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宣威市辖4个街道、14个镇、8个乡、24个社区(居委会)、331个村委会,25个社区,即宛水街道、西宁街道、双龙街道、虹桥街道、来宾镇、倘塘镇、田坝镇、板桥镇、羊场镇、格宜镇、龙场镇、海岱镇、落水镇、务德镇、龙潭镇、宝山镇、东山镇、热水镇、得绿乡、普立乡、西泽乡、杨柳乡、双河乡、乐丰乡、文兴乡、阿都乡。全市总户数322.2376万户,总人口141.12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7.578万人、非农业人口13.55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90165万人,其中彝族6.4055万人、回族1.8508万人、苗族0.3756万人、壮族1663人、白族612人;男74.5956万人,女66.533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2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24人。
该行政村隶属宣威市来宾镇 ,地处镇东北 边,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镇道路为 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 20公里。辖桃园 、大营 、下村等10个村民小组。,其中农业人口 6830 人,劳动力 3881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3447 人。
全村国土面积 16.93 平方公里,海拔 1953 米,年降水量 1200 毫米,适合种植 粮食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1239.01 亩,人均耕地 1.66 亩,林地 8051 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1749.6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817.7 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养 为主。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1239 亩(其中:田1582 亩,地 9657.01 亩),人均耕地 1.66 亩,主要种植 粮食 等作物;拥有林地 8051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 亩,主要种植 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150 亩,其中养殖面积 16.5 亩;草地 0 亩;荒山荒地 3795.89 亩,其他面积 2160 亩。有 煤 等资源。
水库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 电、路、电视、电话四通,无路灯。全村有 0 户通自来水,有 226 户饮用井水,有1519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1732 户通电,有 543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46 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109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891户。
全村共拥有汽车19 辆,拖拉机 9 辆,摩托车 55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645 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615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9 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319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16 户;建有小水窖 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19 户。该村农户住房以 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758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996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13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村间道路 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1749.61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642 万元,占总收入的37%;畜牧业收入 780 万元,占总收入的45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8996 头,肉牛 48 头,肉羊 105 头);渔业收入 16 万元,占总收入的0.9%;林业收入 50 万元,占总收入的2.9%;第二、三产业收入 248.6 万元,占总收入的14.2%;工资性收入 204.39 万元,占总收入的11.7%。农民人均纯收入 2817.7 元,农民收入以 种、养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04.39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1042 人,在省内务工 935 人,到省外务工 107 人。
规模养殖山羊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 种、养 (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往 县内。2007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 75 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3%。该村目前正在发展干果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干果 产业。拥有企业 6 个。
该村建有小学 2 所,校舍建筑面积 438 平方米,拥有教师 29 人,在校学生 人,距离 镇中学6.3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377 人,其中小学生820 人,中学生557 人。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基中表现在农田水利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等方面。
2、文化教育亟需加强。全村只有完小校点一个,教学设备简陋,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医疗卫生设备简陋。全村只有卫生业务用房 220 平方米,医务人员3人,很难满足广大群众,医疗卫生的需要。
4、人畜饮水条件较差。全村人畜饮水水质差,水资源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