切实增强新疆棉花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南疆优质陆地棉区优先建设喀什地区的英吉沙县、岳普湖县、疏附县、泽普县、叶城县、伽师县、疏勒县、麦盖提县、巴楚县、莎车县、喀什市,阿克苏地区的阿克苏市、新和县、温宿县、沙雅县、库车县、阿瓦提县、柯坪县,巴州的轮台县、库尔勒市、尉犁县、和硕县、且末县,和田地区的洛甫县、墨玉县、和田县、于田县,克州的阿克陶县等28个县(市)。长绒棉区优先建设阿瓦提县、沙雅县、库尔勒市、巴楚县、麦盖提县。中长绒棉区优先建设岳普湖县、麦盖提县、巴楚县、莎车县、阿克苏市、沙雅县、库车县、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
——北疆、东疆优质陆地棉区优先建设昌吉州的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沙湾县、和丰县,博州的精河县、博乐市,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县,哈密地区的哈密市等10个县(市)。北疆中长绒棉优先建设乌苏市和精河县,有机棉基地重点建设和丰县。
三、油料。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改良推广,以提高品质为重点,加强田间生产管理,调整品种、降低成本、主攻单产、增加产量,进一步扩大我区油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依靠龙头企业推动油料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争创品牌,积极发展“绿色保健”产品。以发展油菜、胡麻、油葵、红花、籽用瓜以及花生等为主,重点发展伊宁县、霍城县、特克斯县、昭苏县、新源县、奇台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博乐市、温泉县、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布尔津县、福海县、青河县等18个县(市)基地建设。到2015年,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总产15万吨;油葵稳定在200万亩,总产42万吨;胡麻发展到50万亩,总产5.5万吨;红花30万亩,产量0.36万吨。
四、甜菜。针对新疆不同生态类型和育种需求,进行甜菜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创新选育甜菜育种新材料,以提高含糖量为前提,加大甜菜抗病、高糖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重点发展伊犁州、昌吉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巴州、阿克苏地区等地的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察布查尔县、新源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乌苏市、塔城市、额敏县、沙湾县、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博乐市、温泉县、和静县、焉耆县、博湖县、乌什县、拜城县、阿勒泰市、福海县、布尔津县等27个县(市)的甜菜主产区。
五、设施农业。按照“上规模、抓管理、增效益”的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到2015年,南疆地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5万亩,以发展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和春秋生产型拱棚为主,兼顾发展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东疆地区30万亩,深冬生产型、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和拱棚兼顾发展;北疆地区55万亩,在平原地区以大力发展拱棚和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为主,在山区逆温带积极发展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立足区内市场,主攻周边国家市场,在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哈密、巴州、和田等地建设保障区内产品供应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在伊犁河谷、塔城盆地、喀什、阿克苏、阿勒泰、克州等地规模化建设面向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的反季节出口蔬菜基地,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建设面向内地市场的反季节哈密瓜、葡萄等生产基地。
六、其他特色农业。
(一)甜瓜。积极培育商品性状优的新品种,加快主栽品种的更新速度,大力发展绿色、精品甜瓜生产,合理布局,在吐鲁番地区建设优质以早熟和设施为主的四季供应优质哈密瓜基地,在哈密地区、昌吉州、巴州建设中熟甜瓜基地,在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建设晚熟甜瓜基地,形成早、中、晚熟相配套的生产供应格局,延长甜瓜的上市供应期,到2015年面积达到120万亩,优质甜瓜产量240万吨,优质商品率达到80%,逐步实现新疆甜瓜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及经营产业化。
(二)加工辣椒。以市场为导向,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扩大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重点发展巴州、塔城、昌吉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的有关县市(场)。到2015年全区加工辣椒种植面积120万亩,总产鲜椒240万吨以上,加工率达到60%以上。
(三)加工番茄。继续巩固新疆加工番茄生产和加工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龙头地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实现原料供应期达到90天以上。重点发展北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南疆焉耆盆地两大优势区域。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包括昌吉州的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以及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沙湾县等地。焉耆盆地种植区包括巴州的博湖县、焉耆县、和静县等地。积极推进拜城县、乌什县等新产区发展。到2015年,全区加工番茄面积达到l50万亩,年生产加工番茄原料750万吨,加工番茄制品125万吨,力争年度销售率达到95%。
(四)籽用瓜。积极引进、开发优良品种,做好先进技术培训、推广,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和单产。重点发展塔城地区的额敏县、塔城市,昌吉州的奇台县和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县、福海县等地。到2015年,全区籽用瓜种植面积达到280万亩,籽用瓜籽产量22万吨。
(五)亚麻。重点加强以伊犁、昌吉、塔城等产区为主的亚麻生产基地建设,到201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
(六)香料作物。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加快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深度开发利用,提高终端加工产品竞争力。重点发展焉耆盆地、伊犁河谷、吐鲁番地区、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部分县市薰衣草、玫瑰花、薄荷、安息小茴香(孜然)等香料作物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疆安息茴香(孜然)种植面积达到140万亩,总产10万吨,其他芳香植物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生产各类芳香植物精油200吨,芳香植物抗氧化剂100吨,建成亚洲最大的草本芳香植物种植、生产、加工基地。
七、外向型农业。
充分发挥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为中心目标市场,不断扩大农业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以伊犁、塔城、阿勒泰、喀什、巴州、吐鲁番为发展重点,加快设施蔬菜和花卉等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物流通道建设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外向型农业发展新模式,将新疆建成面向中亚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和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