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区地处宁波城市向东发展的前沿,是宁波市重点建设的核心城区,东临东方大港北仑港,西含繁华的三江口,北濒市科技园区,南接市高教园区。江东区总面积37.66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下设7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0万。2005年,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00.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2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35.2%和3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自营出口三大经济发展拉动力的增幅居全市第一。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80元,增长8%。2006年上半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5.1亿元,增长13%,与年初预期持平,比今年一季度提高了0.4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增幅逐月回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亿元,增长18.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亿元,增长14.9%,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完成自营出口3.95亿美元,增幅达47.6%。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亿元,增长2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亿元,增长38%,增幅名列全市前茅。
江东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沪杭甬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在区内交汇,驱车20分钟即可到达我国深水良港--北仑港,1.5小时、3小时可分别抵达杭州、上海。距江东15分钟车程的宁波栎社机场,可直飞国内29个主要城市和港澳地区,并开通了至汉城、曼谷旅游包机航线,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也在1小时公路交通圈内。2008年,全长36公里,连接宁波、上海的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后,宁波到上海的车程将缩短到2个小时以内。区内交通发达,宽108米的世纪大道等交通主干道的建成,进一步优化了交通条件。
江东区经济繁荣发展,基础雄厚
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2005年,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化解部分要素供给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影响,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总产值109.3亿元,增长18.8%。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1%。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4亿元,其中1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入3.6亿元,占全区工业投资的56.3%。2006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8亿元,增长14.9%,工业销售产值59.7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100.2%,居全市第二。全区工业经济效益考核得分居全市前列。新产品生产继续提速,新产品产值率达22.0%,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5.0%,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达到13.6%,均居全市前列。
服务业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深入实施“服务立区”战略强化“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服务、为港口繁荣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服务”的“三服务”理念,相继召开全区加快发展服务业大会等会议,统一思想,健全机制,加强考核,进一步形成了全区上下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7亿元,增长20.4%。2006年上半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9.5%,完成税收占全区一般预算收入的70.4%,完成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9.5%,合同利用外资占全区总额的91%。
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全力推进
全面完成了东部新城江东区域范围内房屋测绘丈量等工作,完成甬新河、"四横三纵"道路及会展区配套项目建设的征地迁拆任务,共拆迁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完成征地1906亩。2006年上半年完成了东部新城江东范围内建筑物的调查摸底、面积丈量及10%发展留用地的安置地块土地面积调查工作。加大对拆迁安置、发展留用地、违章建筑处理等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及时有力制止了新发生违法占地违章搭建行为,妥善化解不稳定因素,为新城开发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启动了一批旧村改造,圆满顺利完成陆家、矮柳村民安置,在全市创造性地采用小高层安置方式。2006年上半年落实了邵家、王家园、陆家社区发展留用地指标。累计完成征地900亩,拆迁企业21家、厂房1.8万平方米,有效地衔接了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需要。实施了华严街等支路卡口建设。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生态区建设继续推进。积极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等重点工程,开展了"三乱"、占绿毁绿、河道污染、酒吧噪声污染等专项整治。
“平安江东”建设全面展开
组织开展了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和民安路面联动工程,有效遏制了刑事案件高发态势。平安社区、平安企业等基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启动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城市防空袭演习等。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了“三个零增长”和“不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目标,积极推行商品准入制和检测制,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缓解中心城区出行难系列行动,顺利完成了"三车"整治工作。全面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中心11个。
江东的未来将更加美好,美好的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扎实工作,为江东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新中心城区而努力奋斗!
邮编:312000
中华孝德园
中华孝德园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内容,撤销县级上虞市,设立绍兴市上虞区,以原上虞市的行政区域为上虞区的行政区域,上虞区人民政府驻百官街道市民大道987号。
浙江省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杭州湾南岸、杭州市和宁波市之间,与上海市隔海相望。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7.31万(2008年),辖15个镇、3个乡、3个街道,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上虞过去是一个以生产粮棉为主的农业县,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滨江生态型中等城市。是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浙江省14个经济强县市之一,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8.3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59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433.84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榜中排名42位。
上虞是一个区位优势较为突出的县市。素有“九县通衢”之称,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运河一应俱有。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宁波机场、宁波北仑港仅45分钟车程。拥有杭州湾南岸唯一的出海港口——上虞港(5000吨级)。已建设完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与上虞相邻,只有10多分钟车程。规划位于该市、即将动工建设的钱塘江绍兴跨江大桥将使该市纳入上海2小时交通圈。
上虞是一个历史底蕴极为深厚的县市。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大舜的出生地,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是梁祝传说中的英台故里。公元前222年设县,1992年撤县设市。上虞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时有提出唯物论断的王充,投江救父的孝女曹娥,在上虞隐居后东山再起的谢安;近代有气象学家竺可桢,当代茶圣吴觉农;现今又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奥运之子何振梁,著名导演谢晋等。创办于1921年的春晖中学,早年享有“北南开、南春晖”美誉,朱自清、夏_尊、丰子恺、李叔同、朱光潜、叶圣陶等一代名师名家都曾在这里任教或讲学,形成了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白马湖作家群”,“与时俱进”当年就是它的校训。
上虞是一个产业特色比较鲜明的县市。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形成了机电、化工、轻纺、建材、食品等五大行业,以及伞件、铜管、手套袜业、电光源、汽配等八大块状经济,现有规模以上企业732家,其中销售超亿元企业115家,上市企业8家,2007年工业总产值880亿元。建筑产业十分发达,共有建筑企业162家,其中特级和一级企业25家,2007年建筑安装产值590亿元,名列全国县级市首位,是著名的“建筑之乡”。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4亿元,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排名38位。农业基础扎实、特色明显,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67万亩以上,是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拥有茶叶、板栗、杨梅、葡萄、女儿红黄酒等一大批特色农副产品。
上虞是一个开明开放度比较高的县市。1999年,作为改革先行市的上虞,率先在全国进行了0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集中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2004年又率先成立了经济发展投诉中心、招投标中心、机关财务结算中心和招投标监督办公室等一办三中心。近年来,上虞非常重视外向发展,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已有9家世界500强和著名跨国公司在虞投资落户,如日本松下、荷兰菲利浦、西班牙阿克希龙等。去年实现自营出口突破10亿美元,实到外资这几年每年均在1亿美元以上,外经业务拓展到近30个国家和地区。
上虞是一个发展活力(空间)极大的县市。上虞北部,拥有45公里海岸线,26.7万亩的海涂,这是一片得天独厚、未经开发的土地,储备量大、开发成本低。对此,市委、市0又规划建设杭州湾工业新区,将把打造它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型工业新城,成为浙江省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主要区块。上虞中部,随着城北新区的开发建设,城市化加快推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市0所在的这一区块已成为上虞的政治、文化中心,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建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以曹娥江为轴心,“一江两岸”的城市水系景观初具雏形,面向公众开放,正成为融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现代文明为一体的绿色文化长廊和体育运动长廊。上虞南部,拥有800平方公里的好山好水、青山秀水,那里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众多,生态资源非常丰富,对此,市里正规划把它打造成为沪、杭、甬城市圈的“后花园”。
上虞是一个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县市。文化教体事业蓬勃发展。有14个乡镇、街道成为省教育强乡镇,先后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县(市)”、“省级教育强市”等荣誉称号。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位居全省前茅。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公共卫生服务中心,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5家服务站。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的基础设施条件相比过去有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去年全市有55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市农业人口的87.2%。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城市,目前,正朝着省级文明示范城市创建目标前进。
面对长三角一体化趋势,上虞把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两大主要任务,确立了“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强市、生态靓市”的发展战略。以浙江省第四大江、上虞的母亲河——曹娥江为轴心,上虞的城市发展正从曹娥江时代进迈向杭州湾时代,上虞正在构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特色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都市农业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随着大桥、大闸、大江、大运河、大码头、大干线、大滩涂的开发、建成和启用,上虞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将会更加凸现,上虞必将以更加开放、大气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2021年3月,上虞区上榜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第30名。
2021年3月,上虞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第28名。
2021年1月,浙江公布“2020年度浙江省产粮大县”名单,上虞区上榜。
2021年1月,上虞区上榜“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位列第18名。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上虞区上榜。
2020年7月,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出炉,上虞区位列第59名。
2020年6月,上虞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浙东片区)。
2019年10月,上虞区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10月,上虞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37名。
2019年10月,上虞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位列第19名。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上虞区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上虞区名列第86位。