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降低运输成本的途径
1.1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网络模型等数学模型,对货物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运输、往返运输、迂回运输,在最短行驶里程内,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充分提高运输效率。
1.2在满足客户服务需要的前提下,尽量运用运输管理系统(TMS)将小批量分次付运适当合并为较大批量一次付运。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数学模型,对货物的码放方式、车载货物的品种与数量进行合理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货物的破损率,提高运输效益。
1.3 根据不同的运输距离、不同的产品特性,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采用多式联运,优化运输线路,实行“一票到底,一次收费,一次托运,全程负责”,减少托运人交接手续。
1.4 对于一些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或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则可以考虑使用GPS系统,以便随时随地掌握车辆的使用情况,合理地调度车辆。
2 降低存货持有成本的途径
2.1 提高仓库的利用率。目前,我国已有仓库面积3亿多平方米,而其空置率却达到40%。但是很多企业还在不断扩建新的仓库设施,着实令人扼腕。当务之急是如何对现有仓库设施进行有效整合与改造,使之充分利用起来。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使用第三方物流、实行作业标准化、关闭一些仓库、采用直接从厂家到客户的付运方式、重新规划仓库与选择运输路线、采用较高效率的仓管系统、无纸化办公、考虑采用托盘操作或租用托盘等措施提高效率,减少存货和仓储费用。
2.2 实行ABC管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仓库中的所有物品实行同一管理。我们应该将仓库中的物品,按不同品种、不同特性、不同价值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有重点的管理。对于那些贬值几率大、产品市场更新快、易损易耗物品应该加强管理。
2.3 合理控制库存水平。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必须保有一定的库存量,以降低缺货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这就产生问题了:库存量究竟保存在什么水平呢?库存太少,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此而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有可能失去宝贵的客户资源;库存太多,虽然能够应对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将会占压大部分资金,增加企业负担。我们必须认真权衡,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所以企业应该根据历史资料对市场进行认真分析,然后选择恰当的库存订货模型,决定本企业的库存水平及订货批量与批次,以便有效地将库存控制在最低点上;尽量与供应商、客户结成战略联盟,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平分、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这样就可以在保证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实行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策略,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库存量及发送货物的品种、数量、时间。日本丰田公司提出的JIT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3 降低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
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武装制造业企业,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中国与美国物流成本的最大差距在于管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我国为14%,美国仅3.8%。这反映了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的差距。供应链管理无论在所涉及范围还是对企业的要求方面都超过了物流管理。实施供应链管理正是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正是认为供应链管理代表了物流业发展趋势,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2005年1月1日起改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士协会(CSCMP)。欧美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的做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制造业内部业务整合,实现ERP架构;第二是优化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供应关系,建立企业社区;第三是完成从原材料到客户的所有业务流程的协同,实现供应链一体化运作。而中国尚处在第一阶段,多数企业尚不能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成本、效率和服务,提出对策。
4 技术方面
采用简单、有效、费用并不高的手段与主要的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信息共享;利用Internet市场,用更低的成本销售更多的库存,利用Internet来采购;与物流服务市场连接,寻找专业化、社会化的仓储与运输服务商。企业要发挥第四方物流企业在设计供应链结构、规划实施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供应链信息化工程的科学性和经济性;要发挥网络平台提供商的作用,获取公共技术平台服务;要加强内部信息化人才建设,做好信息分析、数据挖掘、系统安全等工作。另外,以RFID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显示出明显优势,加之WAL-MART、METRO等国际商业巨头的推动,该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我国政府和企业要在项目推动、技术标准、产品成本等方面共同努力,使此项技术走向广大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