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454600
克井镇位于济源市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接壤,南与市区相连,辖51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面积220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克井镇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势头强劲,是济源市的工业重镇,经济强镇和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城镇。克井镇交通发达便利,晋煤外运主干道济阳公路、勋阳公路,侯月电气化铁路、焦枝铁路横穿全境,沿济阳路形成了河南省最大的煤炭批发运转市场,侯月铁路在境内设有盘古车站,焦枝铁路济源车站位于克井镇柿槟村南,全镇境内有4个铁路转运货场。
2006年,镇经济发展再次提速,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7.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近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98元。先后荣获“中国乡镇之星”、“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跻身“全国重点镇”,连续四年跨入“全省百强镇”,2006年名列 第6名;2006年,被中央组织部、河南省委分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被省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被河南省体育局授予“河南省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首次跨入了“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行列,位列827名。
-自然资源
克井镇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煤炭、耐火粘土、石英砂、钾长石、砚石、水泥灰岩、白云石、石灰石等20余种,储量可观,水资源充裕,是天然的地下水汇集盆地,是济源市城市用水水源地,境内有沁河、漭河和修建于60年代的人工天河引沁济漭渠。集防洪、灌溉、发电、旅游于一体总库容4.3亿立方米的河口水库和漭河水库,即将开工兴建。
-交通便利
克井镇交通发达便利,晋煤外运主干道济阳公路、勋阳公路,侯月电气化铁路、焦枝铁 克井镇
路横穿全境,沿济阳路形成了河南省最大的煤炭批发运转市场,侯月铁路在境内设有盘古车站,焦枝铁路济源车站位于克井镇柿槟村南,全镇境内有4个铁路转运货场。
-农业产业
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奠定克井的基础。现已形成以煤炭开采加工转运、化工、冶炼、耐火、建材等为主综合发展的工业体系。克井农业正在由传统耕作向园区化、公司化、基地化、标准化高效农业转变,初步形成了新庄30万只蛋鸡生产基地、塘石生态养殖园区、阳光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养殖龙头和千亩优质核桃、千亩大枣、万亩山萸茱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建成省级5000亩无公害林果基地和2万亩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建成东许村阳光牧业公司、塘石生态养殖园区和南凡养殖园区等3家省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
-风光旅游
克井镇风光秀丽、风景怡人,修建于北魏大合三年的盘古寺,景色雄奇秀丽。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一文使盘古寺名噪天下,乾隆皇帝《盘古考证》后钦定为名山胜迹, 沁河、漭河流经克井境内30多公里,两岸峡谷幽深、山壁陡峭,三国时期“石门魏碑石刻”、“古栈道遗迹”、“司马懿藏兵洞”等一处处古迹,诉说着一个个古老动人的故事。位于该镇西北部的蟒河森林生态旅游区、集山、水、森林、猕猴、溶洞多种要素于一体,总面积1000余公顷,景区内山势雄伟,沟壑纵横,群峰峥嵘,峭壁林立,森林茂密,坡陡谷深,风光秀丽,呈现出雄、秀、险、奇的壮美景观。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克井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14年7月21日,克井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09年1月23日,克井镇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2005年10月27日,克井镇上榜第一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2011年10月13日,环境保护部授予克井镇2011年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之“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塘石关帝庙
塘石关帝庙位于济源市西北10公里的克井镇塘石村,始建年代失考,据清《济源县志》载,其为后晋高祖石敬塘家庙。太庙重修于明洪武年间,坐北朝南,原有山门、关帝殿、配殿等数座建筑,现存山门(复建)、详情>>
薛子忠就义纪念地
位于济源市克井镇北社村西,1994年8月动工,1995年3月25日建成,呈长方形,坐北朝南,中后部为烈士碑亭,六角形,钢筋水泥结构,碑高2.36米,宽0.72米,正面楷书“薛子中烈士之墓”,详情>>
东许汤帝殿
位于济源市克井镇东许村文化广场北部,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代。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11.32米)进深四架椽(7.9米),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方整石下碱,青砖墙身,两山面前端置墀头,雕刻详情>>
邮编:454600
梨林镇位于济源市东部,有济源“东大门”之称,距市区12公里。西边与济源市亚桥乡相邻,北边与五龙口镇相连,南与孟州市毗邻。新济公路横贯东西,207国道贯穿南北,济焦、济洛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镇域呈桑叶形,总面积67.2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42000人,其中有1个回民村,1400口人。全镇地域平坦,丘陵、沙滩、平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9.5%、6%、84%,主要河流有沁河、蟒河、大运河。气候属于北温带,半干旱气候,平均气温14.3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635毫米,全镇耕地总面积47024亩,滩地6000亩。
-经济发展
梨林镇
近年来,确立的工作思路是工业强镇、农业富镇、小城镇建设兴镇。农业上逐步形成了畜牧业和种植业两大板块经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粮食有优质小麦、玉米、大豆;畜产品主要有生猪、活鸡、禽蛋、兔毛等;果品以苹果、酥梨、水蜜桃为主。镇村企业发展迅速,拥有济源市兴达纺织有限公司、济源市荣昌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全市叫得响的乡镇企业,主要产品有棉纱、皮鞋、面粉等,其中棉纱、皮鞋销往全国。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绿色文化广场已经建成,小城镇建设框架已具雏形。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1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90元,增幅居全市第一,来自畜牧业的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547元,绝对值居全市第一。
-工业经济
梨林镇
工业经济成效初显。我镇立足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培育大块头支撑企业的思路,先后引进了7个项目,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3个。立足农业大镇这一优势,围绕“农”字做文章,增强农业产业化后劲,在原有纺织、皮革加工、屠宰等传统产业基础上,新上的结晶葡萄糖项目、皮革加工扩建项目都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奠定了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的基础。新上的纳米分散剂、净水剂等项目都是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必将拉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坚守东大门这方净土,严把项目环保关,新上的7个项目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都是绿色环保项目,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项目建成后,可新增产值4亿元,利税6000万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农业大镇
农业大镇特色突出。农业生产以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建设为重点,突出畜牧、蔬菜、林果主导三大产业,在基地规模、产品质量、产业特色上均取得了新突破。新建、改造各类温室大棚220座,全镇各类大棚达到800个,同时积极引进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和新品种,棚均增加效益在2000元以上;新增露地蔬菜1680亩,露地蔬菜面积达到5000亩;新培育裴城、西湖2个蔬菜专业村,各类专业村达到13个;继 梨林镇
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年粮食产量达2800万公斤,产值达3000万元,粮食产量和产值均创历史新高;梨林裴城“食用菌”品牌进一步打造,梨林作为济源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基地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大。按照“优质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积极推进旧养殖小区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全镇养殖小区达到85个,其中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6个,标准化改良站点达到4个。全镇养殖大户突破1000户,生猪存栏达到56678头,畜牧业产值达到10827万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7%。立足打造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基地镇的目标,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全年又完成了桃和番茄等无公害产品的认证,完成了赵庄生猪养殖场区无公害基地认定,全镇无公害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达到12个。新注册了裴城现代农业开发中心等7个农业组织,“支部+合作社(协会)”模式日益规范,作用日渐显现,为促进我镇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荣获了市农业标准化先进乡镇。
济源二仙庙
二仙庙,位于济源市东北13公里的梨林镇大许村,2000年9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二仙庙,又名紫虚元君庙,据明《重修仙天圣母静应宫碑铭》载,二仙其人叫魏华存,西晋任城司徒文康公舒、剧阳侯详情>>
赵家祠堂
赵家祠堂位于济源市梨林镇梨林村。清代,坐北朝南,现存山门、正殿、东厢房、街屋四座建筑。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五檩中柱悬山造。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六檩前廊式悬山造;前檐枋,檩间用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