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根据下面的资料进行比较:
临沂市
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朴实,是一块充满活力的热土。从毛泽东同志批示过的厉家寨,到全国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再到艰苦奋斗的新典型罗庄、沈泉庄、九间棚,体现了临沂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沂蒙大地生机勃勃,万象更新,工、农、商、旅、交通、城建、通讯、电力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临沂西郊批发城闻名全国,位居全国综合批发市场第三位,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现正致力于发展现代物流形式,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一座历史古城正在以昂扬的姿态和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发展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2007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8.7亿元。
工业已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体系,形成了以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煤炭、食品、黄金、医药等为主工业体系(临沂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是山东省的建材和黄金生产基地。
全市商业发达,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965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89处,集贸市场76处,1997年成交额为290亿元。临沂批发城共有各类批发市场53处,拥有摊位2.5万个,1997年成交额为177亿元,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前三名。 现在仅次于浙江义乌,居全国第二。
1997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27亿元,年均增长19.2%,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4.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27.5%。外贸出口总值达到50多亿元,出口创汇1.44亿美元,三资企业565家,合同利用外资额4.3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4520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053元。 2008年,全是国民生产总值1950亿元
l连云港市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突破。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再次创造历史,全年实现GDP750.10亿元,较上年增加131.92亿元,按可比价格较上年增长13.1%(简称同比增长,下同),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0.8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13个市中位居第8位,较上年前移4个位次。
人均水平跃上新的台阶。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6808元,同比增长13.8%。按现行汇率计算(下同),在上年突破2000美元的基础上达到2457美元。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37308元,即首次突破5000美元达到5454美元,标志着连云港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次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继续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2.78亿元,同比增长5.8%,增幅居全省第2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5.06亿元,增长14.5%,居全省第4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2.26亿元,增长14.9%,居全省第7位。全市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为16.4:47.3:36.3。
县域经济继续全面加速。县域GDP共实现441.43亿元,占全市比重59.0%,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县域GDP增长15.2%,增速较全市高2.1个百分点。从全省来看,尽管在经济总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发展速度上看,全市县域经济加速态势明显,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GDP增幅在全省52个县(市)中分别居第6位、4位、4位、3位。
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从25个重点监测的小康指标看,全市有11个指标达到小康标准值,达标率提高到44%。11个达到小康目标标准的指标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展。年内,实施新电公司余热利用等20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和福东照明电熔炉改造等10项重点节电项目,关停3条水泥企业立窑生产线,关停小化工企业25家,实现了三年目标两年完成。对4家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技改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对20家企业进行了节能监测。东成生化、中大海藻和湛蓝科技等3家企业成为江苏省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全市单位GDP能耗可望下降5.2%,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